穿普拉达的女王(2006)
穿普拉达的女王(英语:The Devil Wears Prada)是一部2006年美国黑色幽默喜剧剧情片(英语:comedy-drama film),改编自劳伦·维斯贝格尔(英语:Lauren Weisberger)2003年的同名小说。本片主演为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史丹利·图奇、西蒙·贝克、艾蜜莉·布朗以及阿德里安·格兰尼。
本片由温迪·费曼(英语:Wendy Finerman)制片,大卫·法兰科执导,并由20世纪福克斯负责影片发行。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中的演技备受褒扬,并因此获得诸多奖项提名,其中就包括创纪录的第14次奥斯卡奖和金球奖最佳喜剧或音乐剧女主角提名。艾蜜莉·布朗也凭借这自己在本片的优秀演出而获得了影评人的肯定和不少奖项的提名,同时也接到了不少电影制片人的邀约。

评分:8.2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编剧:艾莲·布洛什·麦肯纳 / 劳伦·魏丝伯格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 安妮·海瑟薇 / 艾米莉·布朗特 / 斯坦利·图齐 / 西蒙·贝克 / 艾德里安·格尼尔 / 翠茜·索姆斯 / 里奇·索莫 / 丹尼尔·逊亚塔 / 大卫·马歇尔·格兰特 / 詹姆斯·诺顿 / 蒂波·费德曼 / 丽贝卡·麦德 / Jimena Hoyos / 吉赛尔·邦辰 / 乔治·乌尔夫 / 约翰·罗斯曼 / 斯特芬妮·斯佐斯塔克 / Colleen Dengel / Suzanne Dengel / 海蒂·克鲁姆 / 瓦伦蒂诺·加拉瓦尼 / 布里姬特·豪尔 / 伊内丝·里韦罗 /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09 分钟地区:美国 / 法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时尚女魔头 / 穿Prada的恶魔(港) / 穿着Prada的恶魔(台) /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上映:2007-02-27(中国大陆)
IMDb:tt0458352
剧情简介
演员
演员 | 角色 | 介绍 |
---|---|---|
安妮·海瑟薇 | 安德莉亚·安迪·萨克斯Andrea "Andy" Sachs | 来纽约市寻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后成为米兰达的第二助理。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米兰达·普瑞斯特利Miranda Priestly | 时尚杂志《伸展台》主编。 |
艾蜜莉·布朗 | 艾米丽·查尔顿Emily Charlton | 现任米兰达的第一助理。 |
史丹利·图奇 | 奈杰尔Nigel | 时尚杂志《伸展台》艺术总监。 |
西蒙·贝克 | 克里斯蒂安·汤普森Christian Thompson | 作家。 |
艾德·葛纳 | 奈特·库伯Nate Cooper | 安迪男友,厨师。 |
吉赛尔·邦辰 | 赛琳娜Serena | 前米兰达首席助理,现任《伸展台》时尚编辑。 |
翠西·索姆斯(英语:Tracie Thoms) | 莉莉Lily | 安迪好友,在画廊工作。 |
里奇·索莫 | 道格Doug | 安迪好友,财务分析员。 |
丹尼尔·逊亚塔(英语:Daniel Sunjata) | 詹姆斯·霍特James Holt | 时尚设计师 |
柯琳·邓吉尔Colleen Dengel | 卡洛琳·普瑞斯特利Caroline Priestly | 米兰达的女儿。 |
苏珊娜·邓吉尔Suzanne Dengel | 卡西迪·普瑞斯特利Cassidy Priestly | 米兰达的女儿。 |
大卫·马歇尔·格兰特(英语:David Marshall Grant) | 理查德·萨克斯Richard Sachs | 安迪的父亲。 |
蒂波·费德曼(英语:Tibor Feldman) | 欧文·拉维兹Irv Ravitz | 《伸展台》所属伊莱斯科拉克集团的总裁。 |
丽贝卡·马德尔 | 乔丝琳Jocelyn | 《伸展台》时尚编辑。 |
斯蒂芬妮·萨斯泰克(英语:Stephanie Szostak) | 贾桂琳·福利特Jacqueline Follet | 《伸展台》法国版主编。 |
客串演员
演员 | 角色 | 介绍 |
---|---|---|
瓦伦蒂诺·加拉瓦尼 | ||
杰卡罗·吉米迪(英语:Giancarlo Giammetti) | ||
卡洛斯·德索萨(Carlos de Souza) | ||
夏琳·肖托(Charlene Shorto) | ||
布瑞姬·霍尔(英语:Bridget Hall) | ||
劳伦·维斯贝格尔(英语:Lauren Weisberger) | ||
罗伯特·威尔第(英语:Robert Verdi) | ||
海迪·克林 | ||
伊万卡·特朗普 | ||
尼祖·百克 |
制作过程
推广经历
评论反响
权威评价
商业反响
安娜·温特的看法
《时尚》美国版主编安娜·温特穿着普拉达出席了《穿普拉达的女王》纽约首映礼。她的好友芭芭拉·埃米尔(Barbara Amiel)说道,安娜认为这部电影不值得进影院观看,买张DVD就够了。 但是根据安娜·温特在DVD发售日接受芭芭拉·沃尔特斯(Barbara Walters)采访时却说,她认为这部电影“非常有趣”,并赞扬米兰达“果断”的性格,“任何使得时尚变得快乐、有趣和时尚的东西对于我们时尚产业都是有利的,我是百分百支持的。” 斯特里普评价安娜·温特“在书中的表现比电影里更令人不安”。
国际评论
奖项及提名
《穿普拉达的女王》从2006年6月在北美地区上映三个月后,导演大卫·法兰科和原作者劳伦·维斯贝格尔获得了他们的第一个奖项——鹅毛笔奖(英语:Quill Awards)“《名利场》最佳小说改编类电影奖”。该奖项由《名利场》杂志工作人员提名并颁奖,编辑皮特·巴特(英语:Peter Bart)赞扬了两个人的工作:
《穿普拉达的女王》是一部激情洋溢、完美质感的电影,这部电影以它的超高票房在某些行业引起了震动。它让国人欣喜不已,就像维斯贝格尔的书,仍在几个国家级畅销书榜上表现强劲。
《穿普拉达的女王》荣膺美国国家评论协会2006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美国电影学会也给予了该片类似的奖励。
本片同时也得到了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的关注,并入围了2006年度金球奖的提名。其中梅丽尔·斯特里普因本片获得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女主角奖,而电影本身也获得了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提名,同时艾蜜莉·布朗也获得了最佳女配角提名。
2007年1月4日,梅丽尔·斯特里普被美国演员工会(英语:Screen Actors Guild)提名为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 四天后,斯特里普因为《穿普拉达的女王》和《牧场之家好做伴》获得了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女配角。 2007年1月11日,编剧艾莲·布洛什·麦肯纳获得美国编剧工会的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随后,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公布了他们的2006年度提名:女主角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女配角演员艾蜜莉·布朗、电影服装设计派翠西娅·菲尔德和编剧艾莲·布洛什·麦肯纳都获得了提名;此外,化妆及发型师妮姬·莱德曼(Nicki Ledermann)和安吉尔·迪安杰里斯(Angel de Angelis)也获得了提名。
2007年1月23日,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了她的第14个奥斯卡奖提名,进而将她所保持的表演类最多提名次数记录13次提升到14次。同时,派翠西娅·菲尔德也获得了提名。 虽然她们二人都没有最终拿奖,但是在最后的宣读获奖人时,艾蜜莉·布朗和安妮·海瑟薇在舞台上通过一段有关本片的小表演让观众笑逐颜开。她们两人非常紧张地询问谁给梅丽尔·斯特里普买咖啡了,而斯特里普则在台下装出严厉的表情。
奖项 | 颁奖日期 | 奖项类别 | 得奖人/提名人 | 结果 |
---|---|---|---|---|
奥斯卡金像奖 | 2007年2月25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最佳服装设计 | 派翠西娅·菲尔德(英语:Patricia Field) | 提名 | ||
艾迪奖(英语:American Cinema Editors) | 2007年2月18日 | 音乐及喜剧类电影最佳剪辑 | 马克·里沃尔西(英语:Mark Livolsi) | 提名 |
美国电影学会奖 | 2007年1月12日 | 年度电影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获奖 |
非裔美国影评人协会奖(英语:African-Americ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 2006年12月22日 | 十佳影片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获奖 |
女性电影记者联盟伊达奖 | 2006年12月 | 最佳女性喜剧片 | 大卫·法兰科 | 提名 |
最佳喜剧女演员奖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
最佳女编剧奖 | 艾莲·布洛什·麦肯纳(英语:Aline Brosh McKenna) | 提名 | ||
奖项流程社区奖Awards Circuit Community Awards | 2006年12月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
广播音乐公司奖 | 2007年5月16日 | 最佳电影配乐 | 西奥多·沙皮诺(英语:Theodore Shapiro) | 获奖 |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 2006年12月11日 | 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2007年2月11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
最佳改编剧本 | 艾莲·布洛什·麦肯纳(英语:Aline Brosh McKenna) | 提名 | ||
最佳服装设计 | 派翠西娅·菲尔德(英语:Patricia Field) | 提名 | ||
最佳化妆及发型设计 | 妮姬·莱德曼安吉尔·迪安杰里斯 | 提名 | ||
俄亥俄中部影评人协会 | 2007年1月11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 2006年12月28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服装设计师工会奖 | 2007年2月 | 时装电影类卓越服装设计奖 | 派翠西娅·菲尔德(英语:Patricia Field) | 提名 |
评论家选择奖 | 2007年1月20日 | 最佳喜剧类电影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提名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
达拉斯—沃斯堡影评人协会奖励 | 2006年12月19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
都柏林影评人协会奖 | 2006年12月 | 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金球奖 | 2007年1月15日 |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提名 |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
最佳电影女配角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
金笨瓜奖 | 2006年12月 | 年度最佳女配角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国际网络影评人票选奖 | 2011年1月9日 | 十年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意大利网络电影奖 | 2007年5月 | 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朱庇特奖 | 2007年3月 | 最佳国际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安妮·海瑟薇 | 提名 | |||
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 2007年2月8日 | 年度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年度英国女配角 | 艾蜜莉·布朗 | 获奖 | ||
MTV电影大奖 | 2007年6月3日 | 最佳突破演出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最佳反派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
最佳喜剧演出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
俄罗斯MTV电影大奖 | 2007年4月19日 | 最佳国际电影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提名 |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 2007年1月9日 | 十大电影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获奖 |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 2007年1月6日 | 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2006年12月11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北德克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 2007年1月21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网络电影电视协会奖 | 2007年2月10日 | Best Actress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最佳服装设计 | 派翠西娅·菲尔德(英语:Patricia Field) | 提名 | ||
网络影评人协会奖 | 2007年1月8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人民选择奖 | 2007年1月9日 | 最受欢迎电影主题曲 | 《Crazy》 – 艾拉妮丝·莫莉塞特 | 提名 |
伦勃朗奖 | 2007年3月 | 国际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卫星奖 | 2006年12月18日 |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提名 |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
最佳服装设计 | 派翠西娅·菲尔德(英语:Patricia Field) | 获奖 | ||
美国演员工会奖 | 2007年1月28日 | 最佳女主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圣路易斯影评人协会奖 | 2007年1月7日 | 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青少年选择奖 | 2006年8月20日 | 夏季选择奖:电影 - 喜剧类 | 穿普拉达的女王 | 提名 |
电影选择奖:化学反应 | 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 | 提名 | ||
电影选择奖:突出表现女星 | 艾蜜莉·布朗 | 提名 | ||
电影选择奖:反派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
南加大剧本奖 | 2007年2月18日 | 最佳电影剧本 | 艾莲·布洛什·麦肯纳(英语:Aline Brosh McKenna)劳伦·维斯贝格尔(英语:Lauren Weisberger) | 提名 |
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 | 2007年1月9日 | 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女性影评人协会奖 | 2006年12月14日 | 最佳喜剧电影演员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最佳女性编剧 | 艾莲·布洛什·麦肯纳(英语:Aline Brosh McKenna) | 获奖 | ||
美国编剧工会奖 | 2007年2月11日 | 最佳改编剧本 | 艾莲·布洛什·麦肯纳(英语:Aline Brosh McKenna) | 提名 |
电影改编
《穿普拉达的女王》电影的极大成功导致了一个美剧改编企划,但最终流产。该改编企划计划《穿普拉达的女王》电视剧版于2007年到2008年播出季在美国福克斯电视网播出。该电视剧原计划由福克斯电视工作室(英语:Fox Television Studios)制作,并试图打破传统美剧长度或半小时或一小时的限制,以及改变美剧由单机位拍摄的习惯。但是该剧最终没有完成试播集的拍摄,甚至连试播集的前期制作都没有完成。
随着电影的热映,劳伦·维斯贝格尔所创作的原著也重新受到读者的关注。《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原著小说在2006年成为《今日美国》年度畅销书榜第八名, 同时也是当年美国图书馆第二受欢迎的借阅书籍。 原著有声书于2006年10月发行,并迅速成为多媒体小说畅销榜第三。
2015年,据报道,美国百老汇戏剧制片人(英语:Theatrical producer)凯文·麦科勒姆(英语:Kevin McCollum)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达成一向协议,麦科勒姆将在两年内陆续从福克斯的片库挑选一部分作品改编成音乐剧。而其中他最感兴趣的两部电影就是《窈窕奶爸》和《穿普拉达的女王》。但麦科勒姆最终改编的第一部作品却是德鲁·巴里摩尔在1998年拍摄的电影《情话童真(英语:Ever After)》, 剧场狂热者们可能会对《穿普拉达的女王》音乐剧感兴趣,“(《穿普拉达的女王》)并非一个可怕的原作,”影音俱乐部观察道,推测将会由帕蒂·鲁普恩(英语:Patti Lupone)或伯纳黛特·皮特斯(英语:Bernadette Peters)在舞台上为大家出演一个令人难忘的米兰达。
光盘发行
《穿普拉达的女王》的DVD于2006年12月12日在北美发行。除了影院上映的内容外,DVD还增加了如下内容:
- 导演大卫·法兰科、剪辑马克·里沃尔西、服装指导派翠西娅·菲尔德、编剧艾莲·布洛什·麦肯纳、制片人温迪·费曼和摄影师弗诺里安·巴尔豪斯的评论音轨(英语:Audio commentary)。
- 一段五分钟的搞笑花絮,其中有个镜头是安妮·海瑟薇不得不穿高跟鞋时发生意外而失态。此外还有其他搞笑内容,例如某位剧组成员穿着运动服在时装秀的伸展台上散布,以及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巴黎早午餐场景中宣称“我有一些裸照给你”。 与大多数搞笑花絮不同,本DVD收录的拍摄花絮并非连续的,而是经过蒙太奇剪辑的。素材大多来自后台照片和一些失误镜头。
- 五个花絮:
- 《走向大银幕》(Trip to the Big Screen):片长12分钟,讲述了电影制作前期的一些预备工作,讨论小说改编成剧本中的一些改变,为和选择大卫·法兰科执导以及其他一些问题。
- 《纽约与时尚》(NYC and Fashion):真正的纽约时尚场景和电影中将如何实现它。
- 《派翠西娅的时尚幻想(Fashion Visionary Patricia Field):服装指导派翠西娅·菲尔德个人资料纪录片。
- 《抓住华伦天奴》(Getting Valentino):讲述了如何说服华伦天奴设计师瓦伦蒂诺·加拉瓦尼出镜的过程。
- 《来自地狱的老板》(Boss from Hell):一部讲述关于类似米兰达·普瑞斯特利这般难于应付、噩梦般老板的故事。
- 15个被删掉的镜头,导演大卫·法兰科和剪辑马克·里沃尔西在评论中提及。
- 电影预告片、原声带宣传物及其他内容。
该DVD提供西班牙语和法语的隐藏字幕,拥有全屏和宽屏两个版本。DVD的封面除了保留电影海报的红色高跟鞋图案之外,还增加了演员照片和“Hell on Heels”的标语。2007年2月5日,DVD在英国发行。
电影的蓝光碟和DVD是同期发行,并保留了和DVD相同的花絮内容。但是蓝光碟的短片内容却被丢弃并替换成字幕弹出的琐事轨道,它们可以单独观看或与评论音轨一同观看。
反响
自2006年12月12日开始发行后,《穿普拉达的女王》的DVD或蓝光碟迅速成为美国电影录像带租赁市场最受欢迎的作品。从发行之日起到当年年底,DVD和蓝光碟的销售总额突破2,650万美元;直至次年3月底,其销售成绩从未跌出北美排行榜的前50名,且销售总额已经翻了一番。 在DVD发行之后的次周,其销售量就空降至DVD销量榜季军。截止2007年年底,该片DVD和蓝光碟销量近560万份,销售总额达到9,440万美元。
被删镜头
在剪辑与导演的评论音轨里提及,被删除的镜头有交代一些影片中相关人物的背景信息。但是电影剪辑马克·里沃尔西认为应该将故事情节集中在米兰达和安迪的冲突上,因此往往没有经过导演大卫·法兰科的同意而删除。
法兰科一般会赞同里沃尔西的剪辑,但是有一个镜头除外。这个镜头是讲述安迪前往卡尔文·克雷恩展厅,法兰科认为这个情节展示了安迪的工作不仅仅只是为米兰达的私事而奔波
续集
2013年,劳伦·维斯贝格尔完成了《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小说续集《穿普拉达的女王2:复仇》(Revenge Wears Prada)。但是《穿普拉达的女王2:复仇》电影版或者其他《穿普拉达的女王》的续集似乎并没有提上制作日程,原因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片中的两位主角并不希望推出续集电影。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电影是从来不拍摄续集的,据说她尤其没有兴趣拍摄这部电影的续集。虽然安妮·海瑟薇表示有兴趣和同样的人继续合作,但是大家合作的东西必须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在接受《名利场》采访的时候,海瑟薇说道:“(《穿普拉达的女王》)也许弹出了美妙的音符,但现在已经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了。
本片在2006年6月30日在北美公映后,得到了美国影评人和观众的欢迎,并在当年暑期档创造了让人惊讶的高票房。在海外市场,梅丽尔·斯特里普因为该片继续了她在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时也招致了影评人的批评。在2006年10月份之后,该片的主要票房收入都来自海外市场。影片下画之后,在2006年12月所推出的DVD在北美市场成为当月首选。根据最终票房统计,《穿普拉达的女王》无论是在美国本土票房还是海外票房都位居2006年的前20名。其全球总票房超过3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北美以外的市场。 尽管本片的背景设定为美国的时尚行业,但是大部分时尚设计师或其他时尚名人都避免自己出镜,担心此举会招致《时尚》美国版主编安娜·温特的不满,因为温特女士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片中米兰达的原型。但是,设计师们却允许他们所设计的服装或配饰以租借的方式在电影中出镜,因而使得本片成为影史上服装造型价值最昂贵的电影。 安娜·温特最终克服了自己最初的怀疑,她表示她喜爱这部电影,特别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
获得奖项
- 第16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反派 / 突破表演奖 / 最佳喜剧表演 - 第64届金球奖
获奖:音乐/喜剧电影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 最佳女配角 - 第7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Top Ten Films - 第33届人民选择奖
提名:People`s Choice Award —— Favorite Song from a Movie - 第7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第4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最佳剪辑喜剧/音乐长片 -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8届青少年选择奖
提名:Movies - Choice Breakout (Female) / Movies - Choice Chemistry / Choice Summer Movie: Comedy / Movies - Choice Sleazebag - 第13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影最佳女主角 - 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最佳化妆和发型设计 / 最佳服装
系列影片
大卫·弗兰科尔 David Frankel导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饰 Miranda Priestly
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饰 Andy Sachs
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饰 Emily
斯坦利·图齐 Stanley Tucci饰 Nigel
西蒙·贝克 Simon Baker饰 Christian Thompson
简评
曾经深深被《老友记》中Rachel那句“i got off the plane”打动过,当时弹幕里很多人为Rachel惋惜,认为为了爱情放弃事业太不值得了,但其实为了事业放弃爱情和为了爱情放弃事业是一样的,因为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有时我们必须抉择出哪一部分对你的人生更重要,但选择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就像一句评论里说的“最后两个人复合,则是首尾呼应,Rachel做了跟当初逃婚一样的决定,就是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情。”(anyway,虽然很希望女主继续在时尚界闯荡,但如果另一种人生才是她真正想要的,那旁人并没有资格指手画脚。希望我们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喜欢的影片!安妮海瑟薇太有魅力了!精致小脸、会说话的大眼睛、大大的微笑唇!超级适合黑色连衣裙哇。剧情很棒,安迪是一个努力、善良、有原则、有主见的女孩子,她靠的真诚收获了和艾米莉、梅琳达的友情,靠聪明才智和独特的个性赢得了作家的欣赏。节奏很舒服,剧情不拖沓,画面美如画。虽然不怎么认识这些时尚品牌和设计师,但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原来巴黎真的是艺术家的梦想之地,怪不得法国人不屑学英语,也许是因为看不上美国的快时尚品牌和追求舒适随性的穿衣风格。影片的最后,安迪遵从本心,选择了去杂志社工作,还收获了看似冷酷的梅琳达的推荐信。她终于可以从事真正喜欢的工作,也挽回了本岌岌可危的爱情和友情。有的人认为结尾是败笔,如果安迪成为第二个梅琳达会更加精彩。但我却认为影片现在结尾更加巧妙,出人意料、皆大欢喜。
典型的成长电影,女主从时尚界的角度,是一个从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故事,是一个 灰姑娘的故事。但,却又不尽然。女主本身是一个聪明、优秀的女孩,只不过可能不是非常在意自己的打扮。她得到了一个许许多多女孩们梦寐以求的时尚杂志工作机会,在一个拥有女王般气场的主编的手下做着助理工作,从不服气,陷入,到被支配。她有过迷失,但也一直保持着对抗。她学到了很多,假如,她就此成为了下一个女王,也许也是有可能的,但她选择了自己更想要的一种生活。有时候,其实所谓两难抉择,其实是个伪命题,女孩在其中一段时间,为了工作失去个人生活、家人、朋友,她明白这最终不是她想要的,于是选择拒绝。
这电影是一部很好的时尚教育课,就算理解不了那么多,或许还可以作为爱美人士穿衣搭配的指南吧。影片中的紧张情景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还可试着理解。想这人生,就是不断地做着选择题。快乐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选择。能够不忘初心,遇到诱惑不动摇,坚持对自己最重要的(现实中大都是妥协吧),有些努力过后的放弃,是追求幸福时必须要做的吧。所谓有得必有失,光彩的背后,其实有别人看不到的艰辛付出,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女魔头”,那样的生活,唯有没有家庭束缚的天才才能做得到。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只有努力打拼才可能上位、立足。最后活成什么样子,还得看你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片中的安迪最后选择了离开,但我觉得未必可信,面对让人目眩神迷的“高尚”生活,大概没几个人能转头就走吧。安妮·海瑟薇的演技真的让人难忘。
你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在,而不介意自己穿了什么。但你不知道那件毛衣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蓝色那么简单,既不是青绿色,也不是宝石色,实际上是天蓝色的;而且你还天真的不知道.....2002年奥斯卡德拉伦塔发布了天蓝色系列女装,后来我想可能是伊夫圣落朗,他不是发布了天蓝色军装服吗?然后很快出现了八个不同服装设计师的作品,最后它从百货商场被踢出去,流入了可悲的休闲专柜,毫无疑问,你就是在清仓大拍卖时从那里掏来的。然而这个蓝色代表了上百万美元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好笑的是你自认为选了一件不属于时尚界的衣服,而事实上,你所穿的这件毛衣就是这里整间屋子的人齐心为你选的...从“一些玩意儿”选出来的。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讲的是一个初涉职场的女孩儿Andy进入时尚杂志给杂志女魔头主编Miranda 做助理的故事。,对助理的要求很高。Andy从一开始懵懂什么都不懂,到一步步摸索,转变对时尚的观点,最后做到了女魔头Miranda满意的助理。在平衡生活和工作Andy选择了离开助理这份工作,去追寻她内心,做报社记者。整个电影很好看,但对于最后andy的转变,忽然之间的离开,我感觉有点快。其实无论她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她最后选择了初心,选择了生活。但她如果选择在时尚界继续打拼奋斗,那也是另一种活法,也是让人敬佩的,就如女魔头Miranda。当然,这个并不是女主角andy想要的生活。
本学期上剪辑课被拿来做转场的剪辑的素材。通过女主角安吉丽娜在马路上狂奔的画面,车流的穿插,形成自然的出画入画,展示出她每日衣着的改变,刻画出一个普通上班族女孩为时尚杂志助理而转变的形象。 当然在主题上,改变不了便融入这样的套路自然少不了,从不理解到转变再到寻找自我,这部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是到位的,最终还是为了真我而放弃了“所有人都希望成为我们”这样的人,谁成为什么样的人,标准都不一样,只有自己才知道。 最后我想起来这件事——女孩为外界的眼光而改进自己的事例层出不穷,唯有自己能够清楚知道,改进的程度深浅,是自己的事情,拥有这样清醒的自觉,便能获得自由。唯有我自己决定,是穿普拉达、Jimmy Choo还是舒适的耐克。
首先,没有职场使绊的"坏人",全程是女主的成长我很喜欢。其次我觉得结尾的处理也没什么问题。不是说非得要女主成为miranda一样的强者才能有所升华。结尾的回归"平凡"也不算什么不忘初心吧。我觉得随着人生的推进,目标理想有所改变无可厚非呀。只要能清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出自己的选择就ok。最后扣一分是因为不喜欢女主的朋友们,为什么向上走就是迷失自我了呢。大家都可以选择自我的人生吧,没必要道德绑架。还有……看过《小时代》严重影响观影体验,剧情基本照抄,服气。这感觉仿佛我看老友记时 想起爱情公寓
前半部分一堆人说什么事业更重要内特不上进各种责怪exm?真正的问题是安迪初心改了,内特看到她变成了她以前嘲笑过的那类人所以在劝。她不是那个为了一直喜欢的写作行业而在努力的安迪了。尤其内特在安迪去巴黎前跟安迪说他不是因为接老板电话而生气的四岁小孩,也说清楚了希望的是她一直有颗清澈的心。为了证明自己成功来努力跻身高奢往上爬大可不必,本来就有实力有学历有喜欢的行业拥有的选择更多,为了初心一样可以好好努力啊。但是方向错了的话你拥有不适合的事业有什么用?我觉得这对要是把性别换一下,对于这生活和感情经历,无数人会骂主角。结局太理想化但是好的,安迪看到了马琳达的结局知道了自己撑下去虽然会成功但最后也不会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宁可扔手机不接电话而辞职。安迪和内特都是上进的人。最后女王下车的镜头太美了。
境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是听道理和看书本得不来的,有些评论说自己如果是女主就会放弃工作,认为片中的爱情是耽误时间,本人不敢苟同,可能说这话的人多半没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有点可悲。其次,接触了上流、时尚、顶尖、奢靡这些东西之后,开阔了所谓的眼界之后,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回归生活?不光是爱情,如果你的母亲要动手术,父亲住院需要人照顾,而巴黎时装周的机会就在眼前,我们又应该怎么抉择?女主选择了曾经的生活不代表倒退,而是带着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阅历重新看待曾经相同的问题,相反,如果选择了继续逐梦时尚圈,女主就是带着这些阅历不断去解决新的问题,无论哪一种都有遗憾,但无论哪一种也都是正确的。
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Andrew辞职后和Miranda在街头的见面,他们曾经共事,但他们追求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最后他们消失在茫茫人海,音乐响起的刹那泪目。Miranda想要事业,也在事业中渴望家庭;Andrew在想要家庭、朋友的生活,她也在事业里迷失自我。人物塑造的很真实可感,是在慾望都市裡掙扎的千千萬萬個我們的縮影。無論我們經歷什麼,我們終將擁抱我們的初心。其次本片極具時代意義,快節奏發展的社會下,本片為女性所面臨的職場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答,也是同類型片的經典之作。個人觀感極佳。
在出国、回国的飞机上闲来无事观看了将近三遍,确实是一部轻松、欢快且让人观感愉悦的职场励志片。复杂、多面的“时尚女魔头”被梅姨演活了,角色反而比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傻白甜”女主更有说服力。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女魔头”对服饰的样式如何从时尚尖端转移到廉价末流市场的陈述,当时心中直呼经典,不过现在想想,这也只是上层人士的一家之言罢了,真实情况未必如此。另外还有“女魔头”因即将离婚而变得眼睛红肿、眼神迷离,剥下这些“强人”坚强的盔甲的情节有趣且深刻。值得感慨的是,自己也曾有过女主那样好心提醒上面的人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到头来却发现一切尽在人家掌控之中的经历——以为别人很简单的人,往往自己最简单。#用现在流行的术语,这是一部反“职场PUA”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