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2012)

JagtenUP:2022-06-13

《狩猎》(丹麦语:Jagten) 是一部2012年汤玛士·温德堡导演的丹麦电影,麦德斯·米科尔森主演。为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片。本片代表丹麦角逐第8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狩猎

评分:9.1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编剧:托马斯·温特伯格 / 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 / 托玛斯·博·拉森 / 安妮卡·韦德科普 / 拉丝·弗格斯托姆 / 苏西·沃德 / 安妮·路易丝·哈辛 / 拉斯·兰特 / 亚历山德拉·拉帕波特
类型:剧情
片长:115分钟 / 110分钟地区:丹麦 / 瑞典
语言:丹麦语 / 英语 / 波兰语
影片别名:诬网(港) / 谎言的烙印(台) / 捕猎 / The Hunt
上映:2012-05-20(戛纳电影节)
IMDb:tt2106476

剧情

Lucas是丹麦小镇上一所幼儿园的教师,由于一个小女孩Klara(Lucas好友、邻居的女儿)对园长撒谎称她看到了Lucas的性器官,于是Lucas被怀疑认为是性侵了小孩子,消息传开后他就因此遭到了该镇居民的排挤。

角色

  • 麦德斯·米科尔森 - Lucas,他与妻子已离婚,有一个儿子(平时跟妈妈居住在一起),还有一只狗
  • Alexandra Rapaport - Nadja,Lucas在幼儿园的同事,两人发生了感情
  • Thomas Bo Larsen - Theo, Lucas的朋友,Klara的父亲
  • Annika Wedderkopp - Klara, Theo的女儿
  • Lars Ranthe - Bruun
  • Anne Louise Hassing - Agnes
  • Susse Wold - Grethe,幼儿园园长
  • Ole Dupont - Godsejer / Advokat

发行

5月20日在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首映。男主角麦德斯·米科尔森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麦德斯·米科尔森的表演被认为唯妙唯肖、精彩绝伦和非常深入。影片于2013年1月10日在丹麦上映。

评价

媒体综评76分,烂番茄新鲜度94%,收获普遍赞誉。

“一部难以置信的电影,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故事,是如此地真实与精彩”,“麦德斯-米克尔森的表演堪称经典,与影片的故事配合默契,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与控诉”,“相比于导演的上一部影片《家族庆典》,这部影片用更加宏伟的格局与事件,完美地刻画出人性中的伪善与丑恶”,“麦德斯-米克尔森的表演绝对令人震撼,更加震撼的则是人们面具下的那张丑恶嘴脸”,“一部能让人心痛的影片是好影片,一部能让人心痛欲裂的影片则是经典”。

奖项

  • 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2014年罗伯奖最佳丹麦电影
  • 2014年宝黛奖最佳丹麦电影

简评

海报上卢卡斯回头的那个镜头出现在圣诞节教堂的片段里,只是在教堂时,镜头中只有卢卡斯,没有人头攒影,人们都不会惮于以最大的恶意揣测预期中的恶人,无论是什么样的转变,在狩猎时,猎物从踏进一片森林时,便永远都是手持枪械的猎人的目标。错误始于一个小女孩无知的“复仇”,因为克拉拉喜欢的卢卡斯“不喜欢”她,并拒绝了她的爱心礼物,便顺着一种“复仇”的感觉,遵从本就怀揣恶意的成年人的意思,撒完了整个谎言。故事的走向偏平淡及戏剧化,人物冲突大多体现在周围人对主角的恶意,而主角很少有为自己辩解以及与人据理力争的时候,这是人物设定,也是戏剧化,为了推动一种令人困扰的结局,主角就需要陷入被所有人针锋相对的困境。故事内核很好,但是叙事很拖后腿,除了故事的开端结尾,中间很难有打动人的地方,一直让人心怀怨恨不一定明智——

我向来更关注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可是当满世界都对我为敌,我怎么生存下去?我能否维护本该拥有的权利而和超市反抗?真的好难。一年过去了,一切看起来又回到了风平浪静,可是有些想法就是根深蒂固的。人都喜欢自释以及justify自己情绪的那一面,小孩会因此撒谎,成人也会为此长久地保持偏见,然而我们终究还是活在一个眼光下的世界。最后看来,小孩说出来不是真相,而是大人自己想得到和选择相信的那一面,站在高地,开枪,狩猎。剧本着实滴水不漏,节奏紧凑,情绪全程跟着剧情走,本以为最后会把情绪推到一个更高潮,不过水静无波的幻影下来了看不见的一枪是更恰当的处理。近期看过的最好电影。

好沉重的影片,好几处都弄得人心一揪一揪的,有种愤怒之感。影片对诸如《素媛》、《熔炉》等一类的常规儿童性侵电影进行了彻底的叙事反叛,本片中成年男人成为了受害者,儿童则成为无心的施害者,这是影片剧作上的创新之处。影片的戏剧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心理的对峙和态度的针锋相对上升为肢体冲突,儿子与卡拉家属的冲突、突如其来的砖头袭击与小狗芬妮的被害、超市中的拳脚相加、教堂的暴力质问,这些肢体冲突使情节充满了紧张感与压抑感,无辜者似乎无法自证清白的情况下,观众对真相的追求也显得孱弱无力,影片使观众极容易带入蒙冤者的处境中去。“狩猎”这一题目是影片的重要意象,在结尾突如其来的枪响中点明,一般的性侵故事是大灰狼将小红帽当作猎物,而本片舆论发酵下的道德风暴中卢卡斯成为了毫无反抗之力的鹿,甚至他的恨也无法对象化。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非常压抑,以至于开了倍速,导演用冷静克制镜头语言酝酿的一种冷而近乎绝望的氛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近乎暴戾的怨气充斥胸腔,那种不适感让我难以忍受。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步入成年后的孩子有了在社会森林中狩猎的资格,但猎枪的承接不止意味着力量,也意味着责任与代价,社会族群可以这样接纳你,给予你一定的位置,也可以迅速的像对卢卡斯那般,残忍的把你除名。在这场社会游戏里,你既是狩猎者,也是被猎者,无数躲在暗中的猎人可以中伤你,群体性的压力和恶意可以打垮你,摧毁你,只要你作为社会人存在一天,你就永远是那个被穷追不舍的猎物!

和台剧《她和她的她》中的教师性侵案放到一起看,完全相反的事实与旁人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是两个不同的面,可以放到一块做立体的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Theo怀疑一辈子的友谊十分讽刺令人心寒,却看不到另一边是他的家人他的小女儿?我们是观众,拥有上帝视角,知道真相,而Theo没有,他只能选择,他的为难在电影中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吹毛求疵的评论家们在看《她》时家人对女儿被性侵事实的背叛时又是怎样的反应十分容易想见,他们同样拥有上帝视角,既非当事人也非现实交集的旁观者,完全立于不败之地,即便得出的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评论区传递出来的尽是人性,人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凭着意气举起猎枪,一个接着一个,一枪接着一枪。他们远在安全区内,无需承受任何一点苦痛,也无需负起任何一点责任。

丹麦国民素质堪比农村?男主解释好无力,直接表面自己立场不行吗。围绕一个无智的谎言,推动剧情。告诉我们小孩比我们想象中要会撒谎。大人围绕,那么撒谎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任何证据,去怀疑一个熟悉的人,他们只选择了自己想要去相信的东西,并且制造理由去证实这种谎言;稍微带点脑子也不至于,这么low吧。管太多,就容易卷进去。一群蠢货骂得好,这才是男人。你以为的以为是错的。人善被人欺。跟垃圾一起自己都变成垃圾。成了什么样,也没有一点愧疚感。明枪易躲暗贱难防。因为片子太反智,越看越气,给3星演员,剧本太虐,前期男主不够硬气,周围的人也是无脑黑。最后也首尾呼应,你猎杀麋鹿,别人站着道德的制高点猎杀你。解决方法1,推动义务教育扫文盲。2,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别人带着偏见恶意目光有和色眼镜看你,你做什么都是徒劳

先说电影本身,导演基本全程是手持摄影,给予了影片类似纪录片得质感,增加了片子得真实性,虽然影片没有说是基于真实事件的改编,但仍觉得电影应该是有真实事件的影子打底的。还有就是麦叔的演技了,这没啥好说的,最后教堂和与好友和解的戏演得极为隐忍克制,让人反而更能感受到角色承受的痛苦与愤怒。而关于导演期望表达得内容,个人感觉应该分成两部分。一方面是关于儿童,他们年龄小并不意味着就是天真纯洁而不会撒谎,或者说恰是因为“天真纯洁”,所以说话做事都会更多地处于本能而不会有其他顾虑,此时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另一方面是关于成年人,一如马库斯在成人礼上干爹所言,我们这群有着“持枪证”的成年人对待自己手中的枪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随意开枪,否则那便是一条“人命”。

感受到来自一个小孩深深的恶意。有的人辩驳说,小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都是成年人的错什么的,你错了,小孩懂的东西是你想象不到的,来自小孩子的恶意才是最可怕的,当然各种添油加醋和恶意揣测、先入为主的偏见也都是可怕的,但这毕竟次要。深陷这种泥潭,除了swear to god,我根本想不出还能有什么办法自证清白,只因为当事人是小孩。又形似一个反向的狼来了,之后她再怎么说真话,大人们却反而以为这是她与身俱来的善良。最后的那一枪,也许就是,大多数人只是选择了假装遗忘,而男主是个X侵犯的刻板印象已经永远印在一些人的心里了,所以这个结局远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种大团圆大团结,而是潜藏在其下的人性黑暗面。狩猎,当男主又拿起枪狩猎的时候,却不知自己可能才是这场恶意闹剧中的猎物啊…PS:我又相信性本恶了sadly。

平安夜,你躺在你的幸福中慰然入睡,而我却为你无知的谎言付出一生,莫须有的罪名,莫须有的惩罚,人们宁愿相信孩子这样的谎言,并灌之以自己这样“正义”的报复,既而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却为何不再听她后来的真话,因为他们都要给自己“正义”的施暴添上籍口,给暴露在大太阳底下的罪恶,添上儿童是天使这样的滤镜,何不给你们自己抹开,抹开你们自己就是真正的“猥亵者”。后半部分实在是哭着看完,回想起过去被污蔑的种种实在不能更感同身受,我实在无法想象当这样的罪名被贴上,自己后半生该如何度过,有时竟会产出自己的记忆被身体调节机能删除的错觉,时而回想是否自己真的做过,一群人对一个人的暴行,如果都被称之为正义的话,这个世界得多扭曲,多可怕,而我却得这样难堪的躲在阴沟里吗?

这就是我不喜欢外国的社区式群居,像一锅粥一样搅浑在一起,容易导致墙倒众人推,紧密的联系一旦断开就会元气大伤。缓慢的叙事结构,十二分缓慢,使人昏昏沉沉欲睡的许多沉默表演,在沉默中眼神和动作都值得一提,动静结合,挠你心窝,在多少无言中故事被推动着前进。每个人物角色都塑造的十分完美,值得单独拧出来分析,在与心魔作祟中都能放弃一切社交联系。看似每个人都没错,的确每个人都站得住脚,其实每个人都错了,错在当局者迷,在角度和弱势群体的观念下我们会下意识偏袒一方,可是只要导致事与愿违,就很打抱不平,打心底里生出一股无力感,任由事件发展。一场关于人性与社会的考验。童言无忌,忌的是人们的不断猜忌,是人们掌握的的道德制高点。人们总是包容孩子还小,不懂事,就可以偏心,殊不知这是自己道德与家教的缺失,一味的推脱责任。

“总是先考虑小孩子在撒谎。不幸的是,他们经常撒谎。”我们关注的“狩猎”,重点应当放在谎言诞生之后的变化上,而不是谎言本身上。因而,所谓道德绑架、道德至高、人言可畏,都是我们赤裸裸的弱点,导致“狩猎”出现的原因,从来都不是谎言,而是社会与人性。马可斯选择以温良与宽恕来面对一切,即使作为受害者,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去追究谎言本身,那是至善之人对社会与人性的最大包容。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反思:谎言无处不在,甚至在所难免;可我们对待谎言的态度,以及由谎言带来的变化,是否在影响着我们本该具有的理性与良知呢?人生在世,不为揭穿谎言,但求不被谎言所改变。

最后给他父母一拳真的也不无道理,克拉儿在家庭中一直被忽略,一个当妈的女儿走丢了都不慌,夫妻两人吵架没人送克拉儿去幼儿园,当哥哥的当着妹妹的面让疯子朋友在她面前说些少儿不宜的话,克拉儿的谎言只是拼凑了她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那些东西,她甚至不懂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这些话会带来什么后果,园长盘问她细节的时候,她只想快点出去玩,大人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只需要她点头就好,甚至她在和她妈妈说她说谎的时候,她妈妈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安慰她,所以这个事件,真是充分体现出人性的恶意,反射出社会大众思考能力退化,完全被舆论操控的现状,可见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绝对的信任都是不存在的,真正和自己完全信任的,只有自己,所以最后的镜头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恶意无处不在,只要杀不死我们,我们都得坚强的面对。

获得奖项

  •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9届独立精神奖
    第29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世界电影
  • 第28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28届西班牙戈雅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85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5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五佳外语片
  • 第6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4届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
    第14届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男演员 / 凡尔根奖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3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第13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青年女演员
  • 第18届金卫星奖
    第18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18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18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
  • 第15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15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获奖:最佳国际独立电影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22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第22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25届欧洲电影奖
    第25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剪辑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男演员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技术人员Vulcain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