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2012)

UP:2022-06-06

《一九四二》(英语:Back to 1942),是一部2012年冯小刚执导的中国电影,剧本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华谊兄弟发行,2012年11月29日于中国大陆上映。

一九四二

评分:8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主演:张国立 / 张默 / 徐帆 / 李雪健 / 陈道明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蒂姆·罗宾斯 / 冯远征 / 张涵予 / 王子文 / 段奕宏 / 范伟 / 柯蓝 / 张国强 / 林永健 / 乔振宇 / 李倩 / 赵毅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 灾难
片长:146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河南方言 / 英语 / 日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温故1942 / 1942 / 温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上映:2012-11-29(中国大陆)
IMDb:tt2113822

剧情

影片改编自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一场悲剧。1942年河南大饥荒,此时战争正处于僵持阶段,数百万民众忍受饥荒的痛苦,展开背井离乡逃荒的旅程。主角的家乡设在作者本人家乡河南延津县,尽管有后来研究认为作者对延津县的抗日战争历史时间线描述不准确。

角色

演员角色备注
张国立老东家地主
陈道明蒋介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李雪健李培基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
张涵予安西满天主教传教士
阿德里安·布罗迪白修德美国《时代周刊》记者
范伟老马“第一战区第九巡回法庭庭长”,原县政府厨师
冯远征瞎鹿东家长工,佃农
徐帆花枝东家长工瞎鹿之妻
张默栓柱东家马夫
王子文星星东家女儿
李倩儿媳妇东家儿媳妇
张少华瞎鹿娘
段奕宏陈布雷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
杨立新马国林
赵毅少东家
张晨光张厉生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
张国强董英斌第一战区参谋长
苏有朋宋子文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
林永健老岳县长
于震蒋鼎文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张志坚张钫中华民国军事参议院副议长,实业家
吕中张钫母张钫的母亲
田小洁中年出场
乔振宇小韩书记
刘钧蒋介石机要秘书
柯蓝宋美龄蒋介石之妻
罗洋宋庆龄国母
蒂姆·罗宾斯神父
平田康之(日语:平田康之)冈村宁次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
三浦研一高桥次郎
木幡龙日军联队长

史实争议

  • 《大公报》被国民政府停刊三日,非电影中所说是报道河南大饥荒受到国民政府的处分,而是因为“《大公报》因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受停刊三日之处分”。记录于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1943年2月4日日记。
  • 国民政府并没有禁止和封杀媒体报纸对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当时重庆《新华日报》(中共官方报纸)报道此事就有至少40多篇,而且可以发行。
  • 电影里称蒋介石“不许报灾”、“不相信河南有灾”,来源是冯玉祥1947年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蒋介石》;后经过查证,李培基根本没去重庆报灾,系冯玉祥捏造、杜撰。第三届国民参政员郭仲隗晚年在《江流天地外:郭仲隗、郭海长纪念文集》的回忆录中记载“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但河南军方多次报灾,所以亦不符合史实。汤恩伯、蒋鼎文、李家钰等均向国民政府报灾,只有河南省政府瞒报灾情。王芸生、曹谷冰合著《1926年至1949年的旧大公报》记载“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国民政府派遣了张继和张厉生等人前往河南调查灾情。
  • 电影中,国民政府救灾是迫于白修德曝光河南大饥荒事件。事实上,在白修德报导之前,国民政府和河南省政府就已经展开了救灾工作。
  • 电影中,蒋介石将灾民遗弃给日本人。事实上就《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纪录:“各县应切实督饬所属团队协同国军,在通往地区地点设哨盘查,制止良民逃往敌区;如遇敌军抽集我壮丁难民,应随时随地予以武力驱逐,以粉碎敌寇阴谋。”防止灾民流亡到日治地区。。
  • 电影中,冈村宁次下令开仓放粮赈灾。部分地区在1938年已经变成日据地区,灾民是饿死在日军的统治下。
  • 电影中,蒋介石是看了外国记者拍的照片,才知道河南灾情,不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朱浤源指出两人根本没见过面。国史馆的文献证明,蒋中正亲笔电文,指挥官员发粮救灾。朱浤源说:“这些剧作家根据千千万万的资料里面,那些部分我们不知道,但是是以(共产党的宣传)为主,因为整个大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治理的。”
  • 亦有人批评影片过分渲染人性阴暗面,冯小刚回应“太平绅士和谐淑女慎入”。。

奖项及提名

奖项类别名字结果
2012年罗马电影节青年评审团最佳影片金蝴蝶奖《一九四二》获奖
意大利摄影家协会最佳摄影奖吕乐获奖
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一九四二》获奖
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一九四二》获奖
最佳视觉效果奖《一九四二》获奖
2013年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刘震云获奖
最佳男配角李雪健提名
观众票选最受瞩目电影《一九四二》提名
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一九四二》获奖
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冯小刚《一九四二》提名
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一九四二》提名
最佳导演冯小刚提名
最佳改编剧本刘震云获奖
最佳男主角张国立获奖
最佳摄影吕乐获奖
最佳美术石海鹰提名
最佳音乐赵季平提名
最佳录音吴江获奖
评委会特别奖《一九四二》获奖
第50届金马奖
最佳男配角李雪健获奖
最佳改编剧本刘震云提名
最佳摄影吕乐提名
最佳美术设计石海鹰提名
最佳造型设计叶锦添提名
最佳视觉效果常洪松提名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摄影吕乐获奖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一九四二》获奖
优秀电影技术《一九四二》获奖
优秀导演冯小刚获奖
优秀剧作(改编)刘震云获奖
优秀电影摄影奖吕乐获奖
优秀电影音乐奖赵季平提名

本片是中国首部使用杜比全景声技术的影片。

简评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一是画面。有战争时尸横遍野,断肢横生,还有骚乱中的兵、民丧失的人性。当然,或许是限制吧,画面上没有彻底放开,“人吃人”只有听说罢了。但即便是这样,看着电影还是感受了绝望。有家产被人抢光的绝望,有主角儿子被人杀死,老母亲病死的绝望,有日本兵投下炸弹,亲人被炸断肢体的绝望,有为了粮食不得不卖掉妻子,卖掉女儿的绝望,有即便读过书,财主的女儿,也不得不沦为娼妓的绝望,最后唯一一个襁褓中的孙子,也被闷死的绝望。影片有时候商业片气息浓厚了一点,比如有点减分配乐。但大多数的时刻都在宁静和缓慢中爆裂着一种张力,还是难得的。影片结构工整,数条线切换也有条不紊。镜头的另一边,国民政府的做派,提供了另一角度的张力,讽刺十足。演员演技非常给力,大佬云集,尤其是李雪健,张国立,张默,陈道明。

我不能给5星,但这真是我看过比较完美的电影。冯小刚拍电影,灾难也不会是闷片,刘震云原著也远比余华水平高。他善用反讽和对比,委员长那一桌子吃的,喊口号那里。电影行文非常规矩,大部分镜头很正很丝滑。镜头按时间划分成不同阶段,非常工整,剧情设计比活着更好更煽情。演技派盛宴,张默都演的特别好,张国立范伟的演技更是绝了。让人见识到什么叫凌驾于剧本之上的表演,这种创作的水准绝非近年动辄几十亿票房的群像电影可比。冯小刚拍男人戏能力深入骨髓,比芳华强百套,连口癖都让人感觉舒适自然,镜头的运用,苍茫中带有一种极深的痛苦,管虎还没到这个水平。(所以现在是真的开不到大投资了吗冯导)个别煽情的尺度开的有点过,仿佛又看了一遍唐山大地震。(虽然事实应该比电影还惨)人性的阴暗面和良善面的选取和时间的运用真的非常优秀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1942年的那段历史,影片许多处对比感强烈的镜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灾民逃荒,政府官员歌舞升平。河南饿殍遍野,重庆组织面子工程,最后在一片废墟中开着欢送会,实在讽刺。一九四二年的饥荒,是缺衣少粮,也是精神贫瘠和营养不良的集中爆发,这场抗日战争时期的灾难,并没有我们预期的完全由日本人酿成,更多的人是死于政府的不作为,官员的骄奢淫逸,军人的烧杀抢掠和更凶恶的人心。东家虽是财主,但面对饥荒,还是显示了他的善心,最后在绝望之中与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重新寻找生的希望。一九四二,绝望,无奈,多少人死去,多少人更坚强地咬牙活下去。

从大格局到小细节,从大政府到小百姓,都在战争和历史中激荡浮沉……这部类纪实的电影看着看着就很容易让人入戏,归功于剧本好,演得好,拍得更好!让我有机会能管中窥豹似的“目睹”那个生灵涂炭的世事和艰难的灾民同胞…果真,不负为冯小刚最佳的一部作品!(PS:几位老戏骨表演得真到位–李雪健、陈道明、张国立,张默的表演也不俗,但是徐帆不知为何就是觉得她明明有贡献好的表演,但是总是隐隐觉得她不是灾民,一种莫名的突兀感。另外,惊叹一下里面的大制作,如多处的轰炸场面等。)

七分额,比老谋子的十三钗高一点。感慨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血腥暴力场面太多了,感觉有点刻意;叙事比较散,动荡时代下的大人物与小人物,大人物的刻画讽刺很到位,小人物嘛,虽然每个情节故事都不同,但潜文本比较重复,少了点层次感;只能说是一个有点艺术电影感的商业电影,一些场景很有深度,一些场景又感觉很糊弄,当然镜头语言方面还是很棒的;配乐和暴力场景一样,都感觉有点滥用,确实有点滥情了;老戏骨的演技还是很棒的。(这段历史众说纷纭,也不知道该信谁的。)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拍得还是很有诚意的。布景、服装、场面等直观的视觉元素非常还原、入戏。即便是跑龙套的小角色也表现不俗,几位主要演员就更不用说了,演技很不错,饥饿虚弱的状态表现得特别好,除了不够瘦以外。利用了一场战时的饥荒,以点带面表现了1942年各方势力的小算盘,直观展现灾民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以及大灾之下混乱的人性。其实这部片子还真的挺好,详略得当,布局严谨,保留着些许讽刺式幽默。但是还是缺乏一些力度,也许是视角繁杂导致的,也许是结局不够具有冲击力。当年因为冯小刚采用“卑鄙手段”压制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排片量,才导致了本片在豆瓣长期遭遇恶评。但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越来越多的人终会发现本片的闪光点。

很难评价,需要极力把脑中对导演个人的负面偏见抹去再去看这个片子,但总有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浮现,他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故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吗?一个商业片导演这么高尚的吗?我内心其实是不太信的,但只能努力去掉这些杂念,单纯地去投入这个故事,进入这个无奈的人吃人的时代,见证一场家破人亡的悲剧。获得了人命如草芥的麻木和对死亡的习惯。当然,不去揣测主创的主观意图,客观上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切片,引发人们去探求这段历史,是价值所在。影片只是故事,不等于真实历史,因此,要审慎看待。

冯小刚拍了一部对得起自己的电影。各方面的隐喻、讽刺和鲜明的双场景对比拍的都无话可说。不过就全局看,除了开片那段抢粮的戏很有艺术张力之外,而后的都属于过程流畅震撼,逃难的戏像《活着》,国民政府的戏却像《建国大业》,总体感不强,民族与人道的矛盾自始至终都在交织着,这种交织耐人寻味却又分散,突出不了一个核心想表达的内容!1>3,1+1<2。即便如此,本片的客观和思辨性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仍旧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走进影院的良心佳作!张国立奉献了神级的表演!!!

从影片的构图和影像层面来看,《一九四二》中大篇幅的对群像的记录使电影的仰视镜头和俯视镜头占比较高。而由于流民个体皆表现为身体虚弱、背负重物的萎靡姿态,视角则多切为低机位(低视角)拍摄,以凸显逃荒路途的沉重感和漫长感。电影里充斥的蚁民、灾民、饥民、流民,这个群像整体是这部电影的演绎主体,是作品情节、主题和情感的最主要的载体。大量场景所描绘的绝望、悲剧性、死亡感,逾千百位人物的组合纠缠,而能各在其位,各呈其态;每一个人物镜头内一闪而过的面相、神态、气质,如其所是,将事件的真实感演绎的淋漓尽致。

因为中午吃饭时向阳师兄提到这部电影,以一种类似搞笑的方式表演了其中的一些情节,我觉得很有意思,他推荐我去看,所以我打开了。看完没有想笑的感觉,只觉得1942年的那些人很惨,很可怜,一般提到1942年大饥荒都会想到信阳,我本身是信阳人,所以不自觉的就会多给予关注。这部电影拍摄在郑州,故事讲述发生在洛阳,除了外在的那些壳子,去陕西逃荒和老一辈人曾和我说过的那些记忆很像。可能电影想表达的有关历史记忆,人性,人生等等,但是我只看到了生和死,多么艰难又多么简单。

影片的故事很有内涵,值得观众深思,特别是影片中暗喻性很强,为后文铺垫了许多,各种情节都值得观众思考以及真实反映1942年的情况。每个人物都有着自个的特点,最让我深刻的是地主家的长工拴柱和地主家女儿星星,拴柱由最开始的普普通通底层人民老百姓,到后来濒临生死也绝不为口吃的而放弃女儿的风车,在他身上的精神是最让我意外的,也是反映着少部分人的民族精神,再是地主家女儿星星,星星是个小姐也是个文化人,从一开始的胸怀壮志到后来甘愿卖身换米救人,一切都从她的猫开始映射着她的变化。总的来说,我1942是我最喜欢冯小刚的一部片子,他令人深思,深思当年的一切,他会让我有对历史的探索欲,我再也不敢小看贺岁片之父了。

好题材,可惜没拍得特别好。中间有一场特别残忍的戏,灾民在路上走,突然遇到日本军机来轰炸,炸完一轮死了很多人,路上的中国兵开始抢灾民的东西、杀人、抢人,张国立一家的车就是这时候被抢走的,紧接着又来了一轮轰炸,炸完以后就没人乱了,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没再发生什么烧杀抢掠的惨剧了,这一点很奇怪。看得出这个剧本是个好剧本,但冯小刚的导演技法有些问题,很多该特写的地方都没有特写,但与此同时又对血腥毫不避讳。比如张国立的小孙子被捂死的时候,明显应该给个特写,不然不听张国立说台词的话观众根本看不出来,会以为孩子是被饿死的。

获得奖项

  • 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视觉效果 / 最佳美术设计 / 最佳造型设计
  • 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获奖:最佳编剧 / 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
    提名:最佳男配角 / 观众票选最受瞩目电影 / 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
  • 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天坛奖入围影片 / 最佳影片 / 最佳视觉效果
  •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获奖:优秀故事影片 / 优秀导演 / 优秀编剧 / 优秀电影摄影 / 优秀电影技术奖
  • 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录音
    提名:最佳故事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美术
  •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摄影
  • 第32届香港金像奖
    第32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 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最佳影片奖
    提名:最佳导演奖 / 最佳编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