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花少年(2012)
《壁花少年》(英语: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香港译《少年自读日记》,台湾译《壁花男孩》)是一部2012年的美国电影,由史蒂芬·切波斯基执导和编剧,改编自切波斯基的1999年英文同名小说。2011年5月9日至6月29日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拍摄。于2012年9月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

评分:8
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
编剧:斯蒂芬·卓博斯基
主演:罗根·勒曼 / 艾玛·沃森 / 埃兹拉·米勒 / 妮娜·杜波夫 / 保罗·路德 / 梅·惠特曼 / 迪伦·麦克德莫特 / 凯特·沃什 / 梅兰妮·林斯基 / 约翰尼·西蒙斯 / 布莱恩·巴尔泽里尼 / 尼可拉斯·博朗 / 朱莉娅·加纳 / 汤姆·萨维尼 / 切尔西·张 / 亚当·哈根布奇 / 埃林·维赫米 / Jordan Paley / 里斯·汤普森 / 赞恩·霍尔茨 / Atticus Cain / Dihlon McManne / 兰登·皮格 / 珍妮弗·恩斯卡特 / 琼·库萨克 / 欧文·坎贝尔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2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少年自读日记(港) / 壁花男孩(台) / 壁花之巅
上映:2012-09-08(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1659337
剧情
剧情讲述文学少年查理(罗根·勒曼 饰演)升上高中遇上狂放的高三学姐珊(艾玛·沃特森 饰演)与学长帕特里克(埃兹拉·米勒 饰演),才令他感受到友情与爱情洗礼,经历成长的甜蜜与苦涩。
故事探讨学校欺凌、吸毒、精神病与同性恋等元素,带来丰富戏剧冲突。最特别之处,是角色往往隐藏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随着电影推进,像剥洋葱般让观众愈来愈深入角色的世界。
演员和角色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
罗根·勒曼 | 查理Charlie Kelmeckis | |
艾玛·沃特森 | 珊Sam | |
埃兹拉·米勒 | 帕特里克Patrick | |
梅·惠特曼 | 玛丽伊莎Mary Elizabeth | |
保罗·路德 | Mr. Anderson | 查理的英文老师 |
妮娜·杜波夫 | 坎迪斯Candace Kelmeckis | 查理的姐姐 |
强尼·西蒙斯 | Brad | |
Erin Wilhelmi(英语:Erin Wilhelmi) | Alice | |
Adam Hagenbuch | Bob | |
凯特·华许(英语:Kate Walsh (actress)) | Mrs. Kelmeckis | |
迪伦·麦狄蒙 | Mr. Kelmeckis | |
梅兰妮·林斯 | Aunt Helen | |
琼安·库萨克 | Dr. Burton | |
赞恩·霍尔茨(英语:Zane Holtz) | Chris Kelmeckis | 查理的哥哥 |
里斯·汤普森 | Craig | 珊的大学男朋友 |
尼古拉斯·布朗 | Ponytail Derek | 坎迪斯的男朋友 |
兰登·皮格 | Peter | |
汤姆·萨维尼 | Mr. Callahan | |
朱莉亚·加德纳 | Susan |
获得奖项
- 第84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18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新人演员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22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音乐场景 / 最佳吻戏 / 最佳女演员 / 突破表演奖 - 第16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聚光灯奖 - 第11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第33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女配角 -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群像表演 - 第39届人民选择奖
获奖:最受欢迎剧情电影 - 第12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年度被忽略影片 / 最佳新人导演 - 第28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处女作 / 最佳长片处女作 - 第25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最具潜力导演 - 第15届青少年选择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男演员 / 最佳剧情片女演员 / 最佳剧情片
提名:最佳突破表演电影新星 / 最佳电影吻戏
斯蒂芬·卓博斯基 Stephen Chbosky导演
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饰 查理 Charlie
艾玛·沃森 Emma Watson饰 珊姆 Sam
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饰 帕特里克 Patrick
妮娜·杜波夫 Nina Dobrev饰 坎迪斯 Candace
保罗·路德 Paul Rudd饰 安德森老师 Mr. Anderson
简评
当年是因为艾玛·沃森所以“想看”,现在却一眼就看到了闪电侠。埃兹拉·米勒在《闪电侠》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与影片里的行为相对应起来,演的真的是既个性又做自己。男主反而真的如片名一样,成了那个存在感最低的人。美国的高中充满了“自由”,可以为所欲为,一往无前。但这一切并不会让人感觉陌生,因为这也许都是曾经想做而不敢做或做不出的事。影片的内容算不上阳光,元素很多,甚至处处都是黑暗面。颓废、沮丧、自闭、性、同性、毒、甚至猥亵儿童,主角团们总是能在偌大的一片乌云里抓住那透出的一缕阳光,奔向光明,重新开始。用清新的方式讲述那些见不得“光”的故事。那是个美好的年纪,勇敢无畏!
这是一部很好的青春片,至少激起了我心中很多属于少年的触动与波澜。壁花(Wallflower)是一种附在旧墙面、岩石上的生命力顽强的草本植物,也注定了是渺小而旁观的角色。Charlie也是这样一个敏感而重情的孩子,但他遇上了一个给他自信鼓励他写作的老师和两个开朗真诚的朋友Patrick和Sam,他的青春期发生了变化。他渐渐从墙角走到了派对中央,开始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始因义气而打架、因感动而创作,面对爱情,默默做一个守护者。这里少年的感情连接是爱是友情,是无私陪伴与共同前行;少年在这里因未知而好奇心往,因无所畏惧而风雨无阻。他们的容颜将会衰老,不久也会为人父母,但这一刻我们只需记住夜风的清凉与爱人的美丽,我们便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冲着盛名和名场面去看的,前大半段美国高中生的生活有点代入不进去,直到80分钟,男主终于向女主告白,男主曾被姨妈猥亵过的往事也一点点暴露出来,才感觉是看了进去,应该说是被男主此时超牛X的演技所震撼。所以治疗任何伤痛的方法只有一个,去直面,然后敞开心扉,再去爱,以及被爱。满弹幕都在说艾玛,其实我觉得男二无论从人设、形象还是演技也超加分,一度还超过男主。虽然当中有一大段代入不了,但看完此片,想重回高中经历那段青春,不知道算不算此片的成功了呢?还有那句金句,我们只接受自己认为配得上的爱情。所以,那就好好努力去配上你的爱!
足够出色,足够出彩,足够触动。壁花般的少年默默无闻的注视周遭一切,不参与,不涉及,置身事外,平静如水,认为只有接受自己配得上的爱情,甚至友谊。壁花会轻颤,在风吹过之后。少年少女的故事向来不会过时,金缕衣着人人怀念。影片末的独白,相视的眼神,吻,站起来身后的风,少年知道拥有了此刻,而拥有此刻,就足够了。影片总是能给我一种剥离感,天真而又感伤的置身其中,共同去最后舞会,共同去酒会后喝奶昔,共同去兜风,共同在河边浪费时间,中间若有若无的线,横亘绵延在面前,足够令人心怀期待和失落。
美式青春片和国产青春片的重要区别在于对性爱的态度,性爱应该是少年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的对立面,形成正确的性与爱的观念是青春的题中之义。让一朵“壁花”作为主角,且不是线索人物,或许对国产青春片而言很难想象吧,与其把早恋当作战争来拍,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描述青春的常态。外部冲突向内心冲突转化,才能获得更丰富、更个性的表现空间。上一次和片中人物产生如此共鸣的还是《杯酒人生》。
待在角落,在人群中当个透明,多年以来的我一直如此,小时候是内敛的不知如何社交,长大后是疲于应付疲于表演一个不真实的我,干脆选择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不和不相干的人打交道。我也不知道最近压抑住自己的是什么,好像杂七杂八的都有一点,不能像以往那般坦率自由地快乐了。好在还有朋友,交往的时候不用戴着无形的面具,真的很轻松快乐。不要吝啬说爱,也不要轻易说爱。
没想到它探讨的问题是这么深入,迂回、复杂,也重新认识了那句经典的台词——“人们只接受自己认为配得上的爱”——的语境,不是傲慢地拒绝追求者的示爱,而是执拗地、自残式地认为,自己就应该被这么随意地打发,不配拥有一段健康的爱情,所以去做备胎,做关系里那个狼狈的人。青春故事值得一遍遍讲述,它对于回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有很大意义,某种意义上,人处于无限长的青春期里。
壁花少年会让我想到宗教,青春,微暗迷蒙的光线,基督教和圣经,重型摇滚音乐,死亡和颓败,圣诞节,个人意识,自由与爱,内心的挣扎割裂和和解,这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旅程,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壁花少年,愿我们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温暖和爱,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望和信心,接纳曾经的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放下所有。然后得到珍珠般的雨露。“为什么我和我爱的每一个人,都会选择那些把我们不当回事的人?”“我们只肯接受我们认为自己配得上的爱。”
为什么我和所有我爱的人,会选择那些并不在乎我们的人? 因为我们只会接受,我们认为应得的爱。Sam的放纵源于小时候的经历,觉得自己是坏女孩配不上好男人,Charlie眼里的Sam是女神,是真心待人值得信赖的好朋友,Patrick虽然行为搞怪但直爽正直,遇到了这对兄妹让Charlie的高中生活生动有了色彩,他们分享快乐和悲伤,狂欢于派对和舞会,但也不巧揭开了Charlie尘封已久的痛苦伤疤,他的Helen姨妈。成长的经历必然会有波折,过去的痛苦就留在过去吧,你看飞奔的汽车,灯光璀璨的前路,认真的生活,一切都能够改变
四星给两次隧道的镜头…我高估了这部电影,除了隧道其他都乏善可陈。虽然最后的剧情在意料之中但是仍然relate到痛哭。我不像主人公那么幸运,我没有遇见Patrick或者sam,或者任何俱乐部的一员,摇滚乐和对于我死去给家人造成的伤害支撑我走完现在想来都不可思议的731天…某种程度上说我那么不幸,或者足够幸运。(为什么文艺闷骚男都爱史密斯……
对青春片永远没有抵抗力。有时候还真是羡慕影视剧里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学校、音乐、舞会、朋友、爱恨纠葛…然后会遗憾自己从未这样鲜活过。这部片子的音乐还有剪辑真的有点玄妙,青春可能就是无数个瞬间拼起来的流光溢彩的东西,身处其中时仿佛没有什么,但是回忆里总会怀念那个穿过隧道里的瞬间。(另外,帕特里克这个角色太招人喜欢了吧,让人想要一个那样的gay蜜!)
其实也蛮丰满了,探讨了很多不同的关系,只选以为自己配的爱情、同性伴侣中一人有认同危机、不堪回首的被骚扰的童年经历,用影像传递幻像和精神疾病非常合适。但并没有很喜欢,或许是讲这样我深有体会的角色却没有我想象的丰富。精神科医生出来的时候吓到我了哈哈,这不是无耻之徒的角色吗,用枕头替人送终的寡妇,突然想到主角姐姐的男友是继承之战的演员欸,还有老友记的Mike,很多熟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