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2009)
《天使与魔鬼》(英语:Angels & Demons),是根据丹·布朗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于2009年5月14日起在全球陆续上映。虽然《天使与魔鬼》小说的故事背景与出版时间都早于《达文西密码》,但导演朗·霍华德并没有跟随原著小说的出版次序,反而将《天使与魔鬼》电影版设定为《达文西密码》的续集而非前传。电影早前在罗马及洛杉矶索尼影视片厂拍摄,汤·汉斯亦回归《天使与魔鬼》再度饰演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柏·兰登,其他参与演出的还有史戴伦·史柯斯嘉、伊万·迈克格雷戈、艾叶蕾特·祖儿(英语:Ayelet Zurer)、皮耶法兰西斯柯·法维诺(英语:Pierfrancesco Favino)等人。

评分:7.4
导演:朗·霍华德
编剧:大卫·凯普 / 阿齐瓦·高斯曼 / 丹·布朗
主演:汤姆·汉克斯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阿耶莱特·祖里尔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 / 尼古拉·雷·卡斯 / 阿明·缪勒-斯塔尔 / 托尔·林德哈特 / 大卫·帕斯奎斯 / 科西莫·福斯科 / 维克多·埃菲尔 / 科特·罗文斯 / 鲍勃·耶基斯
类型:动作 / 悬疑 / 惊悚
片长:138分钟 / 146分钟(加长版)地区:美国 / 意大利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 拉丁语 / 法语 / 瑞士德语 / 德语 / 汉语普通话 / 西班牙语 / 波兰语
影片别名:达芬奇密码前传之天使与恶魔
上映:2009-05-15(美国)
IMDb:tt0808151
剧情
在神父西尔瓦诺·班提佛立欧和科学家维多利亚·威特拉的注视下,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并捕捉到三小瓶反物质。过了不久,有人杀死西尔瓦诺,挖去了他的眼球,并用此眼球开启了放置反物质的密室,进而取走其中一小瓶反物质,而西尔瓦诺的胸膛还被烙上一个神祕的印记。
而在同一时间,罗马的天主教会正在为前任教皇之死而哀悼,世界各地枢机聚集在梵蒂冈,准备举行秘密会议选举新教皇。在新教皇当选以前,年轻的教皇内侍帕特里克·麦肯纳暂时履行教皇的职责。与此同时,一名自称属于光照派的绑架者绑架了参与教皇选举的四位枢机,并宣称会从晚上八点开始,每小时杀死一位枢机,最后在午夜用具有高爆炸性的反物质摧毁梵蒂冈。为了解决危机,教会便请来了对光明会有深刻研究的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以及来自CERN的维多利亚,希望透过他们的专业寻找被绑架的四位枢机,并找到光明会隐藏的反物质。
根据兰登之前的研究,光明会成员相信透过科学可以彰显上帝,但是却遭到教会的打压,用了很多激进的手法,把他们逼进地下化的状态。兰登便推断,光明会绑架枢机是为了报仇。而维多利亚也表示,被取走的反物质能维持到午夜,但之后会因为容器的电池没电,让反物质接触到物质造成对消的效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会造成大灾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出盛装反物质的容器,只要它剩下来的电还能撑超过五分钟,就有机会可以换上新电池,并将其带回CERN做进一步的处理。
兰登根据光明会传达的信息推断,四位枢机将在四个名为「土」、「气」、「火」以及「水」的光明会科学祭坛依序被处决。为了寻找这四个祭坛的位置,兰登进入了梵蒂冈档案馆。在一本伽利略的书中,兰登找到了线索,便依此线索和梵蒂冈警察一同寻找祭坛,但是他们每次都慢了一步,只看到枢机的尸体,而数名梵蒂冈守卫和警察也在过程中被绑架者杀死,不过最后兰登还是成功地救出了唯一幸存的枢机巴吉亚。
根据巴吉亚提供的线索,兰登和维多利亚一同找到绑架者的基地——离梵蒂冈仅咫尺之遥的圣天使堡,并与绑架者碰面。兰登从绑架者口中得知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帕特里克,遂和维多利亚迅速返回并试图通知帕特里克。过没多久,和兰登、维多利亚碰面的绑架者死于汽车爆炸。兰登和维多利亚赶到时,恰好看见负责教皇安全的瑞士卫队指挥官里奇举枪指着半躺在地上并被烙上烙印的帕特里克。几名侍卫目睹此景,便迅速开枪击毙了里奇,而兰登则取走从里奇手中掉出的一把钥匙。
此时离午夜已经不远了,四位枢机虽然救活了一个,但是反物质还是没找到。帕特里克根据线索推断和圣伯多禄有关,可能是藏在圣伯多禄的墓穴里,于是众人前去寻找,果然在那里找到反物质。但离爆炸时间只剩不到五分钟,根本来不及换容器的新电池,情急之下,有飞行经验的帕特里克将反物质带到直升机上,并将直升机开到高空,自己则利用降落伞返回地面。反物质在梵蒂冈上空爆炸,在地面上掀起巨浪。帕特里克落地后,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人们为他鼓掌,并为他唱赞歌,枢机们则商议推选帕特里克为新任教皇。
在枢机们商议的同时,兰登用里奇的钥匙开启了一个监视电脑,结果看到里奇和帕特里克谈判的画面。原来里奇早已看出帕特里克就是这一切事件的指使人,他假借光明会的名义,试图杀死教皇选举中几位重要的候选人,制造恐慌,并在最后时刻找出反物质,拯救梵蒂冈,进而让自己出任教皇,达到他所谓团结并拯救天主教教会的目的,而前任教宗也是他杀害的。于是兰登等人在枢机们商议时将这段画面公开,帕特里克得知事迹败露,遂以自焚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教会选举巴吉亚为新任教皇,而巴吉亚为了感谢兰登的帮忙,便将兰登之前想借而借不到的梵蒂冈藏书借给他,让他能完成自己的新书创作。
角色
- 汤姆·汉克斯 饰 罗柏·兰登(Robert Langdon)
- 艾叶蕾特·祖儿(英语:Ayelet Zurer) 饰 维多利亚·威特拉(Vittoria Vetra)
- 伊旺·麦奎格 饰 派屈克·麦肯纳教皇内侍(Pope's camerlengo Patrick McKenna)
- 史戴伦·史柯斯嘉 饰 里奇上尉(Commander Richter)
- 阿敏·穆勒-史托尔 饰 斯特劳斯枢机(Cardinal Strauss)
- 马可·菲奥里尼(Marco Fiorini) 饰 巴吉亚枢机(Cardinal Baggia)/ Pope Luke I
- 艾亚·巴斯金(英语:Elya Baskin) 饰 彼得罗夫枢机(Cardinal Petrov)
- 托尔·林德哈特 饰 沙特朗(Chartrand)
- 科西莫·福斯科(英语:Cosimo Fusco) 饰 西麦神父(Father Simeon)
- 皮耶法兰西斯柯·法维诺(英语:Pierfrancesco Favino) 饰 欧里维提指挥官(Inspector Olivetti)
- 尼古拉·雷·卡斯(英语:Nikolaj Lie Kaas) 饰 杀手(黑煞星)(Assassin)
制作
筹备
2003年新力与作者丹·布朗协商,与《达文西密码》一同取得小说《天使与魔鬼》的电影版权。2006年5月,随《达文西密码》电影版上映,新力再次邀请编剧阿奇瓦·高斯曼来改编《天使与魔鬼》电影剧本。电影原先预订2008年2月开拍,赶在年底12月上映,但正值2007年-2008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制片只好将档期推延至2009年5月15日上映。 编剧大卫·柯普于电影开拍前再度修改剧本。
导演朗·霍华将本片视为续集而非前传,因为广泛读者多为拜读过《达文西密码》才进而接触本作。他预设兰登教授经过前次的解谜冒险,在这次成为更有自信的角色。比起《达文西密码》,本作较少人熟知,因此导演改编故事起来更能得心应手。
改编
制片布莱恩·葛瑟提到他们在改编《达文西密码》时有太多的「束缚」,导致结果变得「过度冗长且造作」。而在这次,「兰登不会停下动作再发表言论,而会边行动边解说。」 导演同意「有太多旧时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当科技对上宗教。因此这些主题,这些想法将会更激化那些还活在过去的人,两部作品本质上是完完全全地不同的风格。」
电影把小说故事段落重置,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作为开场序幕,且兰登教授也没前去参观欧核中心。同时,由于欧核科学家的建议,修改了反物质的产生方式。根据科学家所说,丹·布朗书中所述的科技,得花上二十亿年才有办法创造出具爆炸威力的反物质。电影里修改的剧情是用大型强子对撞机(首次启动在2008年9月10日,丹·布朗写小说时尚未存在)来创造出反物质。
拍摄
配乐
汉斯·季默再度为本系列续集配乐,他选择延伸「Chevaliers de Sangreal」这轨旋律,是《达文西密码》的结尾作为兰登的电影主题曲。 小提琴家约夏·贝尔亦在本片原声带中演出。
评价
影评给予本片优劣综合的评价,大多数影评认为比前作《达文西密码》优良许多。知名评论网站烂番茄基于186篇评论,仅占39%的影评给予正面的评价,平均分数值10分得到5.1分。烂番茄网站里的「顶尖影评」统计,包含来自报章杂志、广播电视与网路的知名影评,基于当中31篇评论,影片整体得到负面曲线,接近35%的正面评价。另一个知名评论网站Metacritic,基于论坛里33篇影评,平均分数100分中仅拿到49分。
票房
《天使与魔鬼》全球首周开出1.52亿美元的票房,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开出的4800万美元。《达文西密码》当年美国首周开出7100万美元,但续集首映仍达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4000至5000万美元的票房预测,因为电影题材并不如前作受欢迎。本片是自从去年《印地安纳琼斯:水晶骷髅王国》后,再度全球大型规模同步映演。
台湾方面,首周四天票房为新台币5500万元;最终全台票房为新台币1.47亿元,位居2009年全台票房第六名。
中国大陆因其题材较为敏感而并未在影院公开放映。
上一届: 《星际迷航》 | 2009年美国周末票房冠军 5月17日 | 下一届: 《博物馆奇妙夜2》 |
获得奖项
- 第11届青少年选择奖
提名:最佳暑期剧情片 / 最佳剧情片
朗·霍华德 Ron Howard导演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饰 Robert Langdon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饰 Camerlengo Patrick McKenna
阿耶莱特·祖里尔 Ayelet Zurer饰 Vittoria Vetra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饰 Commander Richter
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 Pierfrancesco Favino饰 Inspector Olivetti
简评
改编比《达芬奇》好多了,前者在原作的光环下黯然失色,但本片与此相反,是部不错的商业大片,悬疑剧情很吸引,反转很有力,麦帅演的很棒。同样是宗教人文背景,有阴谋论,有倒计时大爆炸的恐怖袭击,有谜题悬念,有充满魅力的幕后黑手,都是好莱坞商业影片喜欢的调调。又不失一部人文推理小说应有的内涵,反物质与物质、科学与宗教、天主教与光照派、教皇内侍与私生子,都是二元对应,彼此的写照,就像本篇的主题《天使与魔鬼》。
原著小说真的是我当年最喜欢的解谜类小说了,对于对称文字的idea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电影版拍出来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吧。和原著相比一影片为了2小时的片长,还是压缩了很多内容,展现的信息密度还是少了不少,而且既然请了伊万这样的大咖,观众必然也能猜到他是幕后boss,悬念少了不少;即使有汤姆汉克斯坐镇主角,也没能打造出一个类似夺宝奇兵的大IP
如果不和原著做对比,其实还可以,但是有了原著在前,这部电影在情节呈现上反而有些牵强。很多处并没有忠于原著,可以理解,毕竟电影时长有限,无法全部展现,而且还要拍出电影的语言。比如电影中对于科学和宗教的对立,人们的情感上并没有刻画得很好,只是一笔带过,如果能完整演绎,那一定是一个又一个的震撼场面。还有关于光照派叙述地也很快。有一些细节的改动还挺不错,但是大部分我还是觉得忠于原著会更好。这是汤姆汉克斯第二次演罗伯特兰登这个角色了,有学者的睿智和冒险时的勇敢。杀手的果断被演员诠释得也很好。还有那个陪教授进博物馆的安保小哥,好帅…还有伊万,会说话的眼睛加上他的英音,啊…
解密的剧情紧凑但偏薄弱,看起来很高大上呵。不过对于喜欢这类探险解疑的朋友这片倒不失为一部好的电影,有点类似《国家宝藏》《达芬奇密码》。通篇讲述的还是关于宗教与科学几百年来的分歧,终究逃不脱辩证的中庸思想,我们需要宗教,也需要科学。我们需要信仰,也需要探索。影片中的教宗侍从完美地诠释了影名,对于他的行为,难以去深究,内心戏复杂,我单为他不顾一切地牺牲而哭的半死,又为他的宗教诡辩感到后怕,博大又桎梏,到底是圣人的慈爱还是魔鬼的偏执?难以可解,等过几年再看看我能不能理解。不过相较于人物形象来说,无疑是很丰满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汤姆汉克斯演绎的兰登教授,好像每个教授都有自己偏门的课题呀!追求真理最后获得“真理”,这是不是又是本剧最终想要诠释的呢?推荐!
最近比较迷美国宗教神上帝啥的:这个电影不像康斯坦丁那样魔幻,更像达芬奇奇密码之类的悬疑。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大家评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与神学本是对立的,却也是交融的,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还是感慨于信仰的伟大和可怕!阿汤哥演技很棒,女主角身材很好,但是故事情节的英雄主义光环过于显眼,刻意的环节过多,比如为什么一定要死掉3个候选红衣主教后救出最后一个成为教皇,使故事缺乏了一丝真。反派男一自焚的结局虽然够好,但是在反物质爆炸情况下还能成功跳伞并活着,这是真的吗?反物质的威力这么小?反派的揭露和失败一笔带过,差点感觉。
三部曲里面,只看过达芬奇那本的原著,其余两部都只看过电影,电影里我最喜欢这部,我认为节奏、剧情、基调都很棒,包括剧里尝试探讨的一体两面性都非常棒。在第四个主教被沉水那里我特别想扣分,毕竟杀手明明可以一枪崩了教授的,结果最后杀手自己圆回来了。助理头铁太明显了,就差没把名字扣他头上,不过最后与光明教无关,我还挺惊讶的,算是意料之外的反转。这部让我有看原著的冲动了。没想到图书馆侍卫小哥成为最后赢家。
我觉得这部片子很好看,是一部很不错的商业片。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汤姆汉克斯和奥黛丽塔图,并不是他们塑造得不好,而是这种类型的人物已经模版化,演员们都跳不出这个框架了,没有特别的发挥空间,只要中规中矩就很好了。而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的角色我倒是至今还有印象,他也是英国老牌演员了,相貌英俊自不必说,角色拿捏得很到位,把这个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诠释得很完美,至少我是被他的魅力所吸引的,直到最后他的峥嵘露了出来我才后知后觉的为角色而遗憾。其实想想现实生活中魔鬼不也是以正常人的面目出现的吗?所以才有极大的欺骗性不是吗。,无奈没这选项,就给4星吧。
9 想想当时高中又看了书又看了电影,当时真是不太懂,就觉得他们怎么能那么疯狂呢。现在又看迷迷糊糊懂了一些,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权力和人性的关系,奉献和复仇。到最后他也不信教,教皇也觉得不信也没关系。去了罗马,走了圣天使堡,戴着墨镜穿着绿衣服面无表情在那里。去梵蒂冈博物馆时恰巧是大主教在那里,看着人们拍着几百米的长队,工作人员说如果排队至少五个小时才能进去教堂。宗教还是那么的吸引个人,人类还是那么的爱为了一件事去“奉献”,尤其是“神圣的奉献”。
以为“反物质”才是天使与魔鬼的集合,可以是新能源的开发,如同对于核能使用的利弊两分,又可以是摧毁世界的武器;野心家却成功利用宗教对科学的戒备,卸除“反物质”的中立性,将之定义为毁灭梵蒂冈的“魔鬼”,截取保送名额,成为宗教界为神代言的唯一之“教皇”,差点就得手了。无奈守卫“科学”这一信仰的两位无神论者掌握足够的证据,最终撕下了妄图成为救世者的“假面”。这样,叙事逻辑的反转和自洽的说服力都很精巧,也叩击了人的两面性才是真正去承担善恶母题的载体。其实现代宗教也越来越接近一种哲学,科学的挑战让人至少不至于盲信神,同时又具有越来越多的“理性”成份,比如教皇选举律法第60条的“一致欢呼选举”,就是全民公投式地解决了一些特殊的选举需求,为“英雄”准备了直升阶梯。该提防的是特权通道会被野心家利用就是了。
没看之前就猜到伊万的角色,毕竟伊万本人就是那么适合演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拯救大家然后从天而降的伊万简直就是上帝降临,而结尾的自焚又像魔鬼的献祭。但是!为什么不按原著拍,原著里是内侍知道自己侍奉的教皇有了孩子决定谋杀他,最后才知道那个孩子就是自己,并且只是通过试管,没有破戒,知道结局的他选择自焚乞求上帝的原谅,电影版改成奸计暴露而自杀,人物的闪光点少了一大半!
这也精彩了吧,故事脉络非常清晰,宗教和科学两条主线交替推进,节奏很紧凑完全不拖沓,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时代特色提升了电影的深度,看完忍不住想恶补一下欧洲宗教史但是最后教皇内侍畏罪自杀我确实有点无法理解了,一个准备毁掉整座城市的狂热宗教徒计划败露了就自杀了这不太合理啊,据说小说里面写了他的背景,他本以为自己是战乱中的孤儿,被教皇收养,所以他憎恨科学并极度信仰宗教,后来他发现教皇有孩子,他信仰崩塌,借光照派策划了后面的事件,但实际上他就是教皇人工授精的孩子,知道真相后他黑化的信仰又崩塌了,于是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种带有忏悔的自杀才合理嘛!「宗教是有瑕疵的,只因人类也并非完美,所有人,包括我。」
从内容上看,仍带有宗教色彩:罗马教廷和光照派的百年夙敌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不多说,或许是不了解,所以没多大感触。整部电影塑造的紧张感还是不错的,但为了塑造紧张感而忽略细节,剧情没有太出彩,也不算太悬疑,尽管结尾教皇内侍是主谋没想到,也只能算中规中矩的悬疑电影。我没看过原著,所以不知道改了什么精神内核(其实这个系列三部都是改编原著的,但都没有原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