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2016)

L'avenirUP:2021-06-22

《爱情未来》(法语:L'Avenir)是2016年由法国导演米雅·韩桑-露芙执导的电影作品,本片获选为第66届柏林影展正式竞赛片,并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将来的事

评分:8.2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安德烈·马尔孔 / 罗曼·科兰卡 / 爱迪丝·斯考博 / 伊莉斯·洛蒙
类型:剧情
片长:102分钟地区:法国 / 德国
语言:法语 / 德语 / 英语
影片别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2016-02-13(柏林电影节)
IMDb:tt4120176

将来的事简介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哲学教师,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与此同时,娜塔莉听从她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的建议前往法比安与他朋友们在山上所建立的公社。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米娅·汉森-洛夫 第8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 第51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

简评

看到于佩尔的CC选片评论就来看了,也很想知道哲学教师会怎么演。于佩尔的个人气质加了很多。法国风格的散文诗电影?比较碎的片段,没有什么目的引导情节发展,看起来只是围绕女主的生活平静地呈现。学生罢课游行,母亲去世,丈夫出轨,女儿生子,全都是生活经历。到和丈夫一起坐车才第一次出现音乐?也是片尾曲,舒曼的艺术歌曲吧,好像听过,很耳熟。以为会砸花瓶,但只是扔了,仿佛收拾家务,但不觉得是知识女性的矜持,只是生活感。丈夫是保守派,学生是激进派?可能有种象征的表达。“我只想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这种形象好像对女性政治参与感差的刻板印象,但又好像在通过女性视角在更高处做对照,对当下时空若即若离,女性树立新视角新生活方式?毕竟那些政治行动还是传统的方式。解iqy看的,停顿了几下,快零点才看完。

老公为了情人离开家时給她留了束鲜花,被她扔进垃圾桶,却把装鲜花的袋子拾了回来……母亲抑郁症多年在养老院中绝食为了见她一面,母女俩相见后没有任何激烈的情绪,只是微笑的讨论萨科齐的丑与希拉克的帅……很多个清晨从哭泣中醒来,还是要继续做哲学老师,节日給子女做饭,就那么无波无澜的,接着生活下去。不知为什么想到张艾嘉的《20、30、40》里,张艾嘉拿着锋利的剃须刀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的说“我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我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但地震过后,还是会为自己没有死而是依然好好活着而欢喜。听着片尾《人鬼情未了》主题歌的翻唱泪流满面,影片的讲述一点都不激烈,却心潮汹涌,每一个有未来的明天,都是将来的事。

一个下雨天的下午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就和窗外的雨一样绵长而又平淡。一个典型的法国中产阶级女性,人到中年的崩塌与重建,面对着出轨的丈夫,年迈的母亲,尚未安定的子女,不顺的事业,这也许是许多人都会遭遇的将来的事。不像费兰特The Days of Abandonment中歇斯底里的妻子,于佩尔饰演的角色作为一个精神世界充盈的知识分子,面对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出乎意料的平静。还好有书籍,还好有猫猫,还好有家人,她稳定的情绪和深刻的自我意识削弱了被抛弃感,让她的内心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安宁。所以人呐,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总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永远不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不可把控、虚无缥缈的事物上。

对我来说题材和关注点都是很新鲜的,很喜欢,细节足以打动人,但是尽管独特还不够到五星。很奇怪,本月一连看了三部于佩尔的电影,惊叹于她岁月赋予的美丽。法国的这几部电影都很像意识流,并没有大起落,可能也讲不出它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大概就是在这种时间之中讲述人生的故事,同样很奇怪的是,最近非常的女性主义,可以说都是女性的坚强故事,或者刻画女性坚韧的特性。其实法部安乡下的住所有打动我,尽管我对太阳的余生迟疑,但我仍旧希望能在一处绿地建起一个远离的乡寓。不过女性对于爱情的炽热应该要有意识地降温为好,我们是精神上的自足者,但是一旦希望破灭,人生也会毁掉了。

外遇要离婚的丈夫、抑郁症要自杀的母亲、工作都被抛弃…这些对于一个中年女性来说,单一样就是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在这部精致优雅的法国电影中,始终保持优雅的于佩尔没有被击垮,在任何一件大事发生时,她只是那样静静的接受,顶多表示下正常的惊讶和意外,镜头一直没有停下来,她还是像往常那样上课,行走,做饭、收拾房间、去看电影,再行走,行走,一刻不停,仿佛这样生活就还没有改变,然而观众已经在她一刻不停的动作、行走中感到了那股燃烧在心底的焦躁恐惧和失望,就等着她什么时候爆发。然而还是没有爆发,她只是在无人的时刻独自哭泣,在公车上,在抱着猫躺在别人农场的床上。原来不是所有崩溃都要声嘶力竭,原来也可以处理的这样风平浪静,因为哲学吗,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就再也无惧无忧吗,anyway生活总在继续……一部令人深思的好电影

于佩尔总是神经兮兮的,这种神经质在有些人眼里叫“知性”,想到这一点,我就想笑。这一次于佩尔继续神经兮兮,而且顺着喜欢她的这种神经质,宁愿把她这种神经质当成“知性”得粉丝的意思,以五十岁的年纪演绎了一次小清新,而且还打着哲学的大旗,这就有点吼不住了——在这片里,几乎处处看见于佩尔的捉襟见肘;她的表演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可是这次演的太紧张,根本没有展现她原本的水平。唉,败笔。当然,如果非要把于佩尔的这种神经质当成“知性”,那也是“法国式”的,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所谓“法国式”的,就是永远像只刺猬一样,永远“抗争”、“批判”,于是把批判、抗争当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到最后必然陷入为了什么而什么的泥沼。电影也是一样,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那么就老这种影响力吃饭,这是很可悲

(Art11观影)影片镜头过渡有点生硬,配乐很好,几首配乐都很抓人。没到那个年纪,也没有那样的经历,可能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丈夫坦诚出轨于佩尔犀利反问“你就不能不说吗?”,夜里却抱着猫猫哭泣。果然女生更懂女生——女儿生下小孩,爸爸抱了一下就走了,于佩尔抱着小孩女儿却失声哭泣,新生儿的诞生以及父母的离异,这种感受估计也只有亲历过的女性更能懂。哲学,知识似乎能给人一些应变的思维,可是有时候,身体的本能难以抗拒。就像那只猫,从小没有离开过于佩尔妈妈的房子。回归大自然后消失无踪,第二天叼了一只老鼠回来报恩。学识更多的是武装,内心还是柔软的。学识无法教会我们如何生活,电影也不能,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永远不要放弃希望,不是吗?

一部如水平淡的法国中年女性小品,于佩尔阿姨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评,饰演的哲学教授在生活中和课堂里的哲学思想和交流让人深思且平静,即使经历丈夫出轨、母亲去世、工作挫败等不顺,依然可以冷静自持面对,但这背后并不是没有隐隐作痛的,在半夜抱着被子流泪,坐在公车上静静落泪,理性思维在此刻感性作祟的时候无能为力。但电影里一切感性情绪都被轻描淡写的带过,就像真实人生里,并没那么用力的表达,到最后的结尾,主角又回到社会角色的模式中,轻轻拂抱着孙辈哼着她的歌。一切都回到了那个圆吗?我觉得电影并没有抛出太多的问题和冲突,一切都是淡淡的,但我不禁想,哲学可以解决生活吗?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痛苦激烈挣扎的感情波动吗?大概不,平静如娜塔莉,也有在夜半饮泣之时。但它能帮助我们分析生活,略平稳的渡过这些日子。

①丈夫劈腿随即离婚,母亲脾性古怪而后去世,自己编纂的出版物立项被撤,抽空看个电影还被性骚扰……女主近来的人生可谓遭遇不断,可无论是女主应对的态度,还是影片叙述的风格,都是轻慢、随性、速写式的,仿佛这些不幸中没有伤害,没有不甘,没有裂痕,所有的分崩离析都是开启下一段美好人生的钥匙——不愧是哲学老师,已将人生洞悉得如此通透;②叙事轻灵的另一个证据,影片中提到的许多沉重话题和命题,都被清风拂面般一笔带过,罢工,齐泽克,汉娜·阿伦特……也许就像女主台词所说:这把年纪很多事已无意参与,激进的事以前也都做过了(大意);②于佩尔和比诺什一样是可以演到八十岁而魅力不减的女演员;③音乐好评,无论是汽车上播放的民谣,还是于佩尔抱婴儿时的哼唱(清澈的泉水边);④看访谈方知是才女导演根据自己妈妈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女主从头理性到尾,以为她会和学生发展一段情,毕竟片中女主为数不多的微笑都给了他(除了外孙),还好没有落入俗套;于佩尔真的太美了,真正优雅到骨子里的法式女人,这颜值和气质是年青女儿完全没法比的,如果这样老去于人于己都是很美好的事;侯麦春天的故事女主也是高中的哲学老师,不过这部直接进入到哲学课堂,从三联的一篇采访本片导演的母亲对法国的哲学教育有个大概的了解,对“独立思考”四个字的意义理解更进一步,学生也不要完全相信学校和课本上教给你的东西,联想到法国时不时的工人罢工,明白为什么之前马克龙说欧洲的政治想象力在法国(而不是德国了)...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确实很缺乏哲学教育,问题是统治者并不会觉得这是件好事,缺乏独立思考是必要的,毕竟有马列就够了...题外话,法国人回家真的都不换拖鞋嘛

为了fabien买的农场就想要五星,这大概是就是我想一辈子住的地方以及生活方式吧,想要随时可以一头扎进瀑布里,想要躺在草地上,让杂草埋过我的身躯,想看到太阳从山坡上神奇,想在冬天的时候可以看到雪,想夏天坐在树荫下看书,想抽大麻躺在沙发上偶尔去ct买一条万宝路,想有一屋子的书,想以思考和写作为生,想养一些诸如驴子和马之类的动物,和一只永远会出走,也会回家的黑猫。但是过了三分之一人生的我,觉得走出这一步好难。另外,让我心里一颤的是,在Heinz对Nathalie坦白说他认识了一个人,Nathalie说你认识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告诉我,20年的感情,大概早就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那时候的坦诚,堪比被指着鼻子羞辱。

太好看啦!“时间为什么一定是正确的?”这个问题随着主人公的离开被悬置下来。有趣的是,丈夫紧接而来自我声明的不忠就变相而有力地驳倒了主人公的命题,时间并没有让他们的婚姻更为稳固。潘多拉,黑猫,一份继承自母亲的厄运,它在短暂的消失后又再度归来。它象征着厄运的同时也象征着一种野性的自由。所有的厄运都被点明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直到连它自己也消失不见。“时间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是正确的?”那在于它始终处在一个敏感的时刻上,它既不在前,也不在后,它只在这。它既规定了不可更改的过去,也标示了反复无常的将来,它是潘多拉盒子里留下的希望。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它永远是好的,是正确的,从而达到尚未被满足就已满足的状态,它是自足的。

获得奖项

  • 第51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51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第37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37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第3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第3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年度女主角
    提名:年度外语片
  •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金熊奖
  • 第8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演员
  • 第42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第42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