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2012)

On the RoadUP:2022-01-20

《在路上》(英语:On the Road,法语:Sur la route)是一部2012年的冒险剧情电影,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本片根据杰克·凯鲁亚克的1957年同名小说《路途上》改编而成。由巴西、法、英、美等国联合出资,执行制作人有弗朗西斯·科波拉、Patrick Batteux、杰瑞·莱德尔(英语:Jerry Leider)和泰莎·萝丝(英语:Tessa Ross)。

在路上

评分:7.1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何塞·里维拉 / 杰克·凯鲁亚克
主演:萨姆·赖利 / 加内特·赫德兰 /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 艾米·亚当斯 / 汤姆·斯图里奇 / 丹尼·摩根 / 艾莉丝·布拉加 / 伊丽莎白·莫斯 / 克斯汀·邓斯特 / 维果·莫腾森 / 史蒂夫·布西密 / 泰伦斯·霍华德
类型:剧情 / 冒险
片长:124分钟 / 137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巴西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浪荡青春(港) / 浪荡世代(台)
上映:2012-05-23(法国)
IMDb:tt0337692

剧情

一九四○年,二次世界大战后,新世代的美国年轻人,翻山越岭跑遍全美,只为寻求浪漫自由解放的崭新时代。

作家萨尔(萨姆·赖利 饰演)遇到志同道合的狄恩(加内特·赫德兰 饰演)及狄恩年轻的前妻玛莉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饰演)。当车盖下的引擎仍温热,而播送未完的爵土乐在空气中肆无忌惮的吟唱,他们三个人决定将青春茫然捆成背包,无所惧怕的一起穿越美国,踏上探索自我灵魂的公路之旅,任性品尝流浪与放纵自由的无尽想望。

演员

  • 萨姆·赖利 饰演 Sal Paradise
  • 加内特·赫德兰 饰演 Dean Moriarty
  •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饰演 Marylou
  • 艾莉丝·布拉加 饰演 Terry
  • 艾米·亚当斯 饰演 Jane
  • 汤姆·史特瑞吉英语Tom Sturridge 饰演 Carlo Marx
  • 伊丽莎白·莫斯 饰演 Galatea Dunkel
  • Danny Morgan 饰演 Ed Dunkel
  • 克斯汀·邓斯特 饰演 Camille Moriarty
  • 维戈·莫滕森 饰演 Old Bull Lee
  • 史蒂夫·布西密 饰演 Tall thin salesman
  • 泰伦斯·霍华德 饰演 Walter
  • 吉瑟勒尔·伊迪斯英语Giselle Itié 饰演 Tonia

制作

发行

简评

我以为我已经把原著忘了,但看的时候一幕幕书中的场景和情节还是能在记忆中重建起来,基本还是比较还原(包括视角),电影的音乐和摄影是亮点,不过我最喜欢的墨西哥之旅在电影中的篇幅略显潦草,本来这段经历对作者的人生认识以及他跟迪恩的关系来说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但在电影中不够深入,尽管如此看到最后还是有些感动,忍不住又想说那句现在已经显得很俗套的话。

用心写的一大段影评莫名其妙没有了……从痛仰的歌曲里知道了杰克凯鲁亚克,他写了在路上这本书,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喜欢摇滚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可能会体会一些1947年垮掉的一代的文青生活,放荡不羁爱自由,逃避一切束缚和规矩。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就只能看到本片只有喝酒吸du乱xing及不负责任的生活。

没错,这一切就是我想要的——酒,香烟,毒品,性交,文学,诗歌,音乐,旅程,狂欢,狂欢后的沉思,眺望——我害怕没有足够的勇气,我害怕没有启程,我害怕找不到我想要的,我一定要实现,在我的生命中,必须是热烈,在壮丽面前陷入沉思后跳入汪洋大海,拥抱所以的一切,和友谊爱情性交,没有界限的活着。——我要重新展开阅读——我要重新活着——我要尽早展开旅程——我要写下无数的事迹——我要重新陷入沉思——我要不再畏惧死亡

萨姆·赖利的声音显然不适合这样添加了大量旁白的电影(而且我真的无法摆脱脑子里他长得好像姚明的念头)。我没有看过原著,觉得电影尚可在优秀之列,剧本中规中矩,剪辑和摄影已至精细。加内特的表演实在让人刮目相看,即使我对Dean这个角色已经有了一部分设想,但表演的层次感还是让我觉得他在电影里比我想象得更饱满。

改编自垮掉派精神领袖凯鲁亚克的美国意识流派文学代表作《在路上》,电影以迪恩为主体对美国年轻一代的迷茫进行了深刻地刻画。摇摆的60年代,战后婴儿潮,越战,阴谋论,嬉皮士,伍德斯托克,年轻的一代不知道怎样去活,酗酒抽烟不睡觉不吃饭,乌托邦般的性放纵,每个人都在以燃烧生命为代价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迪恩逍遥骑士般的形象是大部分垮掉派青年的真实写照,与其说他不信循规蹈矩的生活,不如说他狂热于迷茫与流浪,他希望塞斯和朋友们都能将行动置于理智之前,将自由凌驾于一切。但年轻时的绚烂,到暮年终究要用寂寞来偿还,大麻迷幻药所带来的神秘主义自由主义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在现代人眼中是迷信和堕落,在过来人眼中却是泪水与黎明的曙光,结尾凯鲁亚克一曲熟悉的在路上是鲍勃迪伦名曲随风飘荡的前奏,标志着一个在路上颓废的时代结束了。

。没看过原著,更喜欢后半段,那种理想主义背后的粗鄙、身体燃烧后的虚无仍然是现实的某种真相。导演似乎讲述的重点不是“在路上”,在路上的只不过是一群青年的放纵、性爱、流浪以及不可一世的自傲,因为缺少文字的那种静谧的、自省式的阅读感受,电影这层媒介稍不留心边流于一种喧闹的、粗浅的、夺人眼球的表现工具。这也正是越来越多公路片痴迷于震撼的风景、身体的宣泄、陌生人的奇遇的原因,它仅仅是在表现一种可见可感的阅历上的增加,而缺少那种集体、内化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亟需一场身体和心灵上的流浪,放逐自我、重新感受一切。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同时也是涵盖我们这个时代的情绪。但毋庸置疑,《逍遥骑士》仍然是最好的公路片。

看得我睡了又醒。还好大学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不然真要“毁我三观”,“垮掉的一代”原来是这么来的。这和我以为的在路上完全不一样。不知道原著是如此颓废的。还好我的青春很纯粹,至于有没有被他人误会,不care了,反正这不是我追求的青春。在路上于我的意义,是看更广的世界,发现自己的渺小,更包容,更谦虚,更自由。

最后两男主纽约街头再相遇的片段直接升华整部电影。其实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欢Carlo这个角色,演员的微表情特别到位,可惜后半部分就没有他的戏份了。最开始他和Dean在夜晚的巷子里嬉戏打闹,配上男主写下罗马黄烛的那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读的原著是y割版吗?怎么没看到卡洛对迪安有意思的地方?大部分人物选角都能接受,但是埃德和卡米尔也和书里差太多了吧,书中写埃德身高六英尺,但电影里却是个肥胖,卡米尔的演员年纪是不是太大了点。小说要是全部还原,没个三小时是不可能的,走马观花的拍个流水账,很多角色都缺少性格,要不是华丽的卡司阵容,真是不知道谁是谁。

垮掉的一代,表面是纵欲狂欢,内核是无奈悲凉。他们不是抛弃了安稳,而是生命之初就没有这个选项。他们是身体长成青年的野孩子,没有安全感,也没有责任感。垮掉的从来就不是一代人。电影太破碎了,最后在墨西哥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情节居然没有,这部小说能流传至今难道不是因为形而上学的思考?把嗑药滥交作为重点,到底谁更垮?

20min后主角出发进入正片,跟着主角看到了不同于一般人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生活,他们流浪四处为家,肆无忌惮的狂欢发泄,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给予精神上最大的满足。也会有一些思考,因为我一直向往自由,渴望在路上流浪过程中收获内心的丰盈,所以当主角们在路上的一些片段和我一直以来的观念冲撞时,我只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底线还是要有的,但尊重理解,毕竟人生的使用权在自己手中,怎样书写由自己决定。

【电影比小说好看太多了!一定是因为这几个演员长得实在太好看了!】【20130207jtl和当初读小说一样的感觉——狂乱、迷惘、沉沦、不羁的一代,你可以说他们怒放着生命,也可以说他们在浪费着青春,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害怕变老。电影的改编是有难度的,如果把小说那种絮絮叨叨铺陈成画面,会让人恹恹欲睡。好在电影拍得很美,有公路电影的旖旎景色,也有怀旧电影的温暖色调。】【当然,对于原著党,无论拍成什么样都是不会满意的,因为理想和现实总归会有差距。这个片子的制作其实是很好的,它的味道是对的。加内特·赫德兰的表演很棒,性感、叛逆,笑起来还带些孩子气,是一个想象中的榜样,他让主人公念念不忘,这是一个难忘的瞬间,三星半。】

获得奖项

  • 第16届好莱坞电影奖
    第16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第84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4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十佳独立电影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1届悉尼电影节
    第21届悉尼电影节
    提名:Sydney Film Prize
在路上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