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魔(1981)

PossessionUP:2021-06-05

着魔

评分:7.9 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 编剧:安德烈·祖拉斯基 / 弗雷德里克·塔滕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 / 山姆·尼尔 / 玛吉特·卡斯滕森 / 莱斯利·马尔顿 / 海因茨·贝能特 / 约翰娜·霍费尔 / 卡罗尔·杜瑞 / 肖恩·劳顿 / 马克西米利安·露丝莱恩 / 托马斯·弗雷
类型:剧情 / 恐怖
片长:124分钟地区:法国 / 西德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魔鬼狂爱(台) / 迷恋
上映:1981-05-25(戛纳电影节)
IMDb:tt0082933

着魔简介

马克(Sam Neill 饰)的妻子安娜(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未留下任何原因离家出走,他一度认为安娜与一个名叫海恩里克(Heinz Bennent 饰)的男人有染,却发现海恩里克也在寻找许久未见的安娜。马克于是雇佣私家侦探调查。但随着线索的逐一呈现,事实的真相反倒令马克等人难以置信。安娜所耽恋的对象竟然是……
  本片分别荣获198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和法国凯撒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83年葡萄牙奇幻电影节观众大奖和最佳女主角奖、1981年西班牙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评论奖。

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安德烈·祖拉斯基 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

简评

看了一个电影解析,剧情拉片和解析都很好,所以我带猎奇和验证的目的来看的电影。对我来说,剧情逻辑不清,台词隐晦,象征意义太多,人物关系晦涩,这个一切都不合我意的电影却给我带来了最头皮发麻的演技。阿佳妮看向镜头的时候,真的有种心被击穿的感觉,脆弱纤细,疯狂骇人,无助痛苦,一切只需要她的眼睛就可以传达出来。地铁那一段我忽然好像明白了自残这种肉体痛苦缓解精神痛苦的方式,她疯狂扭动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她一头撞死在墙上来结束这段疯狂。这部剧想表达什么,那些细节已经不重要了,一个把灵魂都呕出来拍戏的演员,她本身就是一切

我对cult片没有什么特殊的钟爱,但是这部片实在是让我太喜欢了,我居然完全没有觉得恶心!导演用恰到好处的配乐烘托诡异的气氛,这点是我最喜欢的;还有镜头突然拉近,拍人脸特写的时候。最妙的是不知所云的剧情,如果是那种可供人清晰解读的剧情,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效果了。不得不提的是阿佳妮的演技实在是神,癫狂、入魔,好像她特别适合这种角色!不愧是我喜欢的演员啊!男主有些表情挺帅的,演技好像也不错,但是在阿佳妮的光芒下黯然失色了

解读看得一愣一愣的,感觉很平庸啊……鞋子羽毛、电器火柴的杀人放火很新奇,女主地铁发癫戏也精彩,但正文的叙事混乱晦涩实在配不上美誉,A故事出轨着魔比较平庸,B故事则模糊到看不清作者表达,整体流于b级片的猎奇景观。情色、政治不分家,克苏鲁恐怖架构在柏林墙上,无由的谵妄、偏执、歇斯底里与恶意则耐人寻味,冷战趋于着魔,混乱疯狂的世界孕育撒旦与战争,无尽回廊上是爱欲的血淋淋、宗教般虔诚的受难、世纪末的脚步。凝视即感染,崇拜如着魔,婚姻是失控的嗑药。迎面同样的面孔,除了恶魔潜伏的意味,在自我上有怎样的观照?恐怖上无限趋近于宗教片,也是欧美恶魔恐怖的一贯路子,只是叙事文本含糊不清后,结合西德、特工等题外元素不断延展出政治隐喻的解读空间。但还是觉得,隐喻解读是在正片完整后才有的,正片都拎不清,谈隐喻就不必了

看完san值狂掉,睡前看完妥妥做了噩梦。与魔鬼签订协议,人魔交媾诞生魔子,不如《罗斯玛丽的婴儿》有恐怖氛围,诞生魔鬼为“本体”的设定有新意。不懂政治隐喻,几段镜头语言和演员演技挑战视觉生理极限:男主在咖啡厅沿路扔凳子,坐在摇摆椅上前后摆动,穿过叠加的方块爬上螺旋楼梯;女主地铁歇斯底里数分钟,用刀挑拨侦探随后刺入胸口,最后幼教老师着魔的绿眼睛;儿子喊着don't open the door自溺缸中

第一部祖拉斯基。看完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癫狂,剧情的歇斯底里,人物出现的奇异与突然,阿佳妮无与伦比的表演以及冷不丁溢出多政治隐喻。单从恐怖悬疑的角度,着魔无可挑剔,细节景物的布置,精妙的平衡,演员们精准外加彻底释放的演技,祖拉斯基高明在独一无二的气氛营造,艺术层面也再一次升华。从开篇到男主的崩溃与杀戮,惊悚与冲突不断,但是导演用摄影和布景,构图之严谨,给予了“平衡”的观感,而当“平衡”被打破,从音乐从表演,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答案在最后的枪火声中揭晓。于是其用意在最后一刻浮出水面,一再强调了时代,强制植入了一种局限性,柏林墙的封锁,男主类似间谍的身份,海恩里克的”东方“舞蹈,夹杂于其中矛盾不堪的安娜。人被封锁在了局限性中,最终警告了人民以极权的危险,当它们代替了平衡,所到之处无不战火。

评论中封神的地下通道长镜头并不觉得好,长达三分钟不管是表演还是拍摄没有任何层次,贯穿单一的疯癫嘶吼;全片所有角色的行为都无法合理解释背后心理,为了疯癫而疯癫,也有炫技之嫌疑;欧洲的某些电影真的不是给观众看的,是自己变态非要拍出来恶心观众的;看到一小时二十分停下来缓了半个小时,心理痛苦(感觉自己也快疯了)+生理痛苦(心脏痛);这样的电影被捧到如此高的地位,获得众多过度解读过度追捧,是源于所谓的艺术优越感吧;虽然阿佳妮嘶吼的真的很辛苦,但这部电影让我厌恶

“祖拉夫斯基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英国被禁了整整18年,在1999年才以录像带形式发行,估计阿佳妮才是唯一解禁的理由。”影片前一部分讲述一对夫妻出现感情危机,后半段剧情惊悚跌宕——安娜被魔鬼附身自我分裂。她仰头看着被绑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时痛苦呻吟,而在地下通道进入癫狂疯魔的三分钟镜头堪称经典。阿佳妮出神入化的演技使整部剧情的恐怖氛围走向高潮。与一般的结局不同,魔鬼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以人的模样降临人间,影片结尾防空警报拉响,魔鬼贴在玻璃上扭曲的形态与海伦在黑暗里疑惑又惊恐的神情重叠,导演对特写镜头运用自如,阿佳妮摄魂绝美的双眸动人心魄。

前半个小时,男人前后端详着儿子的身体和妻子的身体,纵深处崩溃的男人,前景妻子扭曲的脸,男人在摇椅上猛摇。…看完真的大震撼,谁教他这么拍电影的…。试听上和人物拍摄有很多可学习之处。经常性的俯视仰视镜头,在楼道里旋转,被恶魔低语精神不太正常的人们,女主角令人震撼的演出,身下流出绿水,仰望耶稣哀嚎,电影营造的氛围已经不是简单的恐怖压抑,而是不可名状的精神污染。可以想到前几年帕丁森的《灯塔》,同样有精神崩解、与克苏鲁交媾,但不同的是,本片更多是在女演员的呈现上。与魔鬼安娜相对,天使安娜的台词令人印象深刻:我来自一个魔鬼能化成人形的地方。女人除了会来月经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夸克

最好最疯狂的那一类恐怖片,阿佳妮的美貌和疯癫少了哪样都不够......其他演员一些表演的方式总觉得有些浮夸做作,唯有阿佳妮的表演,不管是哪一个角色都表现力十足。音乐用得很少,更多时候是恼人的音效,但无论是这音效还是那几次音乐响起的时候都给了我一种相当大的压迫感。看这片是市中心影院特殊活动,主持人介绍说这片虽然是德国和法国联合制片,且在柏林完成拍摄,但语言用了英语,而且该片从未在德国公映过,所以银幕亮起的时候出来的是一个蓝光碟的主菜单......

真尼玛牛逼,电影模仿生活的绝佳例子,也许整个生涯的癫狂和极端就只为了在《着魔》中大成……这部片子什么隐喻象征符号精神分析都不重要了好好把心交给祖拉斯基让他带你着迷再到着魔。。阿佳妮打破第四堵墙时骇人程度不小于血腥画面。在这片子里你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元素戈达尔的色彩和门窗希区柯克的机位与隐喻冯提尔的血腥大卫林奇的梦魇。大卫林奇只玩虚的将心魔抽象化营造惊悚的气氛,祖拉斯基只来真的将心魔具象化带来绝对的恐怖感。阿佳妮真是惊为天人长得最美又最会演戏。波兰斯基被虐哭了。

宗教色彩极其浓重,但也反映社会现实。可以认为是一部女性电影。我比较震惊于导演有胆量拍人盛怒之下和濒临疯狂的样子因为此片之前我可能不太抱希望有人能把这么猛烈的东西表演出来。不过我确实只是因为最佳女演员奖才决定康康,并感到实至名归。尝试概括主要内容,女主Anna出轨一个很理想的男人,也未能寻获真实的自己,居然被恶魔诱惑了,甚至为它一再杀人。其实这是一个有关走捷径的悲剧。恶魔当然可以给你变出金银珠宝,也可以给你你想要的理解,但若不是来自于人、出自于爱,得到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况代价是灵魂,Anna无法支付。今天的我们知道,解决社会性的困境,还是要走群众路线。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小的,要寻求帮助、寻求众人的力量。

大银幕上看波兰怪才导演祖拉斯基的《着魔》,真的令人着魔!本片绝对可以进我个人的Top50了。影片的大胆和疯狂令人惊叹不已,目眩神迷。一方面,本片的台词非常戏剧化,充满哲学玄思和诗意;另一方面,导演的视听语言相当漂亮,电影感非常强烈,镜头运动和音效流畅、惊悚,时而热烈时而冷静。影片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人类的纯粹之恶,将恶魔外化——当然,你也可以说它非常克苏鲁。这个故事和角色都是纯粹概念化的,象征性的,因此表层上显得很夸张很难以理解。阿佳妮美得像天使,疯狂得像被恶魔附体的女巫;侏罗纪科学家山姆·尼尔当年真帅,同样神经质和癫狂。英法演员共同演绎波兰导演的电影,这种欧洲气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结尾对冷战、柏林墙和核末日的随手一笔显得余韵悠长,却又沉重无比,让我看完之后都久久难以释怀!

获得奖项

  • 第33届戛纳电影节
    第33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4届戛纳电影节
    第3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2届德国电影奖
    第32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