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009)

Taking WoodstockUP:2021-01-23

《胡士托风波》(英语:Taking Woodstock)是一部2009年的喜剧电影,讲述1969年的胡士托音乐节,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詹姆斯·夏慕斯编剧,改编自艾略特·泰柏(英语:Elliot Tiber)和Tom Monte的回忆录《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英语: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评分:7.7 导演:李安 编剧:詹姆斯·夏慕斯 / 艾略特·提伯 / 汤姆·蒙特
主演:迪米特利·马丁 / 艾美达·斯丹顿 / 亨利·古德曼 / 列维·施瑞博尔 / 丹·福勒 / 尤金·列维 / 杰弗里·迪恩·摩根 / 乔纳森·格罗夫 / 麦米·古默 / 埃米尔·赫斯基 / 爱德华·希伯特 / 凯文·张伯伦 / 王李 / 安索拉·凯特斯玛蒂迪斯 / 克拉克·米德尔顿 / 贝蒂·亨里策 / 桑德拉·詹姆斯 / 克里斯蒂娜·科克 / 盖尔·马汀诺 / 亚当·勒费弗 / 安迪·普罗斯基 / 加伯里艾尔·圣迪 / 史蒂芬·坤肯 / 亚当·佩里 / 凯文·苏斯曼 / 皮帕·皮尔特里 / 斯盖拉·阿斯丁
类型:剧情 / 喜剧 / 音乐
片长:12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胡士托风波(港/台) / 制造伍德斯托克 / 盘点胡士托 / 盘点伍斯托克 / 伍德斯托克风波
上映:2009-05-16(戛纳电影节)
IMDb:tt1127896

剧情

1969年夏天,主角艾略特泰柏接办「胡士托音乐艺术节」,起初以为只有五千人出席,却吸引了50万人涌去出现,成为了大场面主题音乐会。

演员

摩纳哥度假村一家
  • 狄米崔·马丁(英语:Demetri Martin) 饰演 艾略特·泰柏(Elliot Tiber),自愿留下父母负债的摩纳哥度假村,接办「胡士托音乐节」于附近农场。
  • 伊美黛·史道顿 饰演 索妮雅·泰柏格(Sonia Teichberg),艾略特的守财奴妈妈。
  • 亨利·古德曼(英语:Henry Goodman) 饰演 杰克·泰柏格(Jake Teichberg),艾略特的爸爸。
  • 李佛·薛伯 饰演 薇尔玛(Vilma),前海军异装癖,自愿当摩纳哥度假村的保全。
  • 丹·富乐 饰演 戴文(Devon),住在仓库的太阳剧团团长。
白湖镇居民
  • 尤金·李维 饰演 麦克斯·雅士嘉(Max Yasgur),艾略特的邻居,经营农场场地拥有者。
  • 艾米尔·贺许 饰演 比利(Billy),刚返乡的退伍越战军人。
  • 杰佛瑞·狄恩·摩根 饰演 丹(Dan),比利的哥哥,反对举办音乐节的镇民。
胡士托音乐节相关人员
  • 强纳森·葛洛夫 饰演 迈可·蓝恩(Michael Lang),胡士托音乐节的筹办者。
  • 麦米·古默(英语:Mamie Gummer) 饰演 蒂夏(Tisha),蓝恩的伙伴。
  • 保罗·迪诺和凯莉·嘉纳饰演参加音乐节的一对嬉皮情侣。

本片于2009年5月坎城影展上进行世界首映,在广泛上映的两天前,于2009年8月26日在纽约和洛杉矶公映,10月9日在台湾上映。

简评

想着李安为啥会拍伍德斯托克,看完明了,又是他擅长的家庭题材。很温柔的电影,虽然没有什么音乐节演出的镜头,但是从这些筹备以及参加音乐节的人们身上可以体会到为什么伍德斯托克那么令人向往。女装大佬保安很可爱。主角小哥虽然有点木讷但是这种纯净无辜,以及情绪稳定的气质让人确信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搞定一个这样的音乐节。

有点不太好说的一部片子,如果放在故事背景下去看,越战、嬉皮士文化、嗑药、果奔之类,怎么看都有一些一种后天的解放和反叛。但是作为故事来看,整体性可能弱一点,还是回归到一个家庭通过一个音乐节重塑,而主角也通过这场音乐节获得自由和新的人生。反倒是好多场戏值得思考以及整体的布局以及情绪气氛的渲染,大家和平有爱,回归自然,反倒是音乐节的表演一个镜头都没看到,大多都是各种人物状态性的刻画,也没什么特别多的剧情。所以对于故事以及可能不是那么的有感触,但是作为电影还是让人有一些思考,比如场面调度、情绪渲染、视听语言,车内嗑药视觉挺好玩的,就是怎么举重若轻。对了,中间吻戏让小伙伴我惊呆了。

。属于嬉皮士的世界大同,深深佩服李安能驾驭如此美国的题材,既不南橘北枳,也不削足适履。另一条主线是主角与父母间关系的拉扯与和解,老李安了;还有一条更隐秘而没有结果的线是主角的出柜之路。平行多机位拼接,如同音乐般流动而多元的画面,50多年前那场浪潮的每个侧面纤毫毕现,不暂停很难看清所有细节。嗑药后眺望人海那一段有日后《少年派》的味道了。有时想想嬉皮士风潮被艾滋终结让世界少了很多色彩,还挺惋惜,当然我希望永远不要出现在中国。主角母亲的悭吝与贪财,虽然有喜剧性的夸大成分,仍看得人不寒而栗。

看的时候还对于里面一些过于写实的手法感到奇怪,完全没想到这的一部带纪录片色彩的电影,居然真的有这么一个音乐节,而且细节和电影中几乎都对的上//片中所展示的或许就是年轻人的乌托邦吧,这或许不为人所理解,带并不代表着世人口中的“恶”//这个音乐节的举办展现了美国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当时美国社会迅速发展 思想迭代的大背景。李安导演可以把握好这些意识的特殊性,并将它们用镜头展现出来,他好会//还是熟悉的家庭矛盾和人物成长

这部电影没有明写战争,但其实主题是离不开战争的,从电影开头艾略特妈妈看的电视节目内容,到比利多次表现他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再到音乐会里面穿着军官服来听会的人,包括整个音乐会的主题“love and peace”,这部电影想表现的可能是战场后面的美国人的精神状态。他们很飘浮、凌乱,年轻人依赖大麻迷醉自己,大妈瞒着老公儿子存钱求得安全感,话剧演员半正常半疯癫,犹太人在小镇里尽管人数占了一半,但也活得不踏实。整个美国在越战后期都很迷茫。这群年轻人以为迷乱的音乐会能充实他们的心灵,当然,确实能cheer up一阵子,但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留下一片污泥。这场音乐会过后,他们空虚的肉体支架又需要另一场更庞大的音乐去支撑起来。

“文火”慢煨一向是安导的惯用手法,火候掌握的刚刚好,既不沸腾,也不冷却,有时还能听见小水泡直直向上冲的滋滋声。尽管其中用了4/3画幅和分屏的画面来营造纪实性,但安导依然不愿意让它带有纪录片的属性。把一个深受母亲束缚的深柜男主命运,和这场音乐节的准备到成功举办紧密相连。当伍德斯托克被成功“制造”时,艾略特也完成了自我认知的重塑,压抑的内心被完全释放。决心离开母亲的身边,追寻自己的选择。父亲这个角色是出彩的,一位倔强的,囵起棒子会关节痛的小老头,充当着家庭中的润滑油。看出了儿子对音乐节的渴望,便鼓励他去听去看。当自己与儿子同样作为被隐瞒/欺骗的人,遭遇家庭中母亲的“背叛”时,他只是像无事发生似的说“i love her”,轻描淡写般的化解了家庭的信任危机。

当双行道变为单行,艾略特一路上山的见闻,也变成左翼的朝圣之旅。但李安并没有美化60年代的自由派。反战环保女权同性,各种思潮轮番登场却像是身份表演。音乐节上没有像样的音乐,戏剧娇柔做作要靠裸体高潮。但自由精神的内核,也许正是在颓废放纵之中才得以凸显。左翼的魅力,也许并不是大爱小爱世界充满爱,也并非反战反资万物皆自由,而是在放浪形骸中,写意激情与相聚陪伴不再对立,互为彼此。李安的镜头语言中,狂欢总是连接着收场,边界的突破也包含着回归。意乱情迷中,有神秘温馨。

在公司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强忍着眼泪看完的。李安作为我最爱的导演,我在大一的时候就看完了李安当时已有的全部作品,除了这部。当时本能地觉得“李安”和“音乐节”是毫无关联的两个词,非常不搭,就一直对这部片子没有兴趣,本能地觉得李安拍的音乐节会很无聊。我因为自己的自大跟这部片子错过了四年,在公司含着泪看完我只想说:我最爱的导演拍出了我最爱的关于音乐节的电影。影片中男主的父亲要男主去音乐节舞台看演出,对男主说:“起码去看看宇宙的中心是什么样。”对呀,有音乐的地方就是宇宙的中心。音乐和影像与文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发明!最后的最后,我爱李安!他是最好的导演永远在打破别人对他的固有印象,他是最好的导演,他拍出了最好的致幻剂的视觉体验,他是最好的导演,他拍出了最好的音乐节

至此,继诺兰之后,李安目前的所有长片我都看了一遍了。不知为何,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没想到这部居然比《与魔鬼共骑》更广为人知,之前我是最不了解这部李安电影的,结束得非常令人意外,结尾音乐节才正要开始啊!。说来也巧,前一段时间第一次去了动漫节,刚好在杭州白马湖,片中的小镇亦翻译为白马湖镇。这部片给了我太多惊喜,多镜头捕捉仿佛梦回多年前的《绿巨人》;鲍勃·迪伦的名字,毛主席画像,都出现在电影里;背景选择在我很喜欢的阿波罗登月时刻;片中还有我喜欢的演员保罗·达诺!滑泥巴那段太自由,嗑药后的音乐节暗示《少年派》?对越战的反思,非常前卫的裸体,还有李安电影中少见的对母子关系的探究,父子间最后的谈话,都印象深刻。主角职能有点像第一书记啊!太喜欢那年代年轻人为了一场音乐节的狂热了。

很难想象一个华人导演可以这么了解嬉皮士,而且可以用自己温润内敛的镜头语言去表达出放纵。除了用了一些分割镜头去表达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乱以外,剪辑技巧用的不算多。最后一幕当人潮散去的时候,山坡上零零散散的帐篷和即将拆卸的舞台,好像我曾经在崇礼迷笛离开的那个早上。虽然已经成为不了嬉皮士,也没有体会过独特的时代记忆的伍德斯托克。但是我还是好喜欢李安啊!!!

可能Matrix的背面就是Woodstock吧,李安依然用他温和的方式去讲述这些深奥的哲学问题,看电影的我好像也像混入的peace force,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想起多年前看深夜系列的时候,也想自由地活着,而如今我马上毕业、工作,仿佛离我想要的人生越来越远了。这份渴望好像只能通过看这些电影这些书去实现了。

绿巨人里的老手艺又拿出来用了一次,不同的是这次恰到好处。好几场戏,比如开篇对小镇的展现、逆光拍摄湖水中裸体的年轻人、嗑药之后的感官世界都拍的十分写意。我人生中最接近裸奔的体验大概是早春在面朝大海的悬崖上的小型室外温泉。前一天晚上两人一起泡在里边看着满天星斗无语,第二天清晨独自看到有船开过来,于是不由自主的站起身对着远方的蓝天大海长吟,确实有种回归自然的快感。船上如果用望远镜看大概也能发现我在挥手吧。

获得奖项

  •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