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2014)

NezhaUP:2021-12-27

少女哪吒

评分:6.5 导演:李霄峰 编剧:李霄峰 / 王沐 / 潘彧
主演:李嘉琪 / 李浩菲 / 陈瑾 / 辛鹏 / 李欢 / 张铮
类型:剧情
片长:9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Nezha
上映:2015-07-11(中国大陆)
IMDb:tt4108872

少女哪吒简介

李小路(李浩菲 饰)是班里新来的转学生,其貌不扬的她个性也内向温吞,却意外的和优等生王晓冰(李嘉琪 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李小路喜爱文学,两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吸收着养分。
  之后,李小路再度转学,来到了英才中学,遇见了英俊帅气了男生徐杰(辛鹏 饰),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而被寄予厚望的王晓冰却在考试中失利,使一直带她十分严苛的母亲(陈瑾 饰)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王晓冰还遇见了李教官(李欢 饰)。李小路和王晓冰两个女孩,在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之间的友情,亦在考验和磨难之中产生了裂痕。高考结束后,王晓冰忽然找到了李小路,两个女孩尽释前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而,让李小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为了诀别。

第5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李霄峰 / 王沐 / 潘彧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李霄峰

简评

感觉缺乏电影感不太会用镜头讲故事那种,整体节奏差,时间线交代不清,显得剧情很混乱,故事讲得碎片化,而且每一段割裂严重,叙事逻辑很差,对情感的处理非常一厢情愿,以至于看的时候很难让对人物抱有的感情有个落脚点。演员都应该是很好的,但出来的效果就是非常平面而且反应的感情很做作,好像演员按照导演要求做到了所有的嬉笑怒骂,但这些完全不是他们亲身感受到,而是被动表现的,说明要求他们这么做的人就没有对人物理解到位。好像全世界的拧巴都是女孩一手造成的,其实分明周围环境有很大问题却都成了很直白的符号。世界有多少人、肖邦、三毛这些梗像哑炮几乎都没响。和教官的感情应该是一次重要转折,而且值得被慎重表达,却处理得不咸不淡且有些拧巴。不知道绿妖的原著是不是梗的主要来源,如果是为了把梗影像化,那么其他都是多余而已。

摄影、场景、色彩真的太美了(想让《你好,之华》学学),演员选得也挺好,陈瑾特别适合歇斯底有很强控制欲的母亲,特别喜欢徐杰和李丹养,也喜欢饰演小路的演员。虽然 人物的行动和情感因为缺少内在逻辑的连接和铺垫,有时候很像只是轮番上场突兀地讲完台词,但来自社会系统的压迫还是传递给了观众。不过真的还是蛮遗憾,场景和情节之间的衔接太生硬,就像是画了一个糟糕的分镜头脚本,甚至就是画了一些很美的场景图,而非拍摄电影。但即使这样,还是舍不得打低分哎。

一直以为是台湾电影来着。配乐极赞,剧情戳中的点也很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看到结尾谁还记着一开头的几个镜头?无聊地割裂。一开始女主过于成熟,后面反而表现得更好,女主灵性高光时刻。我更愿意把李小路看作太乙真人,然后诞生了少女哪吒,但不能永远是少女,所以"高光"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台词设计太差了,这个时期的女孩子生活中根本不是这么说话。就是一种直男去意淫少女生活的质感,布景其实是舞台剧质感,情节设计上,也消弱一些冲突,但是整体就是缺乏平衡,很难达到导演后期的效果,导致整个片子各个地方基本都是脱节,背离叙事初衷的,成为一种纯粹的男权对少女意淫的作品

当时搜动画新神榜,顺着哪吒两个字,就一路看了《青少年哪吒》和这一部。这个故事还是有些单薄,人物动机,不是特别有说服力,偶尔台词有些过于矫情。但是故事拍摄手法很不错,用一种暖色调拍一个残酷的故事。后半段虚实结合更是渐入佳境。大段的留白也有了带入和想象的空间。配乐也挺吸引人。

王晓冰挺好看的。剧本文学性不错,很多隐喻,如王晓冰口中的台风,李小路放生的白马,影子隐喻等。很多构图和布光都还不错。电影对“哪吒”符号的征用主要集中在他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故事上,文化内涵是叛逆之子。白惠元老师将《少女哪吒》与《左耳》《七月与安生》三部片子放在一起作为案例分析近年少女电影的文化症候。他敏锐地观察到,这些少女电影都运用双女主设定形成镜像结构,都涉及到少女哪吒这样一个神话原型,但是叛逆的哪吒都在这些影片中被改写为青春期少女,而这些影片最终都会引向“少女之死”。两位女主角总是一位活着,一位死去,而死去的总是叛逆的那一个。双女主互为镜像,也可视为女性的一体两面,双主体场景似乎让女性可以看到女性的另一种生命可能性,但是“哪吒之死”指向女性观众的自我规训,最终将女性观众缝合进意识形态中

前2/3都不错,晓冰沉入湖水那段的构图真是美丽。水面泡沫四散,少女对人世的张望憧憬如此轻盈易碎。诗化的语言色彩与现实压抑溃烂的冲击抻出张力。但后1/3的情节就过于混乱,意象运用贪多以致严重影响了叙事的流畅饱满,对于我这种没读过原著的观众很不友好。

披着文艺片外衣的青春疼痛电影,各个人物形象都过于扁平,王晓冰作天作地,她妈是个纯神经病。情节突兀又不合理,交朋友开始得莫名其妙,谈恋爱开始得莫名其妙,自杀也莫名其妙。想要突出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但是通篇都体现出是王晓冰她自己作,所以就显得电影与哪吒削骨肉还父母的典故格格不入。

原作、到剧本、到电影,都看了。故事的文学性太强,很多部分其实不适合视觉化表达。文字的诗意是暧昧的,而电影的特点是准确,即便暧昧,也是准确的暧昧。所以电影看起来会有点不够连续、甚至莫名其妙。加上新导演都容易犯的问题—缺镜头、尤其缺特写,还有主演生涩的表演,使得表意更加模糊。跟电影《立春》的问题很像,散、不明确、没有节奏。优点就剩下文学性了,功劳一半在原作者、一半在编剧。导演后来的第二部作品《灰烬重生》比这步成熟很多。表演上,陈瑾第一,辛鹏其次。太喜欢辛鹏这个演员了。

在《隐秘的角落》横扫全国的今天对比再看,短短六年,时代风貌、影片制作工艺都已不同,这部出现的问题多数都是囿于当时的制作水平和审美,并不怪主创力所不及,而是青春片工业尚未彻底绽放。和刘杰《青春派》有些像,把影片想要控诉的刻板教育中的沉闷也一并带入电影里,让观众看得很不痛快。最拖后腿的是几位饰演老师家长的配角演员,他们的戏路跟演法,还是过去国有制片厂演员的感觉,必须去演一些坚韧、朴实、可爱、内心强大却不表露、默默舍己为人的老实人,甚至长相也是一种特别无聊的正派,新一代年轻观众已经完全不看这一类戏了,年轻导演却只能从这批演员里挑人,是时代变了之后演员储备不足。音效念白也一直是国内低成本片的弱项,这部片里,有百分之三十的影像看着空洞,百分之九十的声音听着空洞。不是创造力不行,是现有条件为难了作者。

#资料馆留影#补标,回忆向。是适合一个人在影院角落里静静欣赏的那种电影。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还记得这部电影(第一次看时并不是很喜欢),即使这是一部生涩又不讨好的电影,充满了文学腔和一厢情愿的热恋,可是我喜欢李小路王晓冰这俩人,她们就像一个人的两面,有时热烈疯狂,有时偏执一根筋,如同传说中的哪吒永远不为这个世界所理解一样,那更像我们的青春,而不是那些流水线上滋生的玛丽苏塑料花,少女哪吒是春天原野上蓬勃生长的油菜花,土气稚嫩却刻骨铭心。ps,那匹不时出现的白马是很有趣的意象,本片的结尾是目前见过的最特别的国片收尾之一,让我想起一首诗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及格分。在人物的行为动机没能让观众理解/共鸣的前提下,不合常理的行为显得神经兮兮。电影可以处理得更好。有点想看原著小说,剧情本身是好的。另外,两条爱情线对电影的故事线、人物情绪,并没有起到什么帮助,累赘了。前半部还可以,上了高中之后的半部电影有点垮了,我只能边看边“理解”来补…

获得奖项

  • 第3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第3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提名:Golden Montgolfiere
  • 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提名:新浪潮奖
  • 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提名:最佳新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新人女演员 /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 /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女配角 /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女演员1
    提名: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 亚洲新人奖-最佳女演员 / 亚洲新人奖-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