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1965)

Doctor ZhivagoUP:2021-06-10

《日瓦戈医生》(英语:Doctor Zhivago,港台译《齐瓦哥医生》)是1965年由大卫·连执导的爱情史诗式电影,改编自俄国作家鲍里斯·巴斯特纳克的同名小说。

演员表影评剧照
日瓦戈医生

评分:8.5 导演:大卫·里恩 编剧:罗伯特·鲍特 /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主演:奥马尔·沙里夫 / 朱莉·克里斯蒂 / 杰拉丁·卓别林 / 罗德·斯泰格尔 / 亚历克·吉尼斯 / 汤姆·康特奈 / 西沃恩·麦克纳 / 拉尔夫·理查德森 / 丽塔·塔欣厄姆 / 杰弗里·罗克兰 / 塔雷克·沙里夫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片长:197分钟地区:美国 / 意大利 / 英国
语言:英语 / 俄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济瓦格医生(港) / 齐瓦哥医生(台) / 齐瓦格医生 / 日瓦格医生
上映:1965-12-31(美国)
IMDb:tt0059113

情节

故事主要围绕1905年至1921年的动荡时代发生,由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及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俄国革命、俄国内战、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苏联成立。而叙述往事的情节则发生于1950年代中期至后期,不过电影中并没有提及明确的日期。

 
茱莉·姬丝蒂在电影中饰演的拉娜

电影叙述尤里·齐瓦哥的同父异母哥哥-叶格拉夫·齐瓦哥其后在一项水坝工程项目中找到一位名为塔妮亚(丽塔·塔欣厄姆饰演)的年轻女子。叶格拉夫相信塔妮亚就是他的姪女,并向塔妮亚忆述其作为诗人及医生的父亲-齐瓦哥的故事。虽然忆述往事的场面在电影中偶尔出现,但却与往事中的其他角色没有太大的回响。

叶格拉夫阐述了齐瓦哥医生的一生。齐瓦哥医生自小父母双亡(电影的序幕就是齐瓦哥母亲的葬礼),只遗下一个巴拉娜卡琴。自此齐瓦哥与舅父亚历山大·格罗米科(拉尔夫·理查德森饰演)、舅母安娜 (Siobhán McKenna饰演)及他们的女儿东妮雅(成年后由洁若婷·卓别林饰演)同住。因为亚历山大是一名居住在莫斯科的退休大学教授,所以年轻时的齐瓦哥可以在医学院中跟随教授-包里斯·科特(Geoffrey Keen饰演)医生学习医术。

虽然此时的齐瓦哥已是一位薄有名气的诗人,但齐瓦哥认为当诗人不足以维生,所以决意成为一位医生。与此同时,有政治背景的律师-维多·柯马洛夫斯基(洛·史泰格饰演)跟当裁缝的拉娜母亲(艾德里安娜·科里饰演)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而维多亦是齐瓦哥医生父亲生前的朋友及生意上的伙伴。

拉娜的朋友帕夏·安提波夫(Tom Courtenay饰演),一名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帕夏在一次和平抗议集会中,被一个哥萨克人以军刀所伤,并在脸颊上留下一道明显的疤痕。帕夏让脸上这道疤痕伴随他一生,一半是因为男子气概,另一半是因为他低微的社会地位,没有机会接受治疗。就在帕夏受伤的同一个晚上,维多把拉娜带到一家优雅的餐厅(拉娜代替了生病的母亲赴会),并诱奸拉娜。

拉娜对维多变得无法自拔,直至她母亲得知她跟维多的关系,并试图以服食碘自杀。维多发现拉娜自杀的母亲后,随即找来教授科特及他的助手-齐瓦哥帮忙。这次亦是拉娜跟齐瓦哥的第一次相遇。

其后帕夏投身俄国革命党,并告诉维多他要迎娶拉娜。维多劝阻拉娜后把她强奸,更指她的热情举动証明她是一个荡妇。拉娜为了报仇,带手枪跟踪维多到一个圣诞派对(齐瓦哥与东妮雅在此宣布订婚),射伤了维多的手臂。维多不追究,只要拉娜离开而已。最后拉娜在帕夏的陪同下离开;帕夏随后得知拉娜与维多的奸情,虽然很痛苦,但还是原谅了拉娜。

剧情转到1914年8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叶格拉夫因希望停止战争而从军;此时已与东妮雅结婚的齐瓦哥及教授科特成为军队的医护人员;帕夏则投身志愿军,并成为了军队中的英雄人物。当第二次俄国革命爆发,拉娜为了到前线寻找帕夏而成为护士,但传闻帕夏已经战死沙场。随后俄军出现大规模的逃亡。

在拉娜与一群逃兵逃亡期间,遇上了正赶赴前线的换防部队及齐瓦哥。军官命令换防部队提高警戒,而逃兵们也有人开始想逃跑,当他们交错而过时,换防部队半推半就地加入了逃兵,一阵交火,但有些人没死,齐瓦哥邀请拉娜帮忙照顾伤者。二人在乡村建立了一家临时医院直至战争结束才分开。

齐瓦哥回到莫斯科,才知道舅母安娜已经逝世,而舅父格罗米科的住所被革命政府分配给二、三十个不相干的贫苦人士。不过齐瓦哥亦终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沙夏,并在当地的医院继续以前的工作。某一个晚上,因为家中的粮食及燃料短缺,齐瓦哥打算偷一些木篱笆回家生火取暖,就在此时被叶格拉夫发现并与他一起回到家中。叶格拉夫告诉齐瓦哥,齐瓦哥写的诗被政府判定为叛党,除了齐瓦哥本人,齐瓦哥的家人亦有可能因而受到牵连。所以叶格拉夫安排齐瓦哥一家乘火车前往乌拉山脉的「瓦立京诺」(Varyniko),到格罗米科的祖宅暂避。

齐瓦哥与妻子东妮雅、儿子沙夏及舅父格罗米科登上一列守卫森严的运牛火车;火车上还有包括无政府主义知识份子-柯斯托耶·阿摩斯基(克劳斯·金斯基饰演)在内,被政府征召的一群工人,以及以及一大队士兵。火车经过一个曾被红军砲轰,名为明克(Mink)的村庄,而红军的指挥官史特尼柯夫,竟是传说中已战死帕夏的化名。火车在村庄停下,齐瓦哥便下车及走到史特尼柯夫的火车附近,因被怀疑是刺客而被拘捕。

事后齐瓦哥被带到史特尼柯夫面前,二人对话后,齐瓦哥想起曾在自己宣布订婚的圣诞派对中见过史特尼柯夫。史特尼柯夫告诉齐瓦哥,拉娜在一个被白军占领,名为「尤立亚廷」(Yuryatin)的市镇生活。最后史特尼柯夫派人把齐瓦哥送回车上,而之前与齐瓦哥同样被拘捕的人,大部份经过史特尼柯夫审问后就地正法。齐瓦哥一家抵瓦立京诺后,发现格罗米科的祖宅已被政府抄家并贴上封条。齐瓦哥恐被定为反革命而被处死,一家不敢进入大屋,只在一间小木屋生活到翌年的春天。

齐瓦哥前往尤立亚廷寻找拉娜,而拉娜亦在当地的图书馆工作。二人相遇后相恋,并发生了性关系。齐瓦哥对妻子东妮雅感到十分内疚,直至东妮雅怀孕,齐瓦哥再次前往尤立亚廷及与拉娜分手,却在返回瓦立京诺途中,齐瓦哥被游击队俘虏,并被编排到李伯留(Gerard Tichy饰演)的部队工作。在游击队中以医护人员的身分工作了差不多两年,齐瓦哥成功逃脱,但此时他的家人都已经移居法国巴黎。他重返拉娜在尤立亚廷的家,而拉娜亦让他留下。二人重修旧好,但好景不常,维多在一个晚上来访,并说因为拉娜是史特尼柯夫的妻子(史特尼柯夫此时在政府已经失势),所以他们正被俄国共产党监视。虽然维多提出协助他们逃亡,但是他们断然拒绝。二人带同拉娜的女儿卡蒂雅到瓦立京诺居住,齐瓦哥在这里再次开始写诗,日后令他成为著名的诗人外,更招来共产党的不满。

这时维多再次出现,说史特尼柯夫已经在被捕行刑前自杀;而之前没有拘捕拉娜,只是为令史特尼柯夫跌进陷阱。所以现在拉娜随时存在危险。起初齐瓦哥未有理会,但维多说出史特尼柯夫在瓦立京诺五哩之外的公路上被捕,齐瓦哥才答应让拉娜跟维多离开。此时维多已被委任为远东共和国的司法部长,但齐瓦哥最后仍留在瓦立京诺。

数年之后,病弱的齐瓦哥回到莫斯科,哥哥叶格拉夫替他找到了一份医院的工作。在齐瓦哥上班的第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见街上的一名女子,并发现就是拉娜,他随即下车并走在拉娜后面,却因心脏病发而倒下,拉娜没有见到他,也没有听到他的叫唤。

齐瓦哥的著作因为共产党改变方针而获准发行,齐瓦哥的葬礼亦引来大批民众出席。之后拉娜来到齐瓦哥的丧礼,惊讶之余,更是伤心欲绝。之前拉娜在蒙古因革命爆发而与她及齐瓦哥的女儿失散,在叶格拉夫的帮助寻找下,仍然是徒劳无功。当拉娜见过数百名孤儿后,使决定放弃。

电影开始,齐瓦哥的母亲去世(电影的序幕就是她的葬礼)并遗下了一个巴拉娜卡琴给齐瓦哥。齐瓦哥的养父跟他说:「这是母亲给你的礼物。」在电影中经常提到齐瓦哥的艺术天份,而齐瓦哥最后亦成为著名的诗人。在电影的末段,叶格拉夫向塔妮亚说出了齐瓦哥的一生,塔妮亚不愿意肯定或否定是叶格拉夫的姪女,并与男朋友离开。此时叶格拉夫察觉东妮雅背上有一个巴拉娜卡琴匣。塔妮亚男友说道她虽然从未学习过,但却擅长弹奏。叶格拉夫说东妮雅的音乐天份是一份礼物,即肯定塔妮亚就是齐瓦哥的女儿。电影亦于这时终结。

主演名单

  • 奥玛·雪瑞夫饰演尤里·齐瓦哥医生
  • 茱莉·姬丝蒂饰演拉娜·安提波娃
  • 洁若婷·卓别林饰演东妮雅·格罗米科
  • 洛·史泰格饰演维多
  • 亚历·坚尼斯饰演叶格拉夫·齐瓦哥
  • Tom Courtenay饰演帕夏·安提波夫
  • Siobhán McKenna饰演安娜·格罗米科
  • 拉尔夫·理查德森饰演亚历山大·格罗米科
  • 丽塔·塔欣厄姆饰演东妮雅·柯马洛夫斯加
  • 克劳斯·金斯基饰演柯斯托耶·阿摩斯基
  • Gerard Tichy饰演李伯留
  • Noel Willman饰演Commissar Razin
  • Geoffrey Keen饰演科特教授
  • Bernard Kay饰演革命党员Kuril
  • 杰克·麦克高兰饰演土地管理员Petya

背景

这出由大卫·连执导的著名电影得以面世,是基于多个原因。鲍里斯·巴斯特纳克的原著小说举世知名,电影监制卡洛·蓬蒂更是希望她的妻子苏菲亚·罗兰,可以藉演出此电影展示她的才华。导演大卫·连在执导《沙漠枭雄》(1962年)一片后并获得空前成功,却因《阿拉伯的劳伦斯》以动作及冒险为主,所以决意拍摄一出浪漫爱情电影。曾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饰演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左右手-谢里夫·阿里一角的演员奥玛·雪瑞夫,在得知大卫·连决定开拍《日瓦戈医生》片后, 因为喜欢原著小说而自荐饰演剧中帕夏 安提波夫一角(最后该角色由汤姆·卡特尼饰演)。而因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饰演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演员彼得·奥图拒演齐瓦哥一角,大卫·连建议由奥玛·雪瑞夫饰演齐瓦哥,奥玛·雪瑞夫本人亦因此感到讶异(麦斯·冯·西度及保罗·纽曼亦曾在大卫·连的考虑之列)。亦因马龙·白兰度及詹姆士·梅逊先后拒演维多一角,最后由洛·史泰格饰演。柯德莉·夏萍曾被考虑饰演东妮雅 格罗米科,电影编剧罗伯特·鲍特同时游说亚伯特·芬尼饰演帕夏一角。不过,大卫·连却以索非娅·罗兰「太高」,并不适合饰演拉娜,成功说服卡洛(并且透露罗伯特·鲍特无法接受索非娅·罗兰在早段电影中饰演一名未婚女子);除此之外,Yvette Mimieux、莎拉·米尔斯及珍·芳达也曾被考虑。基于茱莉·姬丝蒂在电影《说谎者比利》(1963年)中的表现及约翰·福特(茱莉·姬丝蒂参演电影《鹃血忠魂(Young Cassidy)》的导演)的推荐下,拉娜一角最终落入茱莉·姬丝蒂手中。

当时原著小说在苏联被禁,所以电影大部时间在西班牙拍摄,并长达十个月。整个莫斯科的布景在马德里外搭建;而齐瓦哥跟拉娜 安提波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临时医院,以及格罗米科在瓦立京诺的祖宅,则在索里亚拍摄。由于在西班牙无法拍摄漫天风雪的情景,电影中部份冬季的情节(主要是外景),以及齐瓦哥从游击队中逃脱一幕,都是在芬兰拍摄。至于齐瓦哥一家乘坐火车到乌拉山脉的情节,则是在加拿大拍摄。

在瓦立京诺的「冰宫」同样在索里亚拍摄,只是把冰冻的蜂蜡填满屋内。游击队冲锋横渡结冰的湖面的一幕,是把铁板放在干涸的河床上,再加上大理石的粉末作为假雪。电影中大部份冬季的景像都是在温暖的气候中拍摄,部份时间温度更是高达摄氏三十二度。

电影与原著小说不同之处

这出电影一般来说可算是忠于原著,主要情节未有删改,而故事亦只从小说中作出少量的修改。但是虽然有些细节-尤其是小说中的历史及政治方面,都经过掩饰或修改。小说中差不多一半的角色未有在电影中出现,部份角色的出场机会亦明显被删减(尤以安娜 格罗米科, 帕夏 安提波夫及游击队指挥官李伯留为甚)。其他只在电影中出现的角色(革命党的Kuril、游击队的逃兵、Commissar Razin及瓦立京诺的土地管理员Petya)均是合并小说中的角色而来的原创人物。甚多影评家指电影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描述,被删减至只有五分钟的片段;以及齐瓦哥在游击队中担当医护人员的情节,虽然在小说中有差不多七十页的描写,但在电影中并未有花太多的时间叙述。

这些情节上的删减应该是导演大卫·连的主张,在编剧罗伯特·鲍特的剧本中即使以简略的方式处理历史及政治背景,却有更深入的描述。齐瓦哥身处游击队的情节中,小说中曾提及李伯留杀害濒死的游击队队员。齐瓦哥在逃脱后,他的马匹被一群无家可归的小孩杀死作为食物。当齐瓦哥经过一群小孩之中,小说亦曾暗示这群小孩吃掉他们父母的尸体。

在电影跟小说中变化最大的角色,相信是帕夏一角。在小说中,帕夏是一名对革命一知半解及厌恶政治的军事领袖,他最终失势亦因为他不是真正的革命党员。不过在电影开始时,罗伯特·鲍特把他描写成一个革命党的中坚份子,尽管随故事发展,他变得比以前无情。小说中失势后回到「瓦立京诺」的帕夏,与齐瓦哥见面后自杀身亡。罗伯特·鲍特本想把这段情节搬到电影,大卫·连却删减了这一幕,改为由维多道出史特尼柯夫的结局。

而故事发生数十年后,叶格拉夫与东妮雅会面的情节,亦是在电影中加插,用以带出对往事的叙述。奥玛·雪瑞夫事后亦笑言加插这段情节,是为了安慰观众齐瓦哥与拉娜最终成为一对,即使观众要在电影开始后两小时才得知这结果。

外界反应

尽管电影在票房上取得骄人成绩,被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并获得多个奖项;但亦有大量影评人抨击电影过于冗长,以及电影中对齐瓦哥与拉娜 安提波娃之间的浪漫恋情。在试映会后,电影被批评冗长及步伐缓慢;导演大卫·连在正式公映前从原长超过220分钟的影片中,剪掉十七分钟的片段,而被剪掉的片段最终不知所终。大卫·连认为这些批评都是针对性,并表示余生不会执导其他电影。幸而,数名评论家-包括Richard Schickel及Anna Lee为电影平反,而票房的成绩亦令对大卫·连的批评不击自破。大卫·连其后于1970年执导电影《雷恩的女儿》,余下只有1984年他最后的电影-《印度之旅》。

大卫·连执导的电影《齐瓦哥医生》经历时间的考验,电影对流行文化及时装留下持久的标记,时至今日仍是一出著名电影。电影中莫里斯·贾尔让人萦绕于心头的配乐-特别是《拉娜之歌》,成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配乐之一。事隔多年,电影已经获得高度殊荣,在今时今日与大卫·连执导的电影《沙漠枭雄》、《相见恨晚》及《桂河大桥》被受赞扬,更被誉为大卫·连的最高杰作之一。

电影与小说在苏联同样被禁,直至苏联解体后的1994年才在俄罗斯上映。

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系列

  • 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电影第三十九位(1998年,但于2007年重选中跌出百大之外)
  • 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爱情电影第七位(2002年)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导演(大卫·连,提名)
  • 最佳改编剧本(罗伯特·鲍特,获奖)
  • 最佳男配角 (Tom Courtenay饰演帕夏 安提波夫,提名)
  • 最佳艺术指导(John Box、Terry Marsh及Dario Simoni,获奖)
  • 最佳摄影(Freddie Young,获奖)
  • 最佳剪接(Norman Savage,提名)
  • 最佳混音(提名)
  • 最佳配乐(莫里斯·贾尔,获奖)
  • 最佳服装设计(Phyllis Dalton,获奖)

金球奖

  • 最佳戏剧影片
  • 最佳剧情影片导演(大卫·连,获奖)
  • 最佳剧情片男主角(奥玛·雪瑞夫,获奖)
  • 最佳编剧(罗伯特·鲍特,获奖)
  • 最佳原创音乐(莫里斯·贾尔,获奖)
  • 最佳女新人(洁若婷·卓别林,提名)

康城电影节

  • 金棕榈奖(提名)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

  • 最佳电影(提名)

格林美奖

  • 最佳影视原创专辑(Album of Best Original Score Written for a Motion Picture or a Television Special)(罗伯特·鲍特,获奖)

轶事

  • 洛·史泰格用了十二个月参与电影《齐瓦哥医生》中的演出。
  • 《日瓦戈医生》一部片的收益,高于由大卫·连执导的其他电影的总和。
  • 亚历·坚尼斯与大卫·连在拍摄《齐瓦哥医生》片期间经常发生争执。根据亚历·坚尼斯的说法,大卫·连摆出一副「巨星级导演」的姿态,并屡次针对亚历·坚尼斯的个人及演技。这导致二人决裂,直至差不多二十年之后,二人才在《印度之旅》一片中再度合作。
  • 《齐瓦哥医生》片中的大部份「室外场景」都是在「室内」搭建。
  • 丽塔·塔欣厄姆只花了两个星期完成她的戏份。
  • 《齐瓦哥医生》片末段中齐瓦哥在街上见到的女子,到底是真是拉娜·安提波娃,抑或只是神似的女子,引起了爱好者之间争论。若然该女子并非拉娜,将会是更大的悲剧与嘲弄。事实上,在这幕中饰演该女子的确是茱莉·姬丝蒂本人。拉娜随后亦在丧礼中出现。
  • 大卫·连以《日瓦戈医生》片中齐瓦哥与拉娜在逃兵之中相遇一幕,向他其中一出喜欢的电影-由金·维多执导的《大阅兵》致意。

日瓦戈医生剧照

日瓦戈医生日瓦戈医生日瓦戈医生

简评

书比电影深刻的多。电影删掉了书中很多重要的情节和人物。如:日瓦戈舅舅对他世界观形成的影响;日瓦戈做军医时对革命和战争的深刻反思;全家乘坐火车去尤里亚金途中的遭遇,含旅行同伴、修铁路、换口粮等;涉及瓦雷金诺那些人性残酷的部分几乎删除殆尽;日瓦戈医生在游击队里的经历应该是表现的重点;日瓦戈医生和拉拉在尤里亚金的短暂几天生活刻画不是很深刻、到位,特别是日瓦戈医生和科斯托耶德(拉拉的丈夫)在尤里亚金拉拉走后的深谈;以及日瓦戈医生徒步回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日瓦戈医生后来在莫斯科的精神痛苦、潦倒的生活,这些在剧本改变过程中都不应该遗漏。电影确实着重强调爱情,弱化了历史动荡对小人物的影响。

没有读过原著就直接看了改编的电影了,虽然讲的是俄国的事,但是演员们却说着英语,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不过剧中出现的文字都还是俄文,场景也都是俄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时代,用屠杀的方式对付和平请愿的老百姓,确实很过分;可是那之后的时代呢?那个掌权的党,直接把俄国变成了一座大监狱,监狱里的人没有自由,没有表达不满的权利,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能够活下来简直就是奇迹了,甚至这座“大监狱”的“各级管理人员”也是一样没有那些最基本的权利,所以后来“解体”的时候,无论是“监狱管理层”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一致抛弃了那个垃圾体制。

宏大的管弦乐一响起来,史诗的感觉就出现了,还有那标志性的三弦琴弹奏、低沉有力的合唱,都是那个时代影片标配,很美,跟片子里的景色一样美。三个小时讲述了日瓦戈医生一辈子的故事,看人物命运会感到无论什么人在历史的大潮中都只能是一片小小的叶子,任凭潮水席卷和抛撒。故事开始于暗夜,结束在明亮的白昼,是暗示医生和lara的孩子即将迎来光明么?无论如何故事毕竟留下来了,gift也传到女儿身上,总算是一份安慰吧。

看过另外一版的,两版都很不错,情节安排和选角上都很相似。但这一版更有年代感,叙事比较全面,结局也更让我满意。可以说是传记,因为他讲述了尤里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通过一个小人物去反映一个时代的起落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影片开头倒叙的手法让整个故事更有味道,就像老一辈在向下一辈讲述他们那一代的故事,而结局又回来,小塔尼亚和小伙子愉快地奔向前方,而老将军在后面欣慰地看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亦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让整个故事更有那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感觉。

这两天心血来潮的看起了这部1965年出品的,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卡尔纳克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日瓦戈医生》。片中那段主题音乐特别熟悉,特别好听,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一部充满战争或灾难的电影往往有一首特别唯美不食人间烟火的主题音乐,比如《猎鹿人》,比如这一部。电影竟然有200分钟,3小时20分钟。120分钟的时候直接来了一段中场休息音乐,真是贴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大礼堂看电影的日子,几百人呜呜嚷嚷,然后中场休息的时候去上厕所。

第一部大卫里恩。经管写的只是大时代下小人物俗套的爱情故事,却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时代洪流呈现的充足笔墨使得叙事大气磅礴,恩导不愧是史诗巨匠。场景丰富,构图精细的大场面调度戏(尤其是前半段沙皇时代的政治斗争)亦令人深为赞叹。恩导对空镜头和声画同一性的把控也是相当牛逼,尤其是开头日瓦戈医生童年时母亲的葬礼,镜头在仰视的阴云变幻枯枝败叶与葬礼反复切,并加以萧索寒风的声音。开篇便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史诗感。就是对十月革命的丑化令我有些无法接受,不过这放当时也就是政治正确吧。

深夜,水晶殿宇般冰雪的房子外被狼群包围,令人不安的呜咽声象征了一切的局势与思潮对人的胁迫与伐害。日瓦戈点上烛台,内心沉静地写诗,抒写被禁止的个人情感生活,拉娜因听闻惊心的狼吠而惶恐,两个相爱的人在被狼群包围的水晶宫里厮守,却许不到冰雪消融的永日。喜欢日瓦戈的目光永远是清澈明亮的,哪怕在从乌拉尔到莫斯科流亡的火车上,他依然笃定地向抱着婴儿逃亡的老妇伸出一双手,他象征着那种永远也不会被任何局势所改变的人,让我相信未泯的人性和未泯的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会发挥同样的效力。

日瓦戈医生颠沛流离到一生。时局动荡,身为一名医生小资产阶级,同时又是对革命持保留态度的诗人,自然遭到了革命者的怀疑和针对。而自身却不曾因此而改变,这也是其悲惨命运的原因。革命本身是暴烈的战争,却给大量的民众带去了沉重的灾难,日瓦戈被征召,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家庭资产却被没收。但却不能让我对日瓦戈产生同情,日瓦戈本身就是被革命的对象,他自己虽然治病救人,但他所处的阶级却压迫着无数底层人民。他的思想也给他的家庭和情妇带去了灾难,却没有选择在思想上做出牺牲,以保全家人。该说他意志坚定还是冥顽不顾呢。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通过男主的一生,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俄国(前苏联)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影片也堪称一部伟大的史诗电影。除了开始和结尾的倒叙外,电影的拍摄手法经典朴实,以男主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觉,展现了俄国那个时代政治武装运动的残酷和荒诞,也间接表达了他对政治的厌恶态度,导演对于这个主角,总的来说似乎是偏正面的,但不同的观众对他的行为,产生争议也是很自然的,但无论对于男主个人的态度如何,普通底层人民向往和平安稳的生活是不会有争议的,底层人民对处于命运大潮的无力感,观众也感同身受。

四星半,同《战争与和平》一样,利维坦的黑手永远罩在一切之上,片中难免出现不少丑化苏联之处。对比《战争与和平》缺少的是更多的时长来润色故事的顺承度与煽情,时长只有前者的一半,更见导演功力之深。电影基于原著,还是不乏一个普通人在体制内的挣扎与痛苦,一个怀揣着热情的革命青年帕夏,在机器的碾压中就会沦为一个冷血无情的官员。无论是什么国度都是在践踏着白雪与鲜血,这个电影描绘的不仅是苏联,更是美国和世界。要正视这一切弱小的个体,在庞大的社会碾压之下的那般无助。大卫里恩的电影镜头极为优美,说他是史诗片黄金时代的良心都不为过,全篇充斥着大量的冷色调镜头,配上那冰冷的现实,更让人不寒而栗

书已经是十年前读的了,所以没有把这部电影当做改编作品来看。评论中有人说剧情有些缺失和碎裂,我倒没这种感觉。只是会有一种头重脚轻的遗憾。那次别离后竟然很快就是猝不及防的死亡。真是意犹未尽。我想,吸引我的除了日瓦戈身上的真挚和热烈,还有电影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吧。以及,也许是最重要的,大卫·里恩镜头的魅力。但到底是怎样一种魅力呢?色彩?远近镜头诗意的轮换?还是偶尔的停留?实在说不清楚,也许第二遍观看才能够清晰一些吧。

大卫里恩可能是最会拍史诗电影的导演之一,能把史诗电影真的拍除一股史诗感,本片的情调,镜头,表演,摄影都可以堪称完美,本片的质感让本片可以轻轻松松的从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影片全片哀伤的基调也让人着迷,越到影片后面越是凸显,结局很突然,但也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和难过。本片的配乐也为本片加分太多,技术层面近乎无可挑剔。本片的群戏真的很不错,每个演员都有不错的发挥,斯泰格尔的表现最让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