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1983)

火燒圓明園UP:2021-08-09

《火烧圆明园》(英语:The Burning of Yuan Ming Yuan)1983年上映的历史灾难片,讲述了清朝圆明园被西方列强英法联军焚烧破坏的真实事件,主演是刘晓庆、梁家辉、张铁林。

火烧圆明园

评分:7.4 导演:李翰祥 编剧:杨村彬 / 李翰祥
主演:刘晓庆 / 梁家辉 / 陈烨 / 项堃 / 周洁 / 张铁林
类型:剧情 / 历史
片长:92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Burning of Imperial Palace / 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alace / The Burning of Imperial Palace
上映:1983-09-21(中国香港)
IMDb:tt0085703

剧情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满清皇帝咸丰帝带着妃嫔以及大臣肃顺匆忙逃出北京城,恭亲王奕䜣留在北京和列强谈判,但是没有谈出令列强满意的结果,列强懊恼之下,率领军队冲入圆明园,抢劫了其间的珍宝并且纵火,园子烧了3天3夜。自此,圆明园从中国版图消失,只留下一个遗址。

演员

演员角色备注
梁家辉咸丰帝清文宗
刘晓庆懿贵妃咸丰皇帝贵妃 ( 后来的慈禧太后 )
项堃肃顺御前大臣,爱新觉罗氏皇族
张铁林奕䜣恭亲王,爱新觉罗氏皇族
周洁丽妃咸丰皇帝妃
陈烨皇后咸丰皇帝皇后 ( 后来的慈安太后 )
张树义载淳咸丰帝和懿贵妃之子,即后来的同治帝
王憧载垣怡亲王,爱新觉罗氏皇族
王培端华郑亲王,爱新觉罗氏皇族
郑振瑶富察氏富察氏,慈禧之母
俞立文杜翰军机大臣,咸丰师傅杜受田的儿子
吕世平景寿御前大臣,道光帝六额驸
沈卫国穆荫军机大臣
王运庭匡源军机大臣
孟洋焦祐瀛军机大臣
李岩僧格林沁科尔沁亲王,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大清名将
庞万宁巴夏礼英国使节
马彬彬婉嫔
董黛玫嫔
胡瑛瑛祺嫔
闪增宏安德海慈禧近身太监
梁燕生桂良文华殿大学士,恭亲王岳父
李占文王喜庆肃顺安插在宫中的内应
阎青妤双喜慈安近身丫鬟

制作

80年代,剧组差别对待内地和香港的演员。刘晓庆曾偷用香港演员梁家辉的饭票。后来,刘晓庆自己在微博爆料这件趣事。

奖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特别奖。

主题曲

曲序曲目作词作曲主唱
1.《火烧圆明园》(主题曲)卢国沾泰来、奥金宝(编曲)郑少秋

另见

  • 火龙 (1986年电影)

简评

李导三部曲的第二部,那时候炙手可热的影帝梁家辉和小花儿刘晓庆的碰撞,前些天重温了情人和梁家辉这两年的采访,和刘德华的人潮汹涌,真是接受不了男神们的老去,,不管是女神老去让人唏嘘,男神也一样。。岁月抽走了他们肉身的性感。。多了经历和岁月的痕迹。。他们的美好,都在老电影里。。同时感慨那时候还可以在故宫,圆明园等真实拍摄,更真实更有感觉。

比现在流行的清宫戏强多了,不是现在这种硬给满清人捧臭脚的偶像剧。看到有人评论说前半段放现在是相当不错的清宫戏,可见现在多少人被清宫剧洗脑了,如果不是这些荒糜勾心半角的宫斗剧情,中国也不会落后,现在居然变成被社会追捧赞扬的~~真是悲哀。好在曾经还有《火烧园明圆》这样的剧.......不知道现在还有这样的导演吗?,慈禧只是想学她,但只学了个皮毛没学到真学........

故事从长达八分钟的礼仪铺开,历史书上的文字变成了视听语言,更加让人触目惊心与扼腕叹息。刘晓庆和梁家辉让我感到惊讶,很会演!感觉这类片子有意模糊故事片与纪录片的边界,让人很想去考证一下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杜撰的。不过很确定的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片子里的慈禧还是比较讨喜的,很好,拒绝片面化与脸谱化。

拍得很绚丽和厚重感,很大程度归功于北影厂、八一厂幕后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和一众内地演员的严肃表演,年轻的梁家辉没有掉链子也非常不易。但也不是没有短板,尤其是李翰祥习惯了邵氏那种可控可设计的棚拍全景长镜头,来到了客观存在的文物实景,以往行云流水的小人书般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这可能是李翰祥第一部剪辑分镜头最零碎的作品。另外,尽管谭盾贡献了一首非常美妙的《艳阳天》,但整体的配乐却很平庸,因此当我翻一些那个年代的资料时,看到当年比较李翰祥和贝托鲁奇之间差距的评论时,总觉得李翰祥在音乐上所缺乏的追求,是如今刘晓庆慈禧三部曲难以超越《末代皇帝》的最大原因。另一个遗憾,当然是经不起细看的英法联军群众演员镜头。文戏方面,诗人白桦所作的旁白解说词,是一大特色,现在旁白已经被整个行业污名化了

这种两岸三地的班子找梁家辉主演真是找对了,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在合拍片里游刃有余的演员,完全没有水土不服的感觉。如果说大部分的合拍片免不了大杂烩或独秀一枝的影响,那么梁家辉参与的合拍片就有了勾芡的功效,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子,将作品所展示的醇香发挥得淋漓尽致。纵观他多年的戏路,他所扮演的反面角色和正派人物也是信手拈来,角色限制演员在他这里完全说不通。这可能和他本人的外形气质有关,最好的演员是融合角色,他这样亦正亦邪的水性影人,看他每部戏赋予给角色的气质是惊涛拍岸还是涓涓细流都是一种享受。(ps:我吹的这段是汇总了他很多电影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指本部片子有多传奇,演员有多牛)

补标。这部及续作《垂帘听政》都是杨村彬在高阳小说的基础上改写的剧本。其实除了表演,我觉得这两部最好的地方在于服饰,基本没有出现后来常见的吉服、朝服混搭的情况,常服也有较好还原,连豹尾班、鸾仪卫、和声署人员的服饰都关照到了,很用心了,比后来那些宣传服化道多么考究、实则驴唇不对马嘴的某某传某某攻略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末代皇帝》的服饰优在质感和形制,但在搭配和场合上出现的错误要比这两部多得多。这系列的第三部《一代妖后》在服装上就没前两部那么严谨了。

现在来看旁白的做法挺专题纪录片的,于我而言情节不算紧凑和丰富,完全可以压缩和垂帘听政一起上,这一部感觉是勉强撑成长片的,好多段落都过长,放在科技馆里当背景觉得合适。像关于慈禧的那些描绘人物的桥段(传说和凤在上),如今看起来都颇为俗气,在选择上不算上乘,当然我也觉得可能我看的那些书也是因为李翰祥大导演这么拍了也这么写,总之就是在历史专题片里挺别扭的叙述吧,要好还是好在演员,几个主要角色表演都拿捏不错。

开头细致拍摄登基仪式,令人想起近年清宫戏的类似片段。名为“火烧圆明园”,内容上以慈禧为主角,火烧是电影的结局。第二次战争的场面有些重复,和第一次一样,枪弹大炮对大刀长矛,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也是因为和第一次一样。旁白的出现有些不像电影了,记住了男女主角和科尔沁亲王。

又看了一遍。我总以为以前没看完,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看完了的,只是实在没有任何印象深刻的地方——除了“艳阳天,艳阳天...”和“不要拦她,不要拦她...”。即使在83年的演艺界,刘晓庆也实在难称美人,那两片肉颊禁不起镜头的亲近,梁家辉的演技也要等到下一部才有得发挥。李翰祥真的有重审历史的使命感吗?那些旁白听来总像迂阔时文。李翰祥真的感动自己了吗?

慈禧三部曲之一,刘晓庆演技炸裂,把慈禧的阴狠毒辣展现的淋漓尽致。梁家辉因为当时是李翰祥女儿的男友而饰演咸丰,并获得香港影帝,但是因为香港的票房主要在台湾,而去大陆拍戏触怒了台湾当局而被封杀,竟沦落到摆地摊,最后在周润发的帮助下解禁,从而在港片的黄金年代大展拳脚,留下千面影帝的美称!1619年关外满洲爱新觉罗氏首领努尔哈赤杀了叶赫那拉氏首领布扬古,并差点将其灭族,布扬古临死前发毒誓,即使叶赫那拉氏只剩下最后一名族人,也誓要灭亡爱新觉罗氏,最后慈禧做到了,执掌清朝48年,将清朝灭亡!八里桥之战使大清一败涂地,封建军队对抗英美现代军队,冷兵器对枪,根本没有胜算可言。而后英法联军一路进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通洋务的人太少了,不然不会吃这么大亏,开启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太惨了

年轻的皇阿玛简直嫩的让人不敢相信,梁家辉三十年都没怎么变,刘晓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年代那么火,怎么都觉得她不算好看。现在看来流水账的叙事片,画质节奏叙事方式都充满了时代局限性,不过放在上映的83年,难以想象是怎样完成了这样的调度克服了多少困难才留下了这样一部经典!向老一辈电影人致敬

极权的欲望,熊熊燃烧的火焰。叶赫那拉的女人赤手空拳,后宫争斗,牝鸡司晨,从后宫走向朝政,野心彰显。内忧外患,羸弱落后。偏安逃避,百姓生死。换来旷古旷古烁今的万园之园被抢掠,焚烧,化为灰烬,毁于一旦。荒唐无理的真相,昭示刺痛亿万民众。主旋律画外音,说教意味,而不是付诸镜头,有点失望。

火烧圆明园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