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1985)

SubwayUP:2021-05-04

地下铁

评分:7.8 导演:吕克·贝松 编剧:吕克·贝松 / 皮埃尔·若利韦 / 阿兰·勒亨利 / Sophie Schmit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 /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 / 让·雨果·安格拉德 / 理查德·波林热 / 米歇尔·加拉布吕 / 让·雷诺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 惊悚 / 犯罪
片长:104 分钟 / Argentina: 102 分钟 / USA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地下通道 / 地铁 / 花都夜深沉
上映:1985-04-10
IMDb:tt0090095

地下铁简介

海琳娜(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的丈夫是法国的一个黑帮头目。一天,当他携带一个装着重要文件的文件箱走在大街上时,被法国混混弗莱德抢走了。弗莱德凭借法国庞大的地铁系统逃走了。
  弗莱德(克里斯多夫•兰伯特 Christopher Lambert)将抢来的重要文件藏在地铁上,此时他发现地铁里的世界原来也多姿多彩。在这里他结识了吉他手、轮滑小子、鼓手等人。警察和黑帮此时都在寻找弗莱德。弗莱德向海琳娜索要文件的赎金的过程中,海琳娜逐渐爱上了他,而越来越憎恨她的丈夫和她所在的阶层。
  弗莱德一直有个梦想,就是组建一支乐队。他在地铁上认识的伙伴们帮他实现了这个梦想。弗莱德利用抢劫得来的钱在地铁上举办了一个音乐会。但就在此时,黑帮和警察同时找上门了。

简评

电影的重点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要传达一种自由的精神,并不在乎把剧情交代得八面玲珑,而是截取特定环境特定时间段中的特定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的片断,并不在乎一定要完整的交代人物的背景,也不在乎人物的全部性格是否已经被观众所熟知,这些都是《地下铁》的优点,但是估计也是这部电影很难被多数人认可的主要原因,不过还好吕克·贝松还是展现了他出色的叙事技巧,如果换一个欧洲导演来拍的话肯定会把它拍成一部沉闷的文艺片。

颜值巅峰时的阿佳妮,惊为天人。浪漫不羁一头金色乱发的兰伯特也令人着迷。一个是地上繁华世界中有钱有地位的贵妇人,一个是游戏人间的叛逆小飞贼,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却在庞大如心脏毛细血管网络的巴黎地下铁中相遇。一霎那电光火石般的强烈的吸引,上演了一出动人心魄的生死恋。她决绝地与虚伪而富足的上流生活说再见,追随他潜入不见天日的地下铁。他在近在咫尺几乎可以拥抱她的距离中弹,倒在她的怀里,云淡风轻地离去,笑意凝固在嘴角。电影浪漫,疯狂,伤感,传奇。地下铁中那如入无人之境的滑轮小子,从羞涩胆怯到放怀歌唱的黑人歌手,鼓点激昂的流浪者乐队,他们在黑暗的地下隧道里,点燃 了我们在令人疲倦的2022抗疫中消失已久的激情。

一个浪漫伤怀的故事,梦想的实现又是那么荒谬。听说,巴黎的地铁就象颗地下心脏,它的血管如网络如触角伸展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有这么一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歌者、鼓手、流浪汉、小偷以及卖花人,他们生活在地下,无家可归,没有阳光。不过没有阳光的生活,并不见得比正常人的生活更黑暗、更悲伤。阿佳妮的美,,令人惊艳。

感受了一下吕克贝松的"老电影",而我现在应该真的能体会到老电影的那种魅力,所以,人们纷纷说后半部分节奏凌乱,而我更愿意相信后半部分是可以淡化叙事,感受那些音乐和画面带给你的感动,换衣服的阿佳妮,朋克头型的一颦一笑,和男主交谈对话每句之间宁静的空隙,歌手唱歌时眼里的泪光,嘈杂的地铁,纯真的梦想,还有横冲直撞的青春,这些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真的给我一种戈达尔的错觉。零零散散拼起来的不仅是剧情碎片,还是一种风格化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这是个华丽的大杂烩,让人不舍,再加上阿佳妮无法抵御的美丽,我彻底沉迷了……喜欢吕克·贝松 喜欢伊莎贝尔·阿佳妮。光怪陆离的科幻世界和现实世,或许我们不知道巴黎古老的地下铁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但是那个关于谎言和真心的故事里一切都藏在面具下面,就像整个复杂的地铁。勒索的目的是那么的单纯,梦想的实现是那么荒谬,满口真爱的男人背后就是杀手。世界永远这样工作着,但是我很希望所有现实中的主角都能像男主角那样在被枪杀后,带着微笑睁开眼睛去结束所有故事。至少,做梦也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情。

80年代欧洲新画意主义电影。法国视觉系电影。吕克 贝松。与一种叙事人工性的新认识相伴随的,是“回归影像”,把瑰丽或惊人的影像作为最终的奇观,让观众进入一种对画面的入迷沉思之中。年青一代的法国电影制作者开始在一些新的方向上运用这种视觉风格。转向一种快节奏、高人工性的电影。从新好莱坞(尤其是科波拉的《心上人》《斗鱼》)、晚期的法斯宾德、电视广告片、MV和时尚摄影中汲取灵感。利用别致的流行风尚、高科技器材、广告摄影和电视广告的惯例来装饰相当常规的情节。用明快的轮廓和大面积的色彩装填镜头,用镜子和闪亮的金属营造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反射性画面。未看

人们纷纷说后半部分节奏凌乱,我更愿意相信后半部分刻意淡化叙事,换衣服的阿佳妮,朋克头型的一颦一笑,和男主交谈对话每句之间宁静的空隙,歌手唱歌时眼里的泪光,嘈杂的地铁,纯真的梦想,还有横冲直撞的青春,这些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给我一种戈达尔的错觉。零零散散拼起来的不仅是剧情碎片,还是一种风格化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比起吕克贝松后期的商业大片,我更喜欢感受他“老电影”风格的细腻情感。

确实太像《精疲力尽》了,除了故事框架和表达的主题外,结尾都几乎一模一样,但无论是吕克贝松一些天才般的剪辑、构图和台词,比如吹灭蜡烛后的地铁进站镜头,在两个巨大红色箭头中间吹萨克斯的构图,“我五岁时生病”那一大段话,还是富有节奏感的配乐和迷人的乐队表演,还是让人挪不开眼的女神阿佳妮,这些都让人很容易就喜欢上这部片。同时由于故事发生在地铁站,场景中有大量裸露的金属,这更给人一种冰冷感,与热烈肆意的情感表达和反叛精神形成强烈的反差,也使表达更具力量感。

这是一个不需要太多理由和目的的故事,男主五岁车祸不能唱歌,但他热爱音乐想要组建一个乐队,仅仅是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穷困潦倒的他用尽一切办法成功组建乐队,但最后还是被黑帮势力枪杀。我相信女主和他的灵魂是同频的,他们都渴望自由,他们都如此不羁,在他的眼里,那把枪是她作为“灰姑娘”的“魔杖”,她在他眼里是如此的天真烂漫。

早起的吕克贝松真是才华横溢。不仅是字面意思的地下铁,还是象征意义上的underground lifestyle。跳接与funky bass line接起散漫背离主流的地下生活。巴黎的浪漫在于兼具上层庄严精英的大教堂与地面以下波西米亚式的蚁巢居所,它是全人类不分族群性别等级阶级的聚集地。算是近年来看过最好的quasi(?) b-film.

贝松这片拍的散而无神酷而无味,各个桥段就像豆腐块一个接一个罗列上去彼此之间缺乏内z在贯通的情绪脉络,只靠兰伯特和阿佳妮的偶像造型气质是撑不住全场滴!……要说亮点就是开场法国警察组团下楼梯那段,踩着八零年代美国电子摇滚的节奏点,如果不是杰克逊经典两年后才发行,甚至认为贝松这一幕的主题就叫做《BAD》。两星半

比碧海蓝天好,胜在结构精致小巧不会那么冗长。把阶级和种族差异导出了一些灰色诗性来,但是始终是作为布尔乔亚式的幻想而存在。不如戈达尔《随心所欲》看得透彻:就算环境改变生活也从不会变好,它一直这么烂。人生是摇摆于倦怠和欲望之间的钟摆。地下铁的人群所带有的毁灭和暴力因素会作为一根隐着的导火索在某一时刻被点燃,我并不认为上层女人的逃逸会永远让这根导火索安定。打两星是因为没有必要看,就很一般,输伍迪艾伦。

获得奖项

  • 第3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1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最佳音效 /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César —— Best Cinematography (Meilleure photographie) / César —— Best Music (Meilleure musique) / César —— Best Poster (Meilleure affiche)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