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2008)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UP:2021-12-18

时光之尘

评分:8.1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托尼诺·格拉 / 帕特罗斯·马可瑞斯
主演:威廉·达福 / 布鲁诺·冈茨 / 伊莲娜·雅各布 / 米歇尔·皮科利 / 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剧情
片长:Greece: 125 分钟地区:希腊 / 意大利 / 德国 / 法国
语言:英语 / 俄罗斯语 / 德语 / 希腊语
影片别名:时间的灰烬 / 岁月风尘 / The Dust of Time
上映:2009-02-12
IMDb:tt0765442

时光之尘简介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简评

很多大师的遗作都有“向死而生”的感觉。塔神的《牺牲》,阿巴斯的《24帧》,包括安哲的这部关于“时间与生命”的电影。早在《尤利西斯的凝视》中,安哲便实验般地在长镜头中完成两个时空的转换,《时光之尘》也不例外,这种润色细无声般地穿越连结了生命的现在与过去。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在个体糟粕的生命境遇中——-恐惧与伤痕,离别与死亡,生命的存在就是时间中的浮尘,即无悲壮,也无大浪,只是被迫地跟随历史的浪潮漂浮,在时间的桎梏中艰难活着。

几乎是过一段时间就要看一看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用于获取内心的平静。但这一次,看着电影里的人各自的痛楚,过去现在时间模糊的边界,边界处如梦似幻的影像,没有什么比想起安哲已经离我们而去更加令人悲伤了。雅各布就是安哲的化身,物非人非,经过历史的人却终被历史抛弃,天使呼唤、希望之冀,有希望吗?我觉得没有。此时又想起扮演雅各布的那位优雅的演员,也正是《柏林苍穹下》里的天使丹尼尔,也正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永恒与一日》的主角布鲁诺·甘茨(我一度认为他可以代表演员这个职业最高的专业水准、荣誉与尊严)去世了,这悲伤又加重了。安哲电影是诗一般的电影,安哲的电影也是音乐品味极高的电影,但最重要的,是安哲的电影是情感沉郁的电影,那情感太沉重了,平庸之辈几乎承受不起。

于资料馆。不好意思打高分,因为在一开始交代人物关系的部分睡着了导致大部分时间不认识角色。后排观众结尾处拿纸巾却给我提供了一个感动点:电影超越时空的诗意对观众的触动。正像人群聚集的广场、一片狼藉的酒店、边境上的起舞、雾中的相认、酒吧的跨时空、流浪者聚集的破旧大楼等都太有诗意。交错时空剪辑里,历史和时光推动着人跨越边境,寻找归途,纷纷化作时光的尘埃,却也不要忘了去爱、去感动。

安哲的片子节奏真的好舒服啊,属于是没有什么情节波澜但就是能一直吸引着人看下去,就适合冬天捧杯热茶一个人边品边看,或者在阴雨的午后、静谧的夜里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对着发光的笔记本,感觉整个人都慢慢融化在影像里了。即便只是看看阴雨里的柏林街头,听着环境呼呼的风夹杂着淅沥的雨点,伴着忧郁精致的钢琴提琴,听着温柔诗意的旁白,对于文青也是极为美好惬意的,所以对大师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是抛开情节谈感受,至于情节反倒不那么重要了,我体会到的,是雅各布、斯拜罗斯这种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的修养和气质;是那句令人惊艳的点题“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一切湮没”;是对于“去哪”雅各布选择了“向前走”,在万家灯火的新年里,他像鸟儿张开双臂一样选择了死在天空,选择了在白日将尽时温和地走进那良夜,他注定无法走出。

【A-】电影亦能回溯时光,但安哲却再也不会,《时光之尘》上映时,安哲已然步入暮年,他也终将变成他作品中的角色,变得迷茫,无助。他的作品也步入了相似的窘境,我们亦能在本片中看到安哲以往作品元素的堆叠,但悲哀的是,就算他重新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回到雾中,回到边境,但他却失去了曾经的生命力,感染力。所幸的是,即使安哲抛弃了其作品标志性的长镜头,他为我们留下的,则是他身处暮年时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对爱情,对政治事件,对生命循环的全面展示。影片现代化的背景并未冲垮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虽然锈迹斑斑,但若仔细观察,它仍在缓慢的运转,在展现它被雪藏着的秘密。天使在寻觅第三面翅膀,而人类所寻觅的时代发展,又何不是他的“第三面翅膀”呢?旧日审视新生的同时,生命的轮回也在悄然发生,如天使般的纯净,也终将被延续。

西奥的这部电影很容易会让人不明白而低估了电影本身的美学。其实看了一个多小时,我都无法理清影片的“剧情”逻辑是什么,但当看到艾蕾妮救自己孙女那一刻时,我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观看电影的视角或许错误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一幅油画,不是故事,而是主题与概念浓缩后形成的对主题与概念的感受。即使剧情一个个轻描淡写,节与节不构成线性剧情,但是他却毫不含糊地呈现了他想要呈现的。时光,即记忆,生命与时光形成的羁绊。

安哲末期电影的精神老化确实够严重,永远活在半个世纪前的过去记忆里的精神状态如果放在90年代还可以带有历史集体记忆的呼应,放到2009年就显得记忆的越发个人化,那种时空高度错位的无法调和感就犹如影片里的角色们即使发出歇斯底里的呐喊也绝望的失去了对象,而安哲依然放不下那些过去要继续表现的话,那随着岁月与现实的距离的越发拉远到脱离,就不得不越发在电影里增加物质与精力成本生造出那个仅残留在脑海中的过去,越发成了一种悲哀的幻梦。直到安哲创作的尽头,终于可以理解那挥之不去的迷雾象征的是已经自我封闭在记忆中的精神状态,不再看得到远方的未来,也不再愿意走出去。影片的选角策略挺有问题,虽然所有主要角色囊获了德法美的著名文艺片演员,但反而更给人一种刻意“演”的暗示而频频出戏,还不如只保留一两个重要演员更容易入戏。

.26@中国电影资料馆。如果不懂古典乐会少体验到很多,安哲对电影音乐的运用如臻化境,旋律如同一张网,编织起的是阴雨。欢乐颂不被允许吟唱的乐章和爱人漫长的分离构成了静默互文,古老的管风琴还能奏出“上帝”的音乐,自此生产出古典乐的渊薮。但欢乐颂在对暴政的恐惧中长久地默然。当我们再重逢时,已经处在人生的末端,过去的岁月和歌词一样不可言说,柏林墙倒塌,收音机传出贝九,可是我们已经被沉默碾碎了,未来的年月不会再属于我们。时代奔驰带来涂鸦烂尾楼,劣质酒,流浪汉,不良少年和精神心理疾病,爱史的断裂实质上是横亘的巨大创伤。被迫害的岁月奔波劳碌但有回音,沉默开始于最后一场鱼水之欢的结束。那以后我们cry for the third wing,但只能走向消亡。

相比于《流浪艺人》的远景长镜头,本片有了更多的近景镜头,说明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而非历史的变迁。“时间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就像斯拜罗斯、依蕾妮、雅各布、男主一样,我们也注定会承受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有的人会像雅各布一样被困甚至被淹没在时间的灰烬中,最终无法逃离,选择自我了断。而能让我们播散时间的灰烬的力量就是天使在寻找的第三翼——希望之翼,这也是本片的原名。正是由于第三翼的存在,斯拜罗斯和伊蕾娜最终相遇,男主一家最终团聚,小伊蕾娜最终得救。而男主给女儿取和母亲一样的名字,结尾父亲拉着女儿的手在雪中奔跑,都代表了希望的传递。时光荏苒,我们注定会随着时间化成灰烬,但希望会随着生命的薪火相传进行传递,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进。

安哲的最后一部电影,以红色帝国史为背景,讲述希腊共产主义国际与苏俄的纠结往事。本片极具导演自传色彩,仿佛是导演对自己父母的往事的追溯,作为希腊美籍导演的主人翁,在时空中穿梭,回顾希腊共产主义革命时期同为间谍的父母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母亲与情人雅各布相依为命的故事。这一切都是历史的烙印和时间的灰烬,时间的一粒灰烬就可以覆盖整个世界,在经历了辗转反侧的时代与人生之后,人类应该如何重归于好,彼此相爱,这或许是导演想在电影中留给观众的疑问,因为电影中作为导演化身的主演自身也没有搞清楚爱的问题。

千禧前夕,雅各布来到旅馆和两位鬓生白发的昔日好友告别後,登上了莱茵河游船,如同《雾中》想象自己是一只海鸥的疯子,张开双臂坠河自尽。A继承了《尤》中穿越巴尔干的导演的身份,着手拍摄一部讲述母亲艾莲妮人生故事的电影。“水珠从手中滴落”的意象不断重复,串联起生者和死者的回忆——艾莲妮安排座位时想起雅各布,手颓然垂下; A将《与河共舞》降调,用于影片结尾艾莲妮伸手的场景;斯皮罗呼唤亡妻,却是小艾莲妮牵起了他的手。寻找之執与反復別離,那憂傷因交叉敘事蔓延到永恆的時空,同名的祖孙擁抱像是生命意志的傳承。过去从未真正结束,回忆总会在某个瞬间翻涌而起,将过去带入现在。希腊的历史在它诞生后的三百年内不断重复自己,但随着时光之尘落下,希腊民族在回望历史时,不会再感到那么痛彻心扉:过去本与现在叠合得如此紧密。

我把安哲的片分为几类,一类是他收不住劲矫情的,一类是恰到好处的,《雾中风景》之后,安哲逐渐学会收敛了。另外一种分类是,一类是宏观的苦难更甚的,一类是个体的苦难更甚的。宏观的苦难的巅峰是《尤利西斯的凝视》,个体的苦难是《永恒和一日》(边境三部曲确实是最好的)。《时光之尘》有点非典型,安哲复现了自己几乎所有的母题和元素,但同时,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都明显带上了更“现代”,或者说更“大师之后的欧洲”的味道。每个导演的终章都会有些特殊的意味,尽管对于安哲来说,他还有一个故事没有来得及被讲述,但这个片子作为他的遗作,确实是好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