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的战争(2002)

Hart's WarUP:2021-12-03

哈特的战争

评分:7.5 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编剧:John Katzenbach / 比利·雷 / 特瑞·乔治
主演:布鲁斯·威利斯 / 科林·法瑞尔 / 泰伦斯·霍华德 / 科尔·豪瑟 / 马塞尔·尤勒斯 / 莱纳斯·罗彻 / 维斯勒·夏农 / 莫瑞·史特林 / 山姆·贾格 / 斯科特·迈克尔·坎贝尔 / 罗利·科奇瑞恩 / Sebastian Tillinger / 瑞克·拉瓦内洛 / 艾德里安·格尼尔 / 迈克尔·温斯顿 / 乔纳森·布兰戴斯 / 乔·斯帕诺 / 萨姆·沃辛顿 / Rúaidhrí Conroy / Tony Devlin / 迈克尔·兰德斯 / Gary Gold / 霍尔格·汉德克 / 勒内·大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25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影片别名:裁决之战 / 哈特之战
上映:2002-02-15
IMDb:tt0251114

哈特的战争简介

1944年,盟军已经登陆欧洲对纳粹展开反攻,在耶鲁学习法律的汤姆·哈特(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由参议院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部队担任驻扎后方的中尉,一次护送任务中,哈特不幸被俘,被纳粹送往集中营中关押。在集中营里,出身军官世家的威廉·麦克纳马拉上校(布鲁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饰)担任俘虏们的领导,他将可能出卖了盟军情报的哈特分配到士兵营房,又将两名黑人飞行员指派给哈特照顾,集中营中充斥种族歧视的气氛,哈特不得不尽力避免黑人飞行员遭受同袍的伤害,然而一名飞行员还是死于陷害,而剩下的另一名飞行员则卷入了谋杀,哈特决定为黑人辩护,向集中营中的歧视宣战……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男演员科林·法瑞尔

简评

故事一直在跑偏,开始以为是战争片,后来变成俘虏变节,再变成种族歧视,再变成庭审正义,再变成逃亡剧,结果却是深入敌后搞破坏,这种主题变奏,实在太销魂。如果用三十六计表示,庭审是空城计,上校返场是李代桃僵。总的来说,形散而神不散,都是美国被俘大兵大战德国纳粹,属美国神剧之一。

影片的寓意深刻,这里就不多说了,他颠覆了纳粹的反面形象,同时也揭露了美国大兵的种族歧视,其实,这样的歧视到了今天还是存在,不去触碰而已……布鲁斯的表演还是很精彩的,虽然他二十年如一日地紧锁双眉地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人物,有时候真不知道这哥们是不是只有这样一个表情;法瑞尔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男演员,狙击电话亭的表演太深入人心了,帅气的脸上总有一丝不羁,挺迷人的,当然帅气又不羁的人太多,只是能像他这样在自己的领悟取得这样的成绩的人太少了,所以啊,不羁在成功人士身上是一种气质,在失败者身上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流氓做派,放之四海而皆准……

从主人公哈特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事件,上校的牺牲让哈特明白了什么是荣誉和责任,也是主人公的成长。虽然是战争片,但是却不是体现在战争的残酷上,相反,战俘营里的出乎意料的人道,战俘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娱乐场所,对于主人公而言,战俘营的经历或许也让主人公得到历练和收获,本片对观众而言也富有教育意义

角度独特的二战片,聚焦于战场背面的纳粹战俘营,影片中的细节及其蕴含的信息量是不少的,除了剧中最大的矛盾点,少数人和多数人利益冲突和美军战俘内部的种族歧视以外,还能看出美军和俄军战俘的不同待遇,战俘营内部的军事法庭制度等等历史细节,且最后结局的爆发很不错,是一个较有厚度的二战人性片。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该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法律文件。日内瓦公约是随着红十字会运动的产生、发展而制定的。种族歧视害死人啊!都是战友,哪来的仇恨呢?只是因为肤色不同。

二战时期纳粹战俘营里发生的故事,没有过分渲染战争的惨烈,而是以一个特别的角度切入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以及种族歧视的荒谬。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上尉是个内心矛盾的人,而科林·法瑞尔饰演的哈特通过法庭辩护成长,了解真实意图之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虽然知道现实中,人性的光辉不会这么明亮,但仍然会被感动到。给编剧满分,如此复杂好看的故事并不多见,虽然拍摄手法非常一般。纳粹军官演的很到位,其他角色很扁平,反倒黑人Scott更出色一些。再打磨一下,再重新布局,将反转顺一点,可信度更高一点,这会是一部史诗!

又一部彰显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国家利益,个人荣誉和尊严、种族歧视。当三种价值冲突的时候,国家利益成为最高利益。以为演员表打错了,科林法瑞尔是男一号,直到上校被枪决,才确定布鲁斯威利斯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镜头里常常闪过一个熟悉的英俊的面孔,后来才知道是数年后阿凡达的主演萨姆沃辛顿。

以约翰卡镇巴克的小说为蓝本,其中小说讲述的主要是卡镇巴克的父亲在战俘营中的经历。但是该片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意味,反倒更像是一个男人寻求救赎的故事,很有点宫廷剧的特色。而且它的情节也安排得恰到好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所反映的种族主义思想,斯哥特与柏德二人在肤色上一黑一白,形成强烈对比,而他们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也体现了美国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一开始以为是战俘越狱的故事,后来发现是种族歧视的故事,再后来,越狱和歧视交织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和责任的故事。战争和法律,正义和胜利,尊严和自由,怯懦和勇敢,有时候我们知道该选哪一个,却不得不选择另一个。人类因此而悲哀,也由此而伟大!

因为种族主义,同仇也不敌忾;因为战争,个人应该舍生取义,舍自己生命,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巧之处在于,一位叛国者选择拯救被牺牲者,完成救赎,而集中营美军战俘的最高长官又拯救了他。两位拯救者丰富了义的内涵,而由首长成为最终赴义者的设计,凸显了责任和人性的理想主义光辉。

以哈特的视角讲述的二战德国集中营的故事,展现军人的荣誉、勇气、责任和牺牲。种族歧视,谋杀案,法庭审判,挖地道,都是上校一手设计好的,目的不是为了越狱而是为了炸毁德国的兵工厂。上校最后的英勇牺牲,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获得奖项

  •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提名:金爵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