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遇见女孩(1984)

Boy Meets GirlUP:2021-03-13

男孩遇见女孩

评分:7.8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编剧:莱奥·卡拉克斯
主演:德尼·拉旺 / 米雷耶·佩里耶 / Carroll Brooks / Elie Poicard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0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当男孩遇上女孩 / 半夜情
上映:1984-11-21
IMDb:tt0086994

男孩遇见女孩简介

落寞的青年亚历克斯(德尼·拉旺 Denis Lavant 饰)独自徘徊巴黎街头,他的女友移情别恋,不久又要去服兵役,钟爱的电影事业前景模糊。偶然机缘,亚历克斯进入一个私人聚会,并结识了美丽的女孩蜜蕊拉(蜜蕊拉·皮雷 Mireille Perrier 饰)。蜜蕊拉此前与男友伯纳情深意笃,为了爱情她甘愿奉献一切,这却让对方无法承受如此炽烈的感情,只能选择逃避。相同的境遇让他们走到一起,互诉各自的情感经历,两人的心由此更加贴近。亚历克斯和蜜蕊拉相互依偎,空气中弥漫着悲伤无望的气味……
  本片为莱奥·卡拉克斯(Leos Carax)导演处女作,并荣获1984年戛纳电影节青年奖。

第37届戛纳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法国电影莱奥·卡拉克斯

简评

一面墙都是玻璃落地窗的房间像一个密闭的鱼缸,Mireille在里面像是一条孤独冒泡泡的金鱼。而当她独自一人眺望外面的时候,对面的某个房间里总有一个幸福的依偎在男孩身边的陌生女孩,最后一个场景中的玻璃倒映出M忧郁的脸,玻璃的残酷性;当Alex从新桥上路过时,好像看街头雕塑一样观赏正被热吻粘住并不断旋转的男女,好好笑啊!

规整的构图和过于克制的表演与影片开头喋喋不休的咒语相应,极度绅士的法语附于平整的节奏之上,共同营造出一种梳理而压抑的宗教感,表现出导演某种近似于恐惧的控制欲。 但也不尽如此。 在泛滥的青年男女关系里,炙热的欲望被不安的恐惧包围,欲望时常将孤独感拯救,转而又被疏离感阉割。每一段关系都像河边持刀欲杀人的画面一样——幽深的夜空与暗色的海面相连一线,一方一边,看似两相交缠,实则永置两端。永隔一方世界。 至于人群——唯己不容,故“失语”。 我时常想起这部电影里的一幕一幕,或许是因为它酷似我最喜欢的《堕落天使》,而其格调都与之完全相反。

80年代欧洲新画意主义电影。法国视觉系电影。莱奥 卡拉克斯。与一种叙事人工性的新认识相伴随的,是“回归影像”,把瑰丽或惊人的影像作为最终的奇观,让观众进入一种对画面的入迷沉思之中。年青一代的法国电影制作者开始在一些新的方向上运用这种视觉风格。转向一种快节奏、高人工性的电影。从新好莱坞(尤其是科波拉的《心上人》《斗鱼》)、晚期的法斯宾德、电视广告片、MV和时尚摄影中汲取灵感。利用别致的流行风尚、高科技器材、广告摄影和电视广告的惯例来装饰相当常规的情节。用明快的轮廓和大面积的色彩装填镜头,用镜子和闪亮的金属营造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反射性画面。通过明暗对比的照明、反常的构图以及出人意料的焦距设置,营造出愉悦感官的影像。未看

勉强及格。104分钟版。电影的形式即内容,整体有明显的二三十年代黑白电影的质感(像默片,诗意现实主义跟表现主义都有),镜头和空间的设计有时还像舞台剧(集中在女主家里的戏码)。内容缀连随意而自由,漂流者拉旺作为一个见证者,去串联各种路人角色——报复丈夫的妇人,暴躁的男人、打手语的老人、年老色衰的派对女主人什么的,这些不幸福的群像似乎在注解男女主角孤寂而自由,加一抹绝望底色的状态,我老觉得这种靠其他角色来注解的手法是给演技不足的主角找补,不过在这里和呢喃的画外音一样,具有对主角的包裹感,让人感觉主角像羊水里的胎儿。卡拉克斯拍本片时还不满24岁,把那种年轻人没有方向只能毁灭的孤绝感放置在一种复古而亲昵的影像里,精神层面比较薄,打弹球的年轻人等几场拖得太长。最后玻璃这面的结局凸显了两位主角作为符号的属性

我没办法直视一把正常的剪刀了,狂人皮埃罗也是剪刀,剪刀那么锋利吗?导演三部电影的视觉摄影都很赞,已经看了三部这个男主演的电影了,三个角色都有一些相似的点,三部电影都是着重描述和刻画男生的心理和行为。男主这种偷窥和观察,我觉得是我会干出来的事情…结局最后这段很喜欢,生活就是上天给你开各种玩笑吧。在看电影的时候确实觉得闷,我在想吃自助还是吃越南菜,还是萨莉亚或者披萨店,最后我吃了两样。

三星半。卡拉克斯处女作,前半段厌恶,结尾才品到一点好的味道。 过于碎片化的情节和“啰嗦”的台词,在几处镜头设计的加持下才显得不那么油腻,虽然与本片主题无关,但总能在影片里寻到自恋的元素,不过结尾融合场景调度作用的小反转很好,多个特写利用镜头传达情绪,这几点值得称赞,几处情节在观影后会于脑海中重现,“仿梦”的效果很好,以及,女主很美。

莱奥·卡拉克斯:电影的美正来自于电影并非纯粹的虚构。“motion(动作)”这个词在英语和法语中都一样,它跟“emotion(感情)”这个词非常接近。所以,在电影这门艺术里,存在一种以纪实为出发点,到达虚构的运动。也许,我所有电影的逻辑都可以归纳为“当男孩遇到女孩”,因为当男孩遇到女孩时人的心扉就打开了,但是紧接着各种状况又会随之发生,于是人的心扉又被关上了,这就是我拍片的基本逻辑……叠画黑屏虚化跳切重演,旁白非镜头中心特写音乐剧内心独角戏投射,对照、交叉蒙太奇,后新浪潮代表

开幕:孩童+老叟的声音;.24;很有趣的关于技术的暴露(特效切镜头、空中眼睛大特写、单个镜头中间的黑幕、放置在前景中的声音);人摇晃的头,多像龙卷风啊,酒吧快要被龙卷风卷走了;“当我看到你,看到的不再是你的美,而是你占据的空间”;将爱情经历与自己的罪孽合在一起,形成了关于“自我”的地图;“你问我们之间有什么?就是生活,还不够吗?”;隔壁邻居的性爱对话;用第三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幽灵/观察者/独自在厨房的人,喜欢窥伺一切包括自己;“每天约好,10点钟准时,用力想对方。”

24岁拍第一部长片的卡拉克斯用既玩味又严肃的方式呈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描述一个叫爱情的performance与之刻奇与乏味,作为观察者和导演的自己(Alex)只要去捡拾心碎的人们,就能体验到爱情最精华最深刻的部分:痛苦。在自己无意义、软弱的生活里,用头脑里电影的库存编织出看似美好又独特的意义(结尾惊艳的定格)。真羡慕啊24岁便找到有如此魅力的演员Denis Lavant—用无限坚强和无限脆弱、倔强又大男子主义却温柔到死…简直是完美电影男性角色。从这一部便能看出他电影独有的magnetism!

显而易见的是,卡拉克斯的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继承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强大的影像/文学传统,其源自戈达尔影像系统中的强间离性与声画分离手法与战后欧洲电影普遍的存在主义式琐碎/意识流叙事,在这部处女作中以一种纯粹私人化的表意逻辑——以突如其来的黑幕切断人物瞬间思绪、以聚焦/失焦进行对人物瞬间状态的捕捉、横移镜头展现出的客观韵律——构建而出。现在看来,卡拉克斯似乎才是“电影作者”的最佳代言人之一,其作品序列中所有的人物、动作、情境、状态、语言自始至终保持着内在连贯,它们成为了《Holy Motors》中的有机构成元素,完成了“作者电影”最终意义上的融汇。

卡拉克斯处女作,男孩三部曲首篇。Alex因女友移情别恋而恍惚,偶然结识因感情炽烈而被男友逃避的Mireille,两人萌发爱意、互诉衷肠,却在Alex拥抱Mireille时,意外的将Mireille藏匿的自杀凶器戳进了她的身体。有强烈的间离效果,行为艺术般的表演、意识流式的台词、跳接、插入黑格等碎片化的剪辑、人为感的布景和打光、声音蒙太奇和音乐的应用,处处联系着人物内心的破裂与故事的结局,对失去的爱和疏远进行抽象的、持续的暗示。如果说“新浪潮”意味着具有作者观念的场面调度、导演与主角的高度映射关系,情境与动作失配的叙事方式,那么卡拉克斯偏离规范的电影语言,就可以说是典型的继承了“新浪潮”的传统。但这一时期,卡拉克斯对感情的理解还非常单薄,这使他的表达,既难以共情,又显得空洞。

这个被孤独浸染的黑白世界,充满了神经质的絮絮叨叨和漫无目的的游离感,跳踢踏舞听摇滚乐的女孩,看见情侣在河边接吻抛了一枚硬币的男孩,巴黎这个城市的失语被一个哑巴默片男演员诠释清楚,这与男孩从内心喷涌的无数爱语是相悖的,所以《男孩爱上女孩》《坏血》两部里的亚历克斯都没能得到爱情,只有《新桥恋人》里那个话少的亚历克斯寻得真爱。

获得奖项

  • 第1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首作
  • 第37届戛纳电影节
    第3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青年电影奖-最佳法国电影
  •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青年电影奖-最佳法国电影
男孩遇见女孩演员表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