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者四夜(1971)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UP:2021-03-22

梦想者四夜

评分:8.1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Isabelle Weingarten / Guillaume des Forêts / Jean-Maurice Monnoyer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87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一个梦想者的四个夜晚 / 一个男人的四个夜晚 / 白夜 / Four Nights of a Dreamer
上映:1971-06-29(西德)
IMDb:tt0067641

梦想者四夜简介

年轻的画家雅克从乡间搭车前往巴黎。在到达巴黎的那个夜晚,他偶遇了正想投河自杀的玛尔特。雅克救下了她,并陪她回家,他们相约转天晚上再见面。第二个夜晚,雅克和玛尔特交换了彼此的人生故事,在玛尔特的请求下,雅克成了玛尔特和她情人间的信使。然而,那位绝情的情人并没回信,这让玛尔特非常失落。在接下来的两个夜晚,雅克对玛尔特的衷情终于得到回应,玛尔特也向雅克倾诉了爱意。第四个夜晚,正当两人挽手同行时,他们偶遇了玛尔特原来的情人…… 本片改编自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白夜》。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简评

布列松极简的极致,摄影机能不动就不动,非职业演员能没表情就没表情,连镜头都总是只对准局部。白日梦单身画家邂逅情痴女人的故事。我甚至怀疑Marthe究竟是否真实存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大街上的招牌是她,河上轮渡的名字也是她。结尾大起大落太真实了。有意思的是雅克同时画两张女人的画,但所有画都没有五官。大概是目前看过布列松电影里色彩最亮丽的一部。

古早的爱情形式。因为现实有一男性朋友完全就是在 cos 男主的神态,爱好,打扮里超标的灯芯绒材质,自恋的氛围,所以前半部分有点坐立不安,后面才发现就是在拍这个角色的这一面所带来的辐射投射,他的不愿给同学看的画,重复自我沉浸的录音,模仿他人的肉体抚摸等,sad,于是又看进去了。非常喜欢里面的美丽透明夜航音乐船,给那么久的镜头也说明了男女主对于超越的向往,纠缠或者狗血的宿命

《白夜》原著由于可以自由想象女主形象,比起它两个的电影改编显得更加温情和容易理解。不是说布列松不行,但这个故事电影化难度本来就很大,维斯康蒂那一版我也是靠着对马斯楚安尼的热爱看完的。布列松这版我纯看拍摄手法,在其中一个镜像反射如何拍摄上思考了半天。另外,我个人感觉,法式的性讨论和艺术和《白夜》原著多少有点格格不入,可惜侯麦没来尝试一下,应该又是另一种感觉。

设定和叙事都做出了巨大调整,却比维斯康蒂那版更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更加专注、纯粹的静谧质感,主人公的艺术家身份和巴黎夜景有机参与到了主题和氛围感中,无论是改编效果和审美思路,都强于亦步亦趋的文本翻译。这个时期布列松的美学追求大概已经得心应手了,摒除了那些更加冷峻的“严肃”主题后,展示自己的细腻流畅,以这点来看,本片和原著在陀翁作品序列中的地位不谋而合。

6/10。在马蒂尔和母亲参加电影首映式一段,布列松植入了影中戏的场景空间,造成观众不自觉地将虚假表演和真实表演做对比,银幕上肉体表演的夸张与造作,使横尸血染的打斗与射击感受不到任何影视魅力,镜头切换到马蒂尔如坐针毡的表情,借女主角之口批评了电影之无聊。布列松借此传授其表演观念:对人声的节制和表情的木讷,使巴黎街头的浪漫相遇展现出客观世界的原貌。当雅克对马蒂尔讲述他的回忆,只是借声音(他的住址....)引入故事,通过画外音,能透露他对只见过四面的女人的爱情幻想,而马蒂尔对自我状况的介绍,也简单描述为她和母亲住在一起,靠父亲的赡养费、将房间租出去勉强糊口,她在桥上等待约好一年后赴约的情人不露面,只好下决定和偶遇的男人走时,第四夜情人出现了,她又放弃新的约定回到情人的怀抱,连声音也确定不了爱的发展与方向。

稍有些缓慢晦涩。男主是照着坨氏的男主写的,但空无心悲悯心还不够,和坨氏的理想化形象还不太一样。喜欢拍人物身体局部,也能引发对全身的联想。拍女人拍的很美,尤其是与情欲相关的镜头,本以为布列松没什么尺度。表演太克制,带有严格的指令性,但演员眼神还是动人的,也许那时的片子都这样?也不是啊。剧情说起来和夜以继日还挺像的,后来的表演方法的确大不相同了。哎,只是这样低信息密度,低情感起伏的片子,世人是越来越看不了了。当时受欢迎吗?我想着也不是很受欢迎呢。的确是好片,也动人,但无聊。

+,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原著,却走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立面。原著中白夜热烈之绚烂美变成了凄冷的孤独魂灵缭绕。录音机的喃喃低语,白鸽的飞翔,唯一热烈的是玛尔特随着流动的音乐感受自己肉体之美所在,遁入灵魂之渊。背对背的体态,摄影机聚焦的幻想者与女性的相视,点滴的色彩涂抹在画布是孤独,是欲望。优美流动的音乐性让摄影机成为了鬼,像烟雾般缭绕不去。冷,即是布列松的白夜。

年轻的画家雅克从乡间搭车前往巴黎。在到达巴黎的那个夜晚,他偶遇了正想投河自杀的玛尔特。雅克救下了她,并陪她回家,他们相约转天晚上再见面。第二个夜晚,雅克和玛尔特交换了彼此的人生故事,在玛尔特的请求下,雅克成了玛尔特和她情人间的信使。然而,那位绝情的情人并没回信,这让玛尔特非常失落。在接下来的两个夜晚,雅克对玛尔特的衷情终于得到回应,玛尔特也向雅克倾诉了爱意。第四个夜晚,正当两人挽手同行时,他们偶遇了玛尔特原来的情人…… 本片改编自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白夜》。

.0 感觉布列松极其擅长的是拍摄具有一定冒险特征的意图。在这个意图里存在不可控的部分值得持续设想其中形态。因为意图投射的虚像大量吸收了主体的关注,我们于是可以将场地中的剩余环境视作“过程量”;它们频繁生机,然后频繁消解。一个机械的,纷纭的,冰冷的构建在短期内成立。似乎可以从中看出一类方法论——想要获得一个失去人性当量的运行逻辑,作者需要在那个时段竭力重合单体的精神强度。且摄影机所选择的依附对象,需要处于一种虚像冥想的状态中。

重看依然很喜欢,巴黎街头应声而起的弹唱与缓缓驶过的游轮,四个夜晚追逐寻爱的青年男女,布列松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用晚期作品序列中的冰冷机械式来呈现。在第二夜雅克与玛尔特分享的人生故事中,多次出现的对门的开合特写,利用门的打开与关闭勾勒出隔绝的空间与世界,这一点在《温柔女子》中同样出现,还有那些针对电梯运动的镜头捕捉,恰好与布列松后期虚无与疏离的极简风格相衬。餐桌下紧握的双手是非常明显的布列松式放大局部的表现风格,虽然比之前几部作品都要温柔且轻盈,但是却始终浸润着淡淡的哀愁与孤独。第一夜只用了短短七分钟时间便讲述了雅克从乡间前往巴黎偶遇玛尔特,并相约次日见面的过程,真是简约到极致的典范。

将白昼和黑夜分割成两种不同维度的象征空间:白天,一切仿佛还弥留在破晓之际,时间被泞滞在未消弥的黑暗,宿醉之人只能靠录音机中不断重复播放的"Marthe"来完成机械地过渡;夜晚,他被动地接受爱慕之人带来的情绪入侵,感情好像只有在黑夜中才被唤醒,他们看似互相取暖实则无法破除那堵疏离的墙,不断拉扯的情感关系在「白昼-黑夜」的来回切换中变得模糊和神秘。《梦想者四夜》削弱了《白夜》所自带的戏剧张力和细枝末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广义的虚无主义,Jacques永远活在封闭的虚无空间中,而布列松巧妙地在完成最后一场黑夜戏后,将这种荒诞的虚无蔓延到观众面前,我们又回到了白天。

说是“梦想者”,其实更像是“幻想者”。影片中时时透露出来“幻想”和“存在”的纠缠关系,表现出看似偶然却又注定的因果,画家朋友的一番看似没什么意义的艺术论也投射出生活中这种关系的影子。镜头当然是动人的,我们被赋予了自由观察的权力,但是看完后更想多说的是关于声音的运用:例如男主录音机内声音的单调重复,隔着门的喘息,高跟鞋声音中的肌肤摩擦,以及较大篇幅的画内画外的音乐,直接代替或补充镜头的心理描写,这种方式更加击中要害。

获得奖项

  •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OCIC Award —— Competition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梦想者四夜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