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1974)
Pierwsza miłośćUP:2025-07-28

评分:8.3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52分钟地区:波兰
语言:波兰语 Polish
影片别名:First Love
上映:
IMDb:tt0071996
初恋简介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这部清新怡人的纪录短片,全然没有基氏黄金期那般充满道德焦虑。他跟踪一对波兰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爱直至结婚生子的全过程。虽为纪录片,却有着剧情片所特有的情节脉胳和专属基氏的极微妙的情绪跳动,赋予了纪录片别样的光彩。这对青年男女在婚前订住宾馆时,基氏派其工作人员伪装成民警,前去查房,给这对情侣带来了一场极生动的有惊无险。由此,基氏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使我们看待这场庸常而美好的爱情之时,也产生了犹疑。基氏顽皮而机智地洞穿了“真实”的缺口,使电影和人生成为一种既尴尬又无可奈何的互补。
相关影片推荐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ślowski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ślowski编剧
亚采克·彼得雷茨基 Jacek Petrycki摄影
简评
基耶斯洛夫斯基记录了一对情侣迎接生命诞生的全过程,结构清晰,摄影讨巧。初恋,顾名思义是指人的爱情萌发最初的部分,而新生命的诞生则是对这对恋人爱情结合的最好礼物。虽是纪录片,但导演对于平等、博爱的关注已成为今后基氏电影中重要的主题立意。
红白蓝看不进去就来看这部纪录片吧!名为初恋,实际上更多是一个关于爱情、婚姻对人生的影响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头就是讨论堕胎的可能性,一个17一个19,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步入婚姻的殿堂的。有无数简单但是有力的镜头,比如路过的母女,极具张力的台词,如果你告诉我这不是纪录片我都信。最后以女儿的出生结尾,不知道以后他们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其实这个故事一开始我看得挺别扭的,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犯了错的他们呢?导演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拍他们的呢?纪录片当然应该是客观冷静克制的,但是影片给我的感觉还是积极的,尤其是中间导演去他们家捣乱,很有意思,为什么是正面的呢?因为这是一种反叛?不知道,但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今天,我相信最多只是同情吧
最后一个镜头好美。三位家庭成员独立成画,浅景深塑造梦幻感,镜头在三个人之间摇动——既迷茫又联通的新家庭。从刚出世的婴儿摇到窗外打雪仗的少年,此时与将来、现实与畅想水乳交融。“如果她和我们一样,希望她至少像我们一样快乐”
拍得太好了这部纪录片,有剧情片的故事性,又有直接电影的真实感,手持摄影,特写,由微小的日常,迎接新生命的年轻夫妻来体现美好的人文关怀,生命的厚重与温暖,片末几个特写镜头的切换,以及最后一个镜头从女人的脸摇到窗外游戏的孩童,让我们期待她的未来吧。配乐也很好,还有声画错位的运用(婴儿哭声,和夫妻照顾婴儿的日常画面,晒尿布等)。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学习哟~故事就在身边,以小可窥人类之共同命运。基耶斯洛夫斯基在33岁时拍的纪录片,拍出了这对年轻人动人、勇敢、纯粹、质朴的爱情,寻常却又直抵本质
一对未婚先孕的年少夫妻,喜忧参半的青春。比起老基其他纪录片中沉肃的命题与影调,显得极为轻盈,虽然体制还是会零星现身,但总体聚焦于青手的父母的无措与甜蜜。大量地使用长焦镜头和人物面部情绪的特写,手持跟拍的长镜头中关于孕育的意象陈列,以及特吕弗常用的,通过变焦与焦点切换来实现由远至近的重新构图。音画关系极有设计感:收音话筒怼进取景框内的同期声、无源和有源声音(婴儿哭声贯穿尾声,以有源和无源的方式交替出现,梦回《美国往事》的电话铃)、声画错位制造幽默、单簧管的配乐替代环境音,配合高明度画面非常明媚。剧情片元素引入和老基的形式感(被安排闯入盘问的假警察)模糊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最后,恋人在婴儿床前祈愿:“也许她比我们聪明,不会做像我们一样的傻事,不过如果做了,至少会像我们此刻这般快乐。”
“并非所有事情都能描述。这是纪录片的头号难题。仿佛它跌入了自我设定的陷阱。······如果我要拍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纪录片,如果有真人在卧室中做爱,我就不能进入那个房间。······我注意到,在摄制纪录片时,我越是想拉近与人的距离,自我封闭的对象就越多。······或许这就是我改拍虚构片的原因。”人对“真实”的把握,只是在表象的去表象化背后,设立一个虚假的、符号意义上的本质来把握,认为有一个“真理”支撑着表象。所以,虚假有时比真实更加“真实”。但这样的“真实”往往给人带来的并不是恳切、平实的现实,而是空洞、虚无的深渊。
简直是剧情片了,非常好奇一点,跟拍的话,非演员是如何做到这么自然的呢?隐藏摄像机吗?但是被记录者在知道有摄像机在拍摄时,如何做到真实呢?所以这其实还是部分可以看见的真实。当然,记录片也无法做到完全真实,摄像头的影像很真实,但没有主题没有选择视角,它又无法称之为有“思想”的记录。大导演拍了十几年记录片后厌倦了,他觉得记录片很难记录到真实的不愿意被看见的情感,而这些真实情感才是最能窥见其人性的,所以大导演选择了让演员去表演真实的人生去了。
剧情片风格的记录片,脸部大特写、手持镜头、日常对白,多次联想起早期的贝拉·塔尔,不止一次想起他的处女作《居巢》,风格神似。16mm胶片特有的怀旧和实验之感,更添70年代波兰青年的生活之魅力,忧愁焦虑、快乐幸福,都是平凡真实的人生,真想穿越到那个年代,做个工厂的无名工人,穿着牛仔衫抽着烟听着新浪潮音乐。相比后期较为精致的风格,早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聚焦波兰工人群体,影像有一种生动的粗粝感。纪录片居然这样拍,有才有想法,文青基耶,用的基本全是巴洛克的音乐做配乐,乱入柴可夫斯基。
没有任何“初恋”这个词本身的浪漫光晕,有的只是生活的艰辛、琐碎,无尽的刁难与不断的妥协。 温暖的是他们青春还在,感情尚好。那个不请自来讥嘲两个年轻人房子太小的警察,是基氏为了戏剧效果,在未告知小两口的情况下,特意找来的。真是蔫坏。也因为这种纪录拍法侵入了别人的私密生活,基氏产生了内疚情绪,后来他说:“我宁可去药店买些甘油,刺激演员流下假的泪水,也不愿拍到别人真实的哭泣画面,或是真实的做爱、死亡的画面。”于是《初恋》成为了一个基氏向剧情片的转折点。
情人节看一部爱情电影;这个片子讲爱情是真的纯粹,但是形式上非常的大胆;讲初恋的电影很多,但是初恋修成正果的好像不多,好像那样就不是初恋了,基氏在一个这么短的片长里居然能放进这么多内容,这个片子好像看到了《影迷》的影子,但是这部非常的轻松,基氏后来的片子都有点让人喘不过来气
基氏的早期影片,非常晃动的手持纪实感,于其个人而言也是“初恋”般的存在。生活的细节被无限的放大,真实是如此的具有分量,刷墙、产检、新生,17岁懵懂地面对生活,看似幸福实则失去了某种可能性,天真地对着刚出生的婴儿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每次看基氏都觉得齐泽克的评价太到位了“真实眼泪之可怖”。 ,这一定是拍摄时想不到的“神话”。
作为一个抗拒婚姻与生育的人,不评判早婚早育的人,每人都有选择某种生活的权利和自由,至少,她们真的相信对方可以能够负起责任。承受生育之苦,对一个未成年少女来说还是太残酷了点,可这却是一部温暖的纪录片。(警察居然是假扮的,导演太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