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崛起(1966)
La prise de pouvoir par Louis XIVUP:2024-11-12

路易十四的崛起简介
1661年,在法国执掌大权的马萨林主教生命垂危,年轻的路易十四决定亲自掌权,他依仗马萨林的得力助手科尔贝,排挤了利欲熏心、依仗太后势力的总监福凯,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了自己一人手中,并开始修建宏大的凡尔赛宫,为的是控制贵族,并营造欧洲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太阳王”形象。
罗伯托·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导演
Georges Spanelly Georges Spanelly演员
雅克·普雷布瓦 Jacques Préboist演员
Roger Guillo Roger Guillo演员
Pierre Frag Pierre Frag演员
Paula Dehelly Paula Dehelly演员
简评
;“太阳和死亡都是人们不敢正视的东西。”想起今天读到的苏珊·桑塔格这样写:“一个人无法坚定地看着死亡,就像无法直视太阳一样。”最后一幕独自吟诵的孤独让人联想到《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中衰败的静默与华丽的死亡;且开场马萨林主教卧病一段也很像。这部为法国电视台拍的“纪录片”,在选角、历史&日常细节和场景选择上力求还原真实,但几乎完全去戏剧化的陈述与生涩的表演较难适应。花絮中提到:1、罗西里尼后来对电视有很大热情,坚信电视这种媒介能普及教育、祛除蒙昧;2、仪式化的用餐场景是他儿子拍的,用了升降机,虽得到称赞,儿子却一直不敢告诉他;3、拍建造凡尔赛宫用了模型和镜子来制造“特效”。
罗西里尼后期也开始拍摄一系列古装剧,关于那些知名的历史人物的。影片虽然从过往古典绘画当中寻找视觉灵感,从而打造出绘图式的影像风格,庄严而唯美。但是叙事上则仍旧是新现实那种缓慢的、充满着对话的大量长镜头。与维斯康蒂相左的非奇观化的、弱戏剧的。虽然影片的确远离大众,且美学的确不服务于通俗观看,实在不利于电影的演进,但意义上又确实是古装电影的异色。550
6/10。在医生站在红衣主教床边做身体检查的五个镜头,医生反复闻了闻病人的汗液和尿盆后讨论给主教放血,接着装血的便盆送到,镜头聚焦到被抱起来放到椅子上的主教,镜头移向医生时主教在哭喊,医生又倒转回来安慰病人,这组如显微镜般瞄准人物身体感觉的变焦镜头,揭示了治疗和权力的虚伪,临终前主教拒绝马上会见君王,而是照镜子为自己褪色的脸涂抹脂粉,这个化妆的意象将掌权者描绘为一个即将谢幕的舞台明星,抓紧夺权的君王一样通过操纵表象掩盖政治顽疾,他象征性的祈祷、公开拒绝接受主教的遗产(私下接受遗产时要求保密其来源),不是出于对宗教的尊重,而是扮演着掌权所需的仪式,正如医生希望借无用的疗法创造奇迹,路易十四用建造凡尔赛宫的狂妄计划施展权力奇迹,数量庞大的工人在脚手架上工作,背面是绘画般的布景,折射出权力的视觉错觉。
罗西里尼系列历史剧中的第一部,为法国电视台所拍。影片用白描手法,将当时的习俗、环境和思想表达清楚,追求简洁,摒弃多余的戏剧设置,是很好的法国历史映像教材。最后路易十四念的警句良言:“富贵如浮云,此中无美德。伟绩天注定,维待强者图。荣辱人自知,德馨自垂范,何须求福禄。”
波澜不惊之下的汹涌澎湃,处理的方式很平和但是在走位调度,眼神游移,镜头推拉之间已经将这个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看之前以为很枯燥但是电影一开始略带暗调的色彩就很喜欢,路易十四穿着搞笑的华丽服装出场时甚至笑出声来。。。PS最后路易十四吃大餐的桥段是罗西里尼的儿子拍摄的
1661年,在法国执掌大权的马萨林主教生命垂危,年轻的路易十四决定亲自掌权,他依仗马萨林的得力助手科尔贝,排挤了利欲熏心、依仗太后势力的总监福凯,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了自己一人手中,并开始修建宏大的凡尔赛宫,为的是控制贵族,并营造欧洲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太阳王”形象。
四星半. 罗西里尼在晚期的历史片中做到了几近百分之百的严肃:他并不回避故事本身的戏剧性或是烘托气氛的音乐,但绝不让那些所谓"古典风格"或"贵族品味"博取不必要的注意力;于是本应满足观众猎奇心态的皇室生活侧写,竟神奇地产生一种僵硬无趣的观感(事实上,还有谁会比罗西里尼更懂得如何将易于哗众取宠的场景拍得"枯燥"呢――既然正是他曾致力于使平淡的日常"鲜活"起来?).诸人物与其说是彼此交谈,倒更像是向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讲话;男男女女都被当时当地精准限定而得到来自历史的虚假主体性,只有路易十四面对画外自顾自地读着提词板:那是他"内心的声音".
应该还取个副标题叫Made by France,配合彼得伯克相关著作食用更佳(而且伯克本人还参加过罗西里尼的电影研讨会?),借用伯克本人的观点:相较于史家数不胜数的关于路易十四本人的形象解构,罗西里尼做得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利用影像的优势。即视觉,来对路易十四的“权力戏剧”进行论述。这一论述是三维的、空间化的,也就注定了它具有更富感染力的迷狂本质,从而导致了形象塑造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