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的滋味(1961)
A Taste of HoneyUP:2024-11-17

评分:7.5
导演:托尼·理查德森
编剧:希拉·德莱尼 / 托尼·理查德森
主演:朵拉·布莱恩 / 罗伯特·斯蒂芬斯 / 丽塔·塔欣厄姆 / 穆雷·梅尔文 / 保罗·丹夸 / 迈克尔·比尔顿 / Eunice Black / David Boliver / Margo Cunningham / A. Goodman / John Harrison / Veronica Howard / Moira Kaye / 格雷厄姆·罗伯茨 / Valerie Scarden
类型:剧情
片长:100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甜言蜜语 / 一点爱意 / 蜜味
上映:1961-09
IMDb:tt0055506
蜜的滋味简介
乔,十七岁,和酗酒的母亲相依为命,却总得不到母亲的关爱;乔遇见了黑人水手吉姆,共度人生的第一次,然而吉姆跟母亲相继背弃了她。就在乔被迫自谋生路时,纤细的同志杰夫走进了她的世界,伸出温暖的友谊双手……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托尼·理查德森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丽塔·塔欣厄姆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男演员穆雷·梅尔文
获得奖项
- 第1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男演员 / 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1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Screenplay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Film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20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女新人
托尼·理查德森 Tony Richardson导演
朵拉·布莱恩 Dora Bryan演员
罗伯特·斯蒂芬斯 Robert Stephens演员
丽塔·塔欣厄姆 Rita Tushingham演员
穆雷·梅尔文 Murray Melvin演员
保罗·丹夸 Paul Danquah演员
简评
当新浪潮席卷英国时,工人阶级生活和两性关系成为了英国电影的主要论题。而曼彻斯特的海边上,一个女孩,一个社会弃儿,在性与种族的问题中纠结着,在儿歌里听到了一首哀曲,在初尝华蜜之后却陷入了社会泥沼,现实主义基准可见一斑。
很多在当年“尺度大”或颇具历史意义的形象,现在看来平平淡淡。于是确实像导演理查德森的舞台剧和纪录片背景,只看到大多数情况下角色在不同的场景里上场,轮番叙述着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室内戏很工整很古典甚至是舞台剧感的复刻,室外戏反而自由得恣意(特殊机位)。比起角色的破旧,手法倒显得随意了
,是谁决定了人生的走向,是父母还是自己。是因为家庭不幸才走入了毫无希望的生活还是因为年少无知让自己陷入泥潭。还来不及品尝青春的美丽就要承担起人生的悲苦。。。片尾小小的烟花,就像是心中依然无法熄灭的希望之光,只是这微弱的“火光”又怎么可能照亮漫长的人生路呢。。。
勉强及格。“一点爱,一点欲望,那就是你。”这也算厨房水槽电影吧,虽然浴室出镜的概率也不低。贫民区的游民母女,两代人早孕又破产的伴侣关系,最后一幕的童谣是同为底层互相折磨的诅咒(针对少女腹中有色婴儿的种族主义意味)。记录了60年代英国民众生活、娱乐之一隅,通篇有种轻浮散淡的诗意
1、这姑娘,又精灵又秀气,生气勃勃,英国人要是拍射雕,就找她演黄蓉准没错。2、这片里的是伦敦城吗?跟蜀地似的,雾蒙蒙的不见天日。想起《二马》里描述的那个伦敦。3、那年代同性恋在英国还违法吧?这男演员演这个角色需要一点勇气吧。4、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母女关系,俩性格一样一样的。糟糕的母亲,糟糕的女儿,像镜子。无怪女儿哭着说,我不要当妈,我不要当妈。
风格颇吸收了法意新电影的写实感,内外景拍摄摆脱大制片厂的模式,都选在了实地代入感很强的工业老区。对女性单亲家庭的困境刻画尤其是对生活与家庭的信心感的丧失,母女二人以不同方式挣扎的双双失败,很有前女权时代女性独立求生所面临的身心阻力的历史缩影感。穆雷·梅尔文这个很有生活质感的暖男形象出现后,影片一下子从一种灰暗烦躁的氛围中转向了一段难得欢快平静的生活时光,他会不会是影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题材里的家庭妇男形象呵?
健康活泼的女孩二遇了两个男生,前者让她怀了孕,后者是个同志,而她始终想要再傍个男人的妈妈象是个更大的麻烦。这老片揭示的问题很有现代感,未婚先孕,同志闺蜜,黑色胎儿,父母皆祸害。不管怎么说,有个Gay室友不要太贴心,也让结尾令人怅惘。
如果有文字不能代替的纯正电影,这便是了。带一点默片风格的61年作品,现实主义题材,简朴的超越现实的诗意。很多镜头都很带情感,非常美。女孩的眼睛很有表现力。她和她妈妈完全不一样,可她好像又重复了她妈妈的命运。最后一切回到起点,只是多了一个黑小孩。杰弗多好啊,带有母性的“男孩”,他是真正想照顾好她和未出生的小孩的,他走了,我哭了。这超出了情欲的友情,是电影里最美好的部分。
以女儿的视角,探讨了贫民阶层的单亲家庭、母女关系、非裔少数族裔、性少数、未婚先孕等社会议题,母女两代人人生观的转变,其中的男性角色是缺席或者软弱的,影片中大量城市实景拍摄展示了当下城市低下层的生活风貌,是一部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和女性意识觉醒的一部作品。
开始看BFI的Woodfall套装,其实就是英国新浪潮合集,Woodfall是旗手托尼理查德森和剧作家奥斯伯恩创办的公司,制作了很多新浪潮电影。其实这运动有很多名字,也可以叫水槽电影(Kitchen Sink)、自由电影运动或者是社会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和很多新浪潮差不多,也都是摆脱摄影棚,把摄影机背到大街上,更贴近战后人们的生活。当然内容上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主角大多是“愤怒的年轻人”。第一部我选了套装里唯一同时也被CC收录的《蜜的滋味》。它是第一部完全脱离摄影棚的英国电影,全部实地拍摄,风格更偏向于诗意现实主义,但是背景又明显地具有英国北部工业城市风格。俩位主角的表演都极具灵性,那种淡淡的悲伤实在是很打动人。
6/10。英国自由运动的无聊又一笔,通过青年亚文化寻找身份和媒介自觉的视角缺乏戏剧性的日常经验来反映种种社会问题,其淡化作者态度的类似纪录片手法必定导致影片意义>本身,如果没有在创作技巧或视觉语言上获得成就的话最终很容易被历史所淡忘,这就是为什么本片影响力远不及一年后的《长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