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禁(2021)

ДелоUP:2025-05-12

软禁

评分:7.1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编剧: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 Maria Ogneva
主演:梅拉布·尼尼泽 / 安娜·米哈尔科娃 / 罗扎·哈伊鲁林娜 / 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 / 亚历山大·帕里 / 亚历山德拉·伯蒂奇 / 阿纳斯塔西娅·梅利尼科娃 / Anastasia Talyzina / Yuriy Utkin / Aleksandr Bolshakov / Yuliya Markova / Alisa Reyfer / Yan Reshetnikov
类型:剧情
片长:106分钟地区:俄罗斯
语言:
影片别名:Delo / House Arrest
上映:2021-07-09(戛纳电影节)
IMDb:tt14323258

软禁简介

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简评

形式上对小阿列克谢来说这次算是有点“偷懒”了,但依然充满着战斗性和诗意,然当下是否还需要这样的电影,可能正在经历,从疫情到政治,当虚构的“真实”与“虚构”的真实无法分清,人们的观看与导演的创作,或许如同结束软禁的教授,捍卫与警醒后,归还的都永远是困惑和茫然。

影片对腐朽政治体制与沉默社会体系的讽刺,直言不讳。“骗”与“偷”后现代解读,被指控偷椅子的男人,一个“我不是潘金莲”现代故事别国演绎,“说真话需要付出沉重代价”,哪怕失去朋友和亲人,失去单位同侪与学生。但剧情真的一点儿也不新鲜了,并无太多新意,甚至显得有些古早,有《辩护人》在前,这类议题的全球阐述,个体与体系的抗争故事,都显得题材同质化过于严重。全片冗长的叙事节奏,来支撑如此简单的故事,实属浪费受众时间。面具,作为影片前半部分的重要意象元素,教授不愿意屈服现实,但依旧可以玩弄面具于鼓掌,他的洒脱与无所畏忌,充满戏剧性夸张成分。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首先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开始,终结于对于沉重的俄罗斯精神的质疑与诘问。在《软禁》中,摄影机是一个被囚禁在屋内以及周边的家宅幽灵。作为监狱的自家总是悬浮着,濒临灭亡之下,日常的悲剧与绝望被无限放大,并指向了某种无时间性——苏联时期,当代俄国以及疫情自我隔离三者之间的日常经验同态,彼此互渗,不可区分,唯一的共同在于共享着一个共同的空间,当字幕上写道“明天不会比今天更好。”实际上的翻译是“最好的日子永远不会存在。”也就是说,这一逼仄空间成为了俄罗斯国土的象征,是威权与恶霸轮番上场的舞台,共同猎捕着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但这些都并不可怕,对于《软禁》而言,作为绝望的在于威权如何以一种社群的方式进行威慑运作。

如果你喜欢杜蒙的《法兰西》,应该也会喜欢这部,它拍得更松弛。跟片名一样,故事基本上全程围绕着一所房子,镜头在房间里辗转挪移,也凸显了导演调度能力的强大。知识分子对抗市长,经历着妻离子散,母亲去世,肉体痛苦,精神折磨,最后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毫无意义,让你看到追求正义的意义和为之付出的代价。

真是佳作,知识分子的对抗腐败,尽失一切(自由、信任、信念、母亲、家庭、教职、健康、生命)而后迎来命运反转与意义的虚无。故事对苏联/俄罗斯文学传统有继承,考虑到是21年,分外难得。电影语言简单干脆,封闭空间大量近景+长镜头,少量外景全景环境+视点镜头。男主像低配版戈达尔,母亲和警察角色也印象深刻。导演居然是《电云之下》的导演,意料之外但细想又情理之中。

渐入佳境吧前面特烦这种老男人知识分子因为犟脾气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室内局促的调度也让人疲惫,但是看到后面这种苏联笑话般的荒诞就大过了对老男孩的厌烦,感觉这故事在美国就变成性书大亨打到最高法弘扬美利坚法治之光,在恶罗斯俨然就是荒唐戏,当然关于这些咱这就会坍缩成一句话we are much worse而痛苦地再多说不出一句。喜欢后面的虚无,赢得毫无尊严,还带着所有干实际活儿的女性(律师、医生、情妇老婆、女儿、中国女学生)一起虚无下去,虽然是老男知识分子的无法自处,但每个女人都还在做事,这就是微渺的希望(哦哦哦哦对,电影几次室内械斗都蒙上一层真假难辨感,保持这种多义性还是有趣的,again得忍忍先

可以比较全面地感受一下Z治迫害。因为质疑市长贪污,挪用,被软禁在家的教授,在他下次开庭前,要经历被雇佣的游行者在门外喊口号,要经历楼下邻居无中生有的对他不利的证据,要经历指派医生不但不给他治病还下药,要经历熟悉的管道工奉命切断他的供水,要经历杀手差点割喉。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他闭嘴——哪怕全市人都知道市长贪污,挪用。

,既有顽强抵抗的知识分子,又有喜欢强权的民众,二者同时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上演。一栋楼加周围小小的空地组成了软禁的封闭空间,日常的琐碎和个人心理状态紧密联系,一般人都妥协了,但总有人坚持到底。

三星半。大学教授大卫对当地市长贪污的指控,被市长移花接木到大卫身上,遭遇诬陷,拒不妥协的大卫开始软禁生活,影片镜头便对准大卫的这段经历。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用不动声色的视听语汇,纪录着诬陷对个人,及其身边所有人难以抚平的伤害。正义的代价太过惨痛,且真正的正义根本不知在何方。

有时会连续产生几个错觉,觉得自己无限接近正义,觉得别人多少会理解,进而认为事情会向好的一面发展。事实即便情况有所改观,那也未必是因为你的行为而推动的,充其量只能算在家自己跟自己较劲,毕竟整件事的最终解释权不属于当事人。

不自觉的会让人跟新冠疫情联系起来,导演把空间限制在房间里,摄影构图也大量运用门框,窗框等将人物拘束在其中,一波又一波的人来访,只有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才最自在。在强权压制下,伤害的不只有肉体,还有原本炽热的灵魂!

难得切近克制。几个女性角色都很好(但几乎每一位都是母亲)。有时男主似乎幻化为一块理念磁铁,吸引停驻却无法将人缚住。但他的病痛和被殴打的事实又提醒着,这只是一具脆弱而卑微的肉身。愈发难以忍受苏俄电影里“制造气氛”的弹唱和演奏。悲哭不必假借口琴。那个放弃论文打算回中国写书的女留学生会怎样?

获得奖项

  • 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获奖:首映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