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2012)

评分:8.3
导演:马库斯·伊姆霍夫
编剧:马库斯·伊姆霍夫 / Kerstin Hoppenhaus
主演:Fred Jaggi / Randolf Menzel / John Miller / Liane Singer / Heidrun Singer / Zhao Su Zhang / Fred Terry / Boris Baer / Joseph MacIlvaine / André Maritz / Layne Pauly / Robert Schneider / Eric Robinson / Elisabeth Schild / Tiffany Bate / 罗伯特·亨格-布勒 / 夏尔·贝尔林
类型:纪录片
片长:90分钟地区:瑞士 / 德国 / 奥地利
语言:德语 / 瑞士德语 /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没有蜜蜂的日子(港) / 蜜蜂工厂(台) / 比蜂蜜更多
上映:2012-11-08(德国)
IMDb:tt2263058
采得百花成蜜后简介
耀眼的自然风光,奥斯卡奖提名导演:马库斯 依穆胡夫足迹踏遍全球,途径加利福尼亚州,瑞士,中国和澳大利亚,探寻濒临灭绝的蜜蜂种族。这是一次比以往任何有关蜜蜂主题的电影都更雄心勃勃的电影。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绝种,人类也活不过四年。蜜蜂的末日,已近在咫尺,大陆正用人手传播花粉!纪录片名导蛰伏多年再出手,全因家族是养蜂人,爱蜂如命。严可夫走遍四大洲,揭开蜜蜂不住消失的真相。自由市场大量生产的制动一开,生产线最底层的蜜蜂最受压迫,恶菌、杂交、农药、抗生素、人为迁徙,在在都极致命。先进摄影技术令我们身处蜂巢,鑽进蜂群,更见证蜂后空中交配。犹如蜜蜂主观镜诉说的一部动听警世的《摩登时代》,去年最令人期待的纪录片。
瑞士电影导演Markus Imhoof的纪实影片《比蜂蜜更多》(More Than Honey)用大量的实际素材探讨了蜜蜂死亡的原因。《比蜂蜜更多》(More Than Honey)于2012年8月11日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影片之所以震撼,还因为它采用的原始素材有105小时之长! 此外,有些蜜蜂的镜头还是由迷你蜜蜂摄影器拍摄的
第63届德国电影奖最佳纪录片马库斯·伊姆霍夫 / 赫尔穆特·格拉塞尔 / Pierre-Alain Meier / Thomas Kufus 第63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剪辑(提名)Anne Fabini
获得奖项
- 第63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提名:最佳剪辑
相关影片推荐
马库斯·伊姆霍夫 Markus Imhoof导演
罗伯特·亨格-布勒 Robert Hunger-Bühler自己
夏尔·贝尔林 Charles Berling自己
马库斯·伊姆霍夫 Markus Imhoof编剧
赫尔穆特·格拉塞尔 Helmut Grasser制片人
Pierre-Alain Meier Pierre-Alain Meier制片人
简评
今年首部报名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瑞士电影,整体上还是一部严谨且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如果蜜蜂绝种,人类也活不过四年。这部纪录片跑遍了大半个地球就是为了寻找如今蜜蜂大量死亡的原因,揭开蜜蜂历史的面纱,一些蜜蜂的跟拍镜头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那个震撼的空中交配的镜头。★★★★
5/88·还是人与环境的相处之道,真的很无解啊。看到蜜蜂无缘由的死亡,老想起在读的《寂静的春天》里面讲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发展,就得破坏环境,要保护环境,就要牺牲经济,难。看到中国的人工授粉部分,真的笑死,太搞笑了(一群男男女女,爬在树上,拿根棉签 沾着花粉在那儿戳…还是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映前手风琴演奏一秒入戏我鱼的mv……拍摄技术真的好高级!!!
导演紧扣“MORE THAN HONEY”这一主题,通过详实的资料,多角度地向我们呈现了蜜蜂的世界。整个影片脉络清晰,叙事详略得当,跨越全球取材的努力,更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全景感十足的微观图画。不管是从生态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亦或是从生物学角度,这都是一部上乘之作。
当这些金色的小精灵出现在镜头前时,背景音乐的流动所传达着的是罕见的怜悯与崇敬,里面所掺杂的悲哀和神圣无以言表。导演用感激和敬畏的态度,诉说着这群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且养活了全人类的昆虫的故事,养蜂人将人蜂共存的历史娓娓道来,从灵魂的共处到利益的驱使,鲜血与背叛不仅仅只发生在同种族之间,人类在欺骗这一高招上获得了身为高级动物的快感。爱因斯坦说,如果蜜蜂灭亡,那么人类最多只能存活四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大部分需要通过蜜蜂传授花粉,而其中生物内部的一系列复杂作用带来的并非人工授粉所能达到的目标。对自然界动物的从恐惧到尊敬、好奇、残杀、驯养、奴役、灭绝这一过程,掀开人类历史的每一页都能轻易找到,对文明进程的追求究竟是背水一战的勇敢还是浑水摸鱼的傲慢,从来都不会是过时的话题。
人类只为两件事活着:贪婪和恐惧。没有蜜蜂,人类将失去1/3的食物。蜂王一天产2000只卵,蜜蜂触角和足部有6万个嗅觉接收器,着也是组织庞大的蜂群能够有效组织分工的原因。蜜蜂交流用摇摆舞,告诉同伴最近的采粉点和取食点。瑞士蜜蜂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在空中交配。蜜蜂的消亡并非因为杀虫剂、农药、螨虫、传染病、寄生虫,杀死它们的是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把蜜蜂驯化成温顺的动物。纪录片里中国农民都是人工授粉,不过我老家果园还是蜜蜂。爱因斯坦说:人类消失四年后蜜蜂才消亡,巴西那个杀人蜂挺恐怖的。最后那个养蜂人说:我精心照料的杀螨的蜜蜂都活得不好,反而放任不管的野生的活得很好。整体看下来是聚焦环保主题的纪录片,大银幕看有点密恐。【卢米埃影城·瑞士纪录电影展】
我们现在所拼命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在原地。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驯养蜜蜂,然后驯化后的蜜蜂由于人类的贪婪而死亡。为了生存进化后的蜜蜂越来越凶悍而不受人类驯化,而人类还在试图回到共处的时候。大自然的平衡一旦破坏就无法挽回了,这样看来人类是一直在走向灭亡的过程中啊。国内因为没有蜜蜂而人工授粉的过程真是太震撼了,蜜蜂没有了,就让人变成蜜蜂。每个蜜蜂像蜂巢中的细胞一样,从生到死,各司其职,蜂群的利益凌驾于每个蜜蜂之上。这部纪录片拍摄于12年,不知道过了接近快十年,蜜蜂这个种族还剩多少。
#2022瑞士纪录电影展#蜜蜂真是一种又可爱又吓人的生物啊,因寄生而死的样貌在大屏幕上出现,在配以惊悚的音乐,还有点恐怖片的感觉。提到中国时,感觉一贯运用了一种西方凝视视角下的滤镜色彩,或许不用还有点不自然吧。总之,此片仍旧是以小见大,通过蜜蜂这一小小的切口,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挑战与无能。
满眼皆是人类资本对生灵的奴役,即使是原生态养蜂的瑞士老农,依然会人为杀死不符合要求的蜂王,而工业化养蜂更是让蜜蜂成了金钱压榨机下的原料。不过昆虫依托种群数量的多样性带来的强大适应力也成了它们最后的希望。再说了,即使如爱因斯坦的悲观,也会输给中国人呵呵
第一次近距离了解蜜蜂的世界。几个亮点:,像是一架架金色小飞机;;、对蜜蜂的驯化、蜜蜂的人工培育和繁殖,总让我联想到人类自己;,如果世界上没有蜜蜂,是否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呢?当然人类一定会介入,毕竟人类已经介入很久很久很久了......
瑞士纪录电影周开幕式。期待看到蜜蜂神秘消失的答案,但是全片都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总归是和人类活动有关。看到美国养蜂那种工业化的资本运作,在对照山西的人力授粉,发现人类不就是那一撮一撮的蜂群吗?每日辛苦为了养活后代制造蜂蜜,不过也就是在为别人培养下一代工蜂。
蜜蜂们精密的社会结构以及令人意外的交流和交配方式都让我感到神奇,这部电影的画面也拍得特别好,很多微距镜头里蜜蜂身上的绒毛分毫毕现,也不知道是怎么跟拍到它们飞行的样子的,现在还怀疑是电脑做的。阿尔卑斯山的风光和大片大片的杏花林也很美,从视觉角度就是一种享受。但是有些严谨性还是存疑的,观影现场有(外国)植物园来的专家,他们也养蜜蜂,说中国部分地区采取人工授粉其实是为了提供基因多样性让果树产量更高,不是因为所谓蜜蜂死绝(我也不知道蜜蜂到底死没死绝)。然后大部分养蜂人还是爱护自己的蜜蜂的,不会像加州那个唯利是图的工业化养蜂人那么残忍。不过农药残留问题是真的,很多号称自己是有机的商家事实上也无法保证自己的产品有机,因为他们管不了蜜蜂去更远的喷了农药的花里采蜜。
美国工业化养蜂简直就跟蓄奴一样,分蜂收蜜所有操作斗野蛮粗糙,死了再从欧洲买,根本不管蜜蜂的种类,一锅端…太可怕了,简直就是看蜜蜂世界的蓄奴纪录片或者纳粹血腥工厂…我甚至都希望小蜜蜂们都和africanize bee一样凶狠独立另人类无可奈何,反正小蜜蜂只要传播花粉就可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