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士(2006)

UP:2025-01-11

剧照演员表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张博士

评分:8.1 导演:黄儒香 编剧:
主演:李维富
类型:纪录片
片长:83分钟地区:中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 俄语
影片别名:Dr. Zhang
上映:2006
IMDb:

张博士简介

剧情介绍:
  本片主人公“张博士”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他在1966年文革被迫退学后在重庆的工厂自学了17年,又在成都“四川大学外语系”旁听了17年,为的是实现他从小的理想“去俄罗斯当翻译”。这期间他靠在大学食堂打扫清洁艰难度日,住得是学校操场看台下放石灰的小屋。2002年,“四川省农业厅”开始在“四川大学外语系”选择一些学俄语的学生,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去俄罗斯做翻译。快50岁的“张博士”四处打听到消息后,开始与“四川省农业厅”联系,也想通过劳务输出去俄罗斯,并认为这是他人生唯一的出路。
  在农业厅的勉强同意下,被要求“张博士”先办理“劳务输出政治审查表”以证明身份。“张博士”开始不断往返重庆和成都终于完成了表。终于可以回到重庆开始申请护照,在等护照的过程中“张博士”去了河北的一家电视台录制节目,换取了500元的劳务费,交了护照的工本费。等“张博士”拿到护照高兴的回到成都,却遭到“四川省农业厅”责怪,认为“张博士”是因为去做节目而耽误了和学生一起走的机会。“张博士”找到了他的朋友去农业厅了解、说情,又来到一家俄罗斯风格的夜总会门外的列宁像前求拜,希望能得到帮助,最后也只得到了一个继续等待的结果……
  导演带着深度的同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非同寻常性格的人---一个具有真正人性的人。
  导演游刃有余的控制能力完全超越了她敏锐的判断以及惊人的导演视角。
  -----------意大利罗马Tek Festival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影展及获奖:
  2007年,意大利罗马Tek Festival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获最佳记录片奖。
  2007年,台湾第六届城市游牧影展
  2007年,围瑞士日内瓦黑色电影节
  2006年,中国宋庄美术馆,栗宪庭电影基金收藏
  2006年, 美国纽约的REEL CHINA DOCUMENTARY BIENNIAL 2006
  2006年, 第三届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展

简评

张博士后续:.com/p/29198575。热门里说四次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张博士的业务能力还可以,第一次是遇到了黑心老板,四次他的翻译工作都能完成,第二次去还收获了短暂的爱情。准备第五次去时自称被四川省农业厅以缺乏社交能力为由拒绝。现在在重庆,妹妹给他买了房子,被便秘所困扰,预期活到120岁。到老都是理想主义者!

<没有星星的夜里,孤自一人唱着独角戏,闻歌失学受害者的苦苦执着追寻,成功或者失败,这就是他的一生,说明的是什么。学俄语是他的情怀,当翻译是他的梦想。2020年6月,古稀之年的王忠厚还在被媒体百姓所关注和采访,他说了:“我这几十年没有白过。”

毫无疑问,张博士是这个时代的异类,他诠释了“多余人”的称谓。本片尾声镜头一再给到他的住所旁被人抠剩下的“一个代表”,不知有何隐喻。他先是在川大旁听外语系的俄语课,后来又为了出国跑到重庆去办身份证明,不过从他的口音似乎听不出他是哪里人,仿佛和周围人的满口四川话也有些格格不入。纪录片导演跟拍这样一位经历传奇的小人物确是有心。不过他的整个人生仍然是悲剧性的,他虽然一辈子都保留着来源很可能并不出自本心的某种信念,却始终没有搞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临行前,友人送来衣帽,说“你拿去俄罗斯穿”。BGM《独角戏》+敬礼定格。看哭。|张博士催促办事处工作人员盖章时说“争取成全,少一个人吃社保多好的”|张博士拿着出国申请表问:“工作单位就填街道办事处,什么勤杂工或清洁工看行不行?”工作人员笑笑,“清洁工当翻译啊,好像不太好吧”|“生存是为理想而奋斗,不能是理想为生存而奋斗。”|张博士开玩笑说自己状态是青年人,真有病就是…和想出国想得死的病。这时办公室里有人在笑,有人不关心,有人从他身后看了看他然后面无表情离开。|高尔基说过母鸡的翅膀教育不出雄鹰。我要自我教育。|理发店人员像看小丑或小孩一样笑着当着张博士面说:“都是人家照顾才穿这个样子(穿得比以前好)…”然后张博士眼睑低垂沉默着。不过感觉她可能没有恶意,可能只是觉得新鲜和性格不敏感。

就像我在朋友圈说的,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积重难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太祖虽然是暴君,但到底做了君,说的话就算是屁话也是金科玉律,而这些对于个人的指导竟至于像宗教一样了,可悲可叹。但是张博士的一生终究是有追求有理想的,并且实现了,虽然结果没有那么好,但也是一种人生。

在宏大的以国家为角色的历史进程中,被抛弃的个人是何其悲惨。不要试图理解张博士这个痴儿,哪怕他是个疯子。他的固执坚持在很多人看来只是痴人说梦,因为他没有成功。如果他成功了,大概又是另一个故事,他值得被尊敬。如果是我,大概早早自戕了吧

出国前和川大的学生聊天,张博士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自己的前半生被政治路线和家庭所害,畅想要从头越,自己教育自己。可墙上写的“一个代表”让我们没有幻想,最后的那首独角戏真是精髓。客观的说,张博士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自己没有任何伤害,只可惜,一个为了生存而消灭自己的社会中不允许有其他的人生目标。看罢只能抚膺长叹,人间亦有痴于我,伤心岂止张博士。

践行“自我造化”,不顾一切地找寻“彼岸”,被纹阁拖累却始终将领袖视为神一样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有个性、近乎偏执神经质的人。他身上的戏剧性太足了,以至于本人的光环盖过了纪录片本身,片子全程都被“张博士”牵着鼻子走,片尾从住处到小卖部来回反复奔走就是最好的证明。跟拍时间不够,缺少先前经历更深的挖掘,也缺少后期的跟踪。对层层机关繁复的审批流程倒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拍洗澡有点奇怪...片尾的配乐很刻意)

执念成为生活的信条抑或自我催眠,即便向往的原教旨红色早已褪色、被新红色覆盖,没有人能叫醒他,也没有人有资格叫醒他。当一条执念的路成为生活的全部,不作评价,作为一道风景存在在此就已足够。当张博士踏上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绿皮列车时候,悬置的心放了下来,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虽早已不敢苟同,但却为之动容。/片子后续:张博士四次往返俄罗斯,收获了一份未成形的忘年恋,七十多岁高龄依然孑然一身。

张博士没有被洗脑,也不是什么信徒。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性格复杂的人,不应该把他的行为过度政治化。因为文革的戕害失学,所谓的毛|列是他所认为的去往俄罗斯可以对外界宣称的合理理由,根本原因却是从小学时就树立的理想。语录、毛|列是他曾经保护自己的方式,现在仍旧在用,落后于时代,抢先于地域。

一贫如洗,双鬓斑白,三餐不继,四体不勤,但是总有一个“白日梦”在支撑,在西伯利亚白色的荒原上。可是你不知,当年的老大哥已经支离破碎,你所在的土地才是那种谎言的衣钵。一路走好。 @2016-03-20 20:34:29

张博士身上含混着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许多代表性因素:坚定,刻苦,苦行僧式的生活,以及对梦想无条件,无理由的信任。张博士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符号,他想借着这个符号去与一个更大的,更不可知的符号前进。这反而是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纪录片。最后那个骑着小车子转来转去的孩子,实在是个漂亮的隐喻。

  • 黄儒香 Ruxiang Huang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