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孩子(1982)

L'enfant secretUP:2024-06-15

秘密的孩子

评分:7.5 导演:菲利普·加瑞尔 编剧:菲利普·加瑞尔
主演: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 亨利·德莫布朗 / 春·林登迈尔 / 塞茜尔·勒巴伊 / 埃莉·梅黛洛斯 / 菲利普·加瑞尔 / 贝努阿·费雷
类型:剧情
片长:92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The Secret Son
上映:1982-12-02(法国)
IMDb:tt0085489

秘密的孩子简介

让(Henri de Maublanc 饰)是一名小有成就的电影制片人,一次偶然之中,他邂逅了名为艾丽(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Anne Wiazemsky 饰)的女演员。艾丽的性感和风情很快就吸引了风流倜傥的让,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露水情缘。之后,让和艾丽正式走到了一起。
  艾丽告诉让,自己有一个名叫斯万(Christian Aaron Boulogne 饰)儿子,让接纳了斯万的存在,三人试图去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切都看似十分的美好,可让的内心里却总有一种不安挥之不去。艾丽的剧团要进行世界巡演,因此艾丽和让不得不开始分居的生活,正是这种日子令让的精神开始濒临崩溃的边缘。

简评

二刷修复版,完美,每一段音乐,每一段沉默都在讲述,电影是不断异化沉浸的变奏曲,由这些音乐,首先讲述一种抽象的情感,随后才渐渐引入语言,而最终,我们仍旧需要音乐的回归。这才理解了加瑞尔两年前在NYFF映前说的,电影是献给维亚泽姆斯基,而这些音乐独属于她在电影中的存在,而最终的沈默是最后一次变奏,通向未知。

仅仅靠影像色调层面的黑白糅合还是不够的,人物间的“纠缠性”似乎被逐渐抹去,画面不时涌出的非视觉性的光亮与错落在空间里的声音都是形成一种相互排斥的状态。与感知沉浸不同的是情绪始终处在与情境阻隔的对立面,人物所属的“体态”所交融于时间里的情感记忆在音乐的变奏里逐渐变得过载,我们只能从这种抽离出一切的静默段落里汲取着“晦涩”的忧伤,无法介于语言的生动性从而表达出纯粹的「情」...

【草莓主竞赛】加瑞尔黑白摄影对人物的理解总是这么对位,而他早期电影里人的激情与心境都是向内自行消化的,它们被展现得如此冷静,总是看似疏离实则亲密,人物在固定镜头和音乐的抚慰下释放出最细微的状态以待观者耐心注视,人与物、人与人的形态相交形成的构图也是增强情绪的推力,似乎法国人的情感永远都沉浸在此时此刻的情绪之中,无暇也不愿顾及下一刻。【】

像是看了个超长的MV,如泣如诉,深情缱绻,分分合合,无尽的悲伤,轻快曼妙的钢琴就像缓释胶囊一样安抚着恋爱中的男女,还有仿默片时代的影像片段加深了这种惆怅。加瑞尔一直坚持着post-new-wave时期的法国电影风格,到现在也是如此,这挺难得。

:30pm/新天地:进展实在太缓慢了以致于几乎要睡着,钢琴非常美,同样是镜头的静止性让人沉思故事的大概;片尾点题,回归于对一位未婚先孕年轻女性的道德压迫,在情人与孩子之间选择不能,以迷幻剂来逃离——然探讨不够,只浅析于情人层面。

与勒鲁什相较,,只能拾起些或走或停或坐或卧的碎片,与观众一同静听画外的音乐."孩子"总是借口,重点在无以言传的"秘密",加瑞尔不过勾画出极简单的真相:两人相恋日久,也许某一刹那竟会惊觉ta终究是不可被融合的另一个主体,"你"与"我"之间乃是永恒的谜;这在亲密关系中潜伏而苏醒的陌异感揭开了毁灭的一角――绝对无法化约的他性面前果真会存在爱情的可能吗?我们没来由地疑虑不安,就紧紧捏着对方的手,说"不要离开".

6/10。手法过于倾向实验电影:大段的沉默影像,没有含义的动作,故事如梦和记忆一般没有因果逻辑,女人赤裸在床上凝视着依窗而坐的男人,接着切换成女人的侧脸,随之闪回到二人在茂密的树叶后相遇,只能模糊地从树叶缝隙间看出男人的背和女人的眼,当中景摇回相同的场景,他们在亲吻,切为中景时二人牵着手走出树后。其它表现回忆的场景更有观看难度,在女人带着儿子渐渐远去的告别戏,又加速播放了一遍她们走路的画面,而儿子斯万出现在男人的记忆里,总是以跳帧的影像呈现万斯被定格的脸,随着画面的闪烁,斯万也在眨眼睛,产生了类似动图的效果,结尾段落是男人为安慰回到身边的女人而抚摸她的头发,镜头隔着咖啡馆窗玻璃拍摄,将女人的面孔和窗外街道的图景并置,创造了一些几何图案,这种以非理性影像改造现实的方式,可追溯到法国早期先锋派电影。

第一次看加瑞尔的作品,多少接受了这种设定。我猜想他可能想捕捉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不管是角色的还是电影本身的。不论男主还是女主,都活在一种不安/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这个局促不安的情绪一方面来自电影的感情主线,另一方面来自从男子口中叙述的“堕落的社会”。长镜头所透露出来生涩的尴尬感和情绪纠织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很强烈的作者风格。拍“拍电影”这部分很实验,更接近新浪潮一众干的事儿。

重温:漫长岁月后重温,如同带着酒意和伤感,在昏暗街灯下回忆青春时的爱情。叙事中强烈的断裂感,如同脑海中被撕成碎片的过往,每一次凝眸都蕴藏着复杂的情感,爱情中周而复始的相遇、热恋、背叛、分开循环上演,痴男怨女爱情中最美好最腐烂的,原来都离不开“犯贱”这两个字。加瑞尔的诗意,让人快乐又伤感。

。①男导演与女演员之间充满矛盾与撕扯的爱情故事。②充满疏离感与混乱感(正如角色们破败&不稳定的精神状态)的诗意氛围的营造:画面有时常规有时无声有时只有配乐(配乐有时近乎覆盖了人声);大量长镜头+慢节奏叙事;(诗意/)美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一些段落运用快速剪辑/快闪(应和角色不稳定的精神状态)。③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故事讲的很(也或者只是较?)不清楚(虽然这也增强了疏离感与诗意感),扣1分;(?)似乎影像表达较冗余。

我真的很难解释为什么喜欢加瑞尔。这部中的故事是零散琐碎的,更像是在展现人物状态的时刻和片段,而且是极为私密的。镜头移动非常缓慢,很多固定拍摄,在单个画面镜头中人物的情感可以缓慢而持续的流动。the contemplation of floating emotion大概就是我观影时候的一种状态吧。加瑞尔其实一点都不像戈达尔,在我看来更贴近伯格曼。

电影节鏖战进入第八天的我面对如此“特别”不少人退场的片居然奇迹般没有睡着,宁静缄默文雅充满情绪色彩的电影,气质平和有缓和心境的作用,别的导演常用空镜头转场和为情绪留有余地,本片却是借助钢琴与提琴的合奏实现的,一如男女间的耳鬓厮磨爱恨痴缠,忧伤抒情,很有味道 @2018上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