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的生活(2014)

Listen Up PhilipUP:2025-01-08

菲利普的生活

评分:6.8 导演:亚历克斯·罗斯·派瑞 编剧:亚历克斯·罗斯·派瑞
主演:詹森·舒瓦兹曼 / 伊丽莎白·莫斯 / 克里斯滕·里特 / 约瑟芬·德·拉·波美 / 乔纳森·普雷斯 / 杰丝·威克斯勒 / 德丽·海明威 / 基思·普尔森 / 凯特·林恩·希尔 / 尤瑟夫·布罗斯 / Maïté Alina / 丹尼尔·伦敦 / Samantha Jacober / 李·维尔科夫 / 乔安妮·塔克 / 史蒂文·博耶 / 泰迪·伯格曼 / 巴布斯·奥卢桑莫昆 / 亚历桑德拉·尼尔 / 弗兰西丝·本哈默 / 达马里斯·刘易斯 / Carme Boixadera / 杨罗布 / 克里斯蒂娜·张 / 索菲娅·阿琦洛娃 / 布兰迪·布雷 / Floanne Ankah / 埃里克·博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08分钟地区:美国 / 希腊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听着,菲利普
上映:2014-01-20(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3093546

菲利普的生活简介

菲利普(詹森·舒瓦兹曼饰演)是纽约文学界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他的处女作《加入街头游行》相当精彩,第二部作品也马上就要出品。然而周遭的一切,他的摄影师女朋友阿什莉(伊丽莎白·莫斯饰演)、妹妹以及偶像前辈似乎都在与他作对,这让原本就以自我为中心的菲利普陷入了更加暴躁与愤怒的麻烦状态里...

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亚历克斯·罗斯·派瑞 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亚历克斯·罗斯·派瑞

简评

有点自恋,有点无病呻吟,毕竟他遇到的“难关”根本就毫无难度啊;旁白真的太多太多了,角色话痨可以忍甚至出彩的也比比皆是,可旁白这么话痨就真的大煞风景了;-“个么到底有author groupie伐啦?”-“有是有,但不多”;“‘Mon oncle’,like the film”

罗斯·派瑞热爱他的角色,即便他们个个都是混球,于是长时间将摄影机对准这些面孔,不同于卡萨维茨的爆裂,本片中的愤怒和抑郁则对视于柔软的摄影质感,同样富有激情,精致的旁白和舒瓦兹曼有才但丧气的面孔令人想及后者与韦斯安德森的精彩合作。

很悲伤的是在阳关灿烂的午后我一个人捧着吃撑了的肚子盖着被子举着发烫的手机看电影,并且在中途暂停了三次去刷微博。但更悲伤的是我想用一系列诸如god damn bloody fucking的词汇去描述我的悲哀。我要哭了,我这么活着。

还是要比今天的《纪念品》之流高阶一些,惺惺作态的文艺病被提振为一种精神洁癖式的自我依存焦虑,尽管它依然是个无聊的片子,但伊丽莎白·莫斯的存在点亮了整部电影。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具体的、真诚地周旋在情感关系中的女性形象,她总是口是心非地消化对方身上尖锐的刺,把悲伤和损耗都留给自己,直到最终可以竖起自我防御的铠甲、坚如磐石,而她仍然比他所知道的要更加爱他、但已与人无尤。

9。角色塑造顶尖,尤其是莫斯饰演的女朋友阿什莉的大段视角出现后的部分,幽默、尖刻、残酷并隐藏着更深的思考,如撕开男性学术界的某种惺惺作态,但影片中的真实可触远不仅限于此。显然电影大部分篇幅是跟随文学创作本身的,台词在思考和交锋中跳跃,人物的生活与创作是反复交缠的关系。胶片质感是温和的,而紧跟人物的剪辑、景别是极为情绪化的,当然跟一些导演如卡萨维蒂有着明显的联系,同时也非常有个人特色。

天呐这是什么神仙编剧,完全是文学态的叙事和人物构建,每一句台词都如此直白而艰深,像是将一辈子刻薄的穿透力借此都使了出来可又随时保持着洞若观火的处世智慧,从未见过一(两)个人物能保持高度敏感的自觉以避免自己陷入任何可预见或我不可预见的庸俗与平庸,因此造成的“众叛亲离”局面反生成其自身果敢和孤绝的卓越,清醒自醒意识的觉醒即是远离人群拥抱孤独的宿命,这是每个拥有“伟大”人格的创作者必然承受的生活诅咒——逐渐成为自己生活的观察者。

200925 【B】仿佛看到了自己私下里极端情绪化的狰狞的一面,算得上是半部丧片了。通篇摇晃的逼近于人物面容的镜头,动态反射的瞬间透射压抑状态之下充斥着剧烈突发感产生的可能,预示某种灾难式的/复杂错位的对于常态/当下情感的爆破,而其情绪的运转和意识的跳跃之不稳定性在其情感结构之中加以内在的逻辑,最终将能量定型于轻盈与炸裂之间。以此解构一位以自我意志为戒律的观察者,亦即存在于真实与隐含/日常生活与创作状态之间的作家,而不稳定的爆破预警便来自于自我规范在外在事件影响下的冲击,亦等同于生活想象之中的规律性的失效,唯我主义的自大傲慢警惕则意味着在自我叙事的套用下对于自身的抽离以及戒律的规制,欲图重新回归至内向的审视与对于原发情感的超越。成为潜在的窥淫者。

蛮小资,属于一个人的独立小片。自大狂妄小说家,自我毁灭式的摧毁一切关系和疏远人际关系的“高冷”行为,用这个城市和“个人孤岛”来讲诉者菲利普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后半年的生活。多面部特写,少环境影响。年轻的Philip和老年Philip-Ike,解析着这类作家的孤僻和不妥协。天才而惹人厌。

这怎么看都不是一部喜剧。去剖析一个特立独行且孤僻冷漠的才子,讲述他通过毁掉社交关系不断进行自我毁灭的过程,是痛苦的,而观者也可以通过他的眼去回望自己的生活。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是被我们一点一点毁掉的,不要去责备那最后一根稻草了。

尖刻而诚实地讽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情感交流障碍和因此而走向恶性循环的自我隔离。大多数人或许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心知肚明,但又无法仅靠反其道而行之来避免的可憎一面。角色的作家身份并未得到充分开发,不过可以算是旁白为故事增色的一个罕见例子。

“当阿什莉向菲利普解释为何她再也不想见到他时,菲利普想出一句名言,他觉得可以作为他下一部小说的开头。”几乎愈发强烈的嘲讽腔调使得电影本身并不像男主角一样令人生厌,没有一种傲气可以独立且凌驾于生活本身,在真正的生活中孤独也绝非浪漫。

获得奖项

  • 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特别奖
    提名:Golden Leopard / 金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