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1986)
Rosa LuxemburgUP:2024-10-04

评分:7.8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编剧: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主演:芭芭拉·苏科瓦
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120分钟地区:捷克斯洛伐克 / 西德
语言:德语 / 波兰语
影片别名:罗莎.卢森堡
上映:1986-04-10
IMDb:tt0091869
罗莎·卢森堡简介
剧情梗概:根据上世纪初一位激进犹太政治领袖的书信和演说改编,讲述了罗莎·卢森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风风雨雨,直至1919年遭到暗杀。“红色罗莎”个性非常张扬,九次被监禁,但斗志永不消沉(直到一战后)。
第3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第3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巴巴拉·苏科瓦
获得奖项
- 第3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6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男配角 - 第3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Margarethe von Trotta导演
芭芭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演员
Raoul Schránil Raoul Schránil演员
Otto Sevcík Otto Sevcík演员
米拉·米斯利科娃 Míla Myslíková演员
Regina Lemnitz Regina Lemnitz演员
简评
男性政治革命场下的女性,影片侧重于性别叙事:营造女性的性别同盟——多为女性友人的理解与支持,个体罗曼史——纠结于革命理想下的女性个体幸福。并且,监狱里的画外独白呈现的是一位遭遇理想创伤个体,在这一层面上超越了以往左翼英雄的塑造:她在现实尝到的撕扯苦痛与勇猛的革命理想之间斡旋。
我理解它这个流水账拍法,传主本人的思想比什么人造戏剧性都震荡,引用大段演讲、书信而抽掉情绪心理的影像表现,保证高效讲述。但视听上完全是偷懒,竟留下如此多只图快捷的抒情段落和充数镜头,至少不该加这些配乐……罗莎当年面临的困境放今天看迫在眉睫,改革和改良、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现在何尝不是一触即发的状态?影片有几分自己的意思是,罗莎在政治运动上获得从男女关系里解放的力量。干脆的结局很好,全片就输在不够干脆,应该做到粗糙紧密,把那些僵硬的象征都扔掉。巴巴拉面孔阴鸷,独特。
预期是一个值得纪念、哀叹的历史故事,结果被其中的那种当下的、直接的意义震撼到了。尽管拍摄电影的年代也已经远去了,但是当中关于民族主义的部分让我感到就像是对着现在说的。全世界的无产者,彼此之间互相仇恨吧。在这种时候,我们又能怎么办呢?电影中也提供了一点点某种可以称为希望的东西,种花,彼此拥抱,读托尔斯泰。
波兰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梦想着德国威廉主义时代的革命。尽管卢森堡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在德国和波兰多次被囚禁,但她与爱人和同志们疏远,直到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因她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巴达起义中的领导地位而被弗赖科普暗杀。中间穿插一段罗曼司:罗莎卢森堡抛弃出轨的丈夫,跟一个崇拜者发生情愫。由巴巴拉·苏科娃(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罗拉》(Lola, 1981)中的明星)出色而冷静地表演,是对极其复杂的性格的一流介绍。它必然被简化了,同时也代表了卢森堡传记中至今最被接受的那些方面。
刚看完导师的传记片,立即想起本片。卢森堡就较适合流水账式传记,因为她的历史重要性就是政治实践(她作为SPD/斯巴达克团领袖>作为《资本积累论》作者)。所以她的思想、性情、政治实践就很好地展现在几次演说中(如曼海姆党代会与倍倍尔的“互动”);Barbara Sukowa更是演出了女中豪杰的气概
专门在卢森堡诞辰150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来看,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流水账一般回顾罗莎卢森堡成熟时期的半生,对罗莎的情感生活大书笔墨,相比之下政治的片段则显得有些局促,时间线不清晰,也略过了很多重要事件(比如完全没提到列宁,也许是出于冷战形势的无奈),没有多少铺垫,让人有一种性别叙事喧宾夺主的感觉。但同时这也使得罗莎本人的形象极其丰满,不管是演讲时的澎湃激昂、恋爱时的热情冲动还是对生活的丰富感悟(与传统的职业革命家形象大有不同),都在女主角出色的表演下鲜活生动(女主在20年后又与导演合作汉娜阿伦特)。结尾干净利落,甚至有些冷酷,只有悲凉的兰德威尔河水缓缓流淌,诉说历史的哀伤。让我们在这个日渐紧张的时代再次回味一下她的绝笔吧——我来过,我又来到,我又将重临……
为什么红色革命者的传记片总是很容易变成流水账+口遁,例如本片,并配上高密度的文学性台词。但是更着重描写了罗莎作为女性的一面,即使是当下看来有刻板印象嫌疑的过于经典的旧时代“女性气质”,这可能会让现在更进一步的女权主义者不满意,但历史上的罗莎确实是有“小女生”的一面。她选择革命事业本身就是一种女权主义的宣告,亦是阶级斗争这一普遍性在具体之处的体现。作为革命者的政治活动与作为“传统女性”(同时代的柯伦泰比她前卫更多)的个人生活,二者的矛盾和并存是一种有意思的视角。
几条私人感受:(1)以卢森堡的狱中回忆串联过往生活片段,这种手法用来表现卢森堡逐步陷于众叛亲离之境的过程是合适的,但只要注意力稍微分散,乱时序的蒙太奇便显得不知所云,因而沉闷(2)苏科瓦的表演神经质的成分多了些(3)1914年的反战演讲是最引起崇高感的片段,尤其是“最古老的宗教创始人和人类最伟大的先哲的理想”一句(4)片中两次出现片中人物演奏音乐,第一次是接近片头处的新年舞会上乐队演奏舞蹈配乐,第二次是李卜克内西在最后的藏身之处弹起月光奏鸣曲;前者愉悦,后者沉郁,早前舞会上的罗莎容光焕发,最后独坐灯下的罗莎形容枯槁,两者的对比令人心痛。相比于监禁,为信念而终至众叛亲离才更显出殉道者的形象。在这一点上,特罗塔做得很好。
或者这就是不适合拍电影的“故事”——要看电影究竟如何定义。她所有的情感流露我都被吸引,唯独政治激情无法进入:尽管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观点很吸引我。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我们不要靠单人的热来融化世界。另,和妇女参政论者比起来,因为远方显得遥不可及而失去了关注的必要。
罗莎·卢森堡,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毕生致力于推进德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是一位超脱时代枷锁的女性先锋,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熠熠生辉的智慧。影片里,她坚韧勇敢,热情明媚,演讲台上神采飞扬,顿挫激昂,振奋人心。列宁也曾赞誉她为“革命之鹰”。除开政治作为,她钟情自然,热爱生活,未曾因辗转流离于监狱而屈服,而永富活力,终生忠诚于信仰,直至被杀害。作为红色导师,她的思想不能被忽视,作为女性先驱,她的事迹更不应该被遗忘。
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罗莎谴责“为了工作可以放弃任何一个女性。”的男性。当男革命者问罗莎的时候:“你是想要革命还是想要孩子?”罗莎说:“我都要!”(对于女性来讲革命与生活/爱情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问题,但是对于男性似乎只有一个选择)。与激进派不同,罗莎非常清楚所有的社会变革必须经历阵痛的过程,她自己已经做好为此牺牲的准备,但更重要的是革命应该有爱和耐心,她所做的准备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社会制度,由于一战爆发,她认为德国现阶段应该尽力避免流血暴力、大规模战争和工人阶级无辜死亡,故而罗莎是一个指向未来的革命理想主义者。
西德拍摄的伟大革命者红色罗莎•卢森堡,德国共产党的共同创始人。她1919年死于暴徒之手,这些人后来成了纳粹冲锋队核心。她坚持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能坠入民族主义的黑洞,为了封建和资本互相厮杀。女主角苏科瓦获得了当年的戛纳影后,近年又跟导演合作,出演另一位德国伟大的女哲学家—汉娜•海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