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968)

High SchoolUP:2025-05-13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高中

评分:8.2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75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68-05
IMDb:tt0064429

高中简介

怀斯曼第二部纪录片《高中》(1968)记录了费城东北高中的师生互动,通过将家长座谈、性教育演讲、课堂讨论和教务惩戒等独立场景反映现代教育机构的权力运作模式。以直接电影手法、尤其是大量的局部特写作为社会学检验方式,貌似无序的剪辑实则通过独立场景的并置达到叙事的递进,从而不断深入教育权力手段的弊端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影响。(小易甫字幕组)

简评

为什么是(大)特写?不寻常的视角:一张脸,甚至一个器官——“错误”的构图和景别,崭新的凝视重塑现实。围绕明显的外观,我们继续提问:为什么不需要空间?为什么叙事不重要?为什么不需要传统意义的人物?场景衔接的逻辑和力量是什么?方法论方面,如何进入“异域”并成为“墙上的苍蝇”,去显露自己全部的好奇但无窥私的耻感?满是疑惑,有的答案在影像内部,有的则不,而这些疑惑触发的思考带来进步的可能。与周浩《高三》相比:不接近,不跟随,不挖掘。投入的是理念,而非情感。开头依然呈现出一种双重的暴力性(摄影机/被摄对象),但最后在影像的流动中又消弭于无形。怀斯曼要探寻和建构的是什么?我们看到了教育体制的问题,但这个主题无疑是混沌的。不是强硬地抨击,而是怪异地观察——那时那地那些人的生活。有启发吗?这完全取决于你。

显见的个人癖好凌驾画面。癖好有其意识形态依归,那历时性带来的冒犯意味就很在场了。关于被“纪实”的“真实”,其实变形较大(较之所声称的理念真实性):人均雄辩家,霍桑效应叠满。推断/体会其社会心理动因可以这样出发:在明确摄影机的公开旁审下仍可以表演出来的“得体举动”,如此或有古怪的默认规范为何会/如何被容许?

怀斯曼纯粹的直接电影,没有旁白没有访谈,没有创作者的介入没有摄影机的在场,有的只是高中日常生活切片的“马赛克”式整合。影片几乎是整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浮世绘式的缩影,民权运动、女性权利、黑人权利、性解放运动、登月、越战,所有这一切都在高中教育体系这一微观政治环境下有着直接而具体的呈现。变焦镜头推到身体局部特写的镜头语言太直白而犀利,对官僚机构、权力体系、意识形态机器的讽刺溢于言表。反应的很多现象在今天中国大陆的很多高中仍旧存在,区别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便存在于美国高中的性教育课程以及关于女性权利的讨论与意识在今天的中国高中教育中仍旧缺席。

对比中文和英文的影评可以看到一个有点有趣的现象。。我们看到这些规训这些被迫服从这些灌输这些爱国主义教育觉得对比我们十几年来经历的那些几乎可以说不算事。。甚至还羡慕他们起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哪怕旨在搞太空竞赛宣传。怀斯曼这个片子在美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感谢他替他们出头,而被拍摄的高中则是气急败坏到处宣称这是怀斯曼带有预设立场做的处心积虑地诽谤?。。可试问我们谁的高中老师可以对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想考化妆学院”并且“不觉得不上大学有什么遗憾因为是我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决定表示“遗憾但尊重”的?,imbd上的评论都在批评高中里的性教育“灌输给孩子们什么婚前越滥交婚姻越不稳定的谎言,灌输给女生们避孕药不应该是约会前赶紧吃而应该用来调整经期的陈腔滥调”,那我们可是连这种陈腔滥调都没听过自学成才的一代?

我的高中课堂从未提及过萨特,也从未有过师生间有实质意义的平等对话,自不必说这样的性教育。这片中的学校,在导演看来,是牢笼,是权力关系的隐喻,有着种种难以忍受的弊端。但处在遥远东方的我,如果能选择,如果能回到过去,是多么想让十六岁的自己进入这牢笼,度过一段这样的高中岁月啊。

『 真的是苍蝇视角,甚至都没人看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剪掉了)可以对比周浩的高三,即使这样都带有批判视角,而1968年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快60年了美国的教育模式仿佛都没有变过(羡慕对私人影像资料的保存)』

60年代美国纪录片。直接电影。弗雷德里克 怀斯曼。关注的焦点为社会机构的世俗事务。通常不涉及个人面临的危机,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利用一个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日常生活的切片构成一部电影。使用“马赛克结构”(每一个段落通常是一个短暂的相遇,表现一场斗争或参与者的情绪状态,然后转到另一种情境和其他参与者的情绪状态),结果是把若干细小片段组成某个机构的一幅图景。不使用旁白解说者,通过段落的巧妙并置和贯穿整部影片的母题的重复来创造出含义。无资源

上礼拜的短评竟然没有发布成功..直接电影绕不开Wiseman…一个super super intelligent的男人。开头音乐以及剪辑都特别有代入感,一下回到高中的感觉。女教师点评女孩子们的时装和礼仪以及妇产科大夫给男生们做sex education两段绝了?

即便是1960年代的美国高中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大型制造厂,无论是武断霸道的男教员还是女生体态课的女老师,在提供了诸多机会和深度的教育之余,也成为了全权规划学生的机器。从大量特写镜头看到被拍摄对象的小动作,让机械的学校对话略微回归了一点人性。很好奇那个屁股镜头是怎样justify的。

美国的高中教育更多的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个体,而不是成为学习更好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尊重个体的选择与服从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这是从小就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某美国高中的学生们与老师们的学校日常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直接电影,对日常细节的捕捉有待更深入。另外影片既想做直接电影(从无旁白、无画外配乐、粗糙画面等可看出)又想做尖锐批判现实的纪录片(内容上本片更侧重于批判老师/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规训/压迫),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却被大大限制。

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理论从字面上看是悖论的,因为影像剪辑和插入的特性先天地赋予导演将自己的视角和观看方式强加给观者的义务。但怀斯曼成功地在本片中模糊化了个体,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呈现,最大化地削弱了私密空间,镜头在这里仅仅扮演游离、浮躁的视角,它无法提供任何被拍摄者意识形态的情况,却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镜头的意识形态。本雅明关于演员逻辑的阐述有一点是含混的,即如果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经验中同时发展出了内在性和外表性两种属性,那么如何界定人在镜头(意味着更广泛、持续的暴露)面前的二元性?本雅明仅仅提到了演员的原真性在机械复制面前的褪色以及观者此时所采取的“心不在焉的检验”之态度,约翰伯格提出了这个问题,居伊德波则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观看和被观看的问题做出了最激进、最简明的解释。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