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UP:2025-03-07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伞

评分:7.1 导演:杜海滨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2分钟地区:中国
语言:中文
影片别名:Umbrella
上映:2007-09-02
IMDb:tt1094655

伞简介

关注当下农民试图挣脱土地束缚的五段式纪录片,每一段前有导演的引言,以伞为若即若离的线索串联起来。
  第一段:广东中山的制伞工厂里,不同年龄口音的农民工在辛勤的工作,有人在缝纫机上写着“坚持就是失败”。工厂内张贴的薪资调节通知单说明,他们的报酬并不高。
  第二段:浙江的大型小商品市场里,农民出身的雨伞销售商与擦鞋女们的命运开始有了不同方向的可能。
  第三段:上海,某面对大学生的招聘会上人头攒动,有一些学生在教室里进行毕业的准备,窗外阴雨绵绵,他们打着伞行色匆匆。
  第四段:某部队中,新学员们有条不紊的训练、学习。驻地周围的景色看上去有些荒凉。
  第五段:河南某地的麦子成熟了,然而村里却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土地曾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年轻一代如今只想脱离她。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

简评

通过伞的延伸来看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伞工厂非主流的小伙摆帅、讨论着女孩;伞商店的女人们讨论着家长里短、买车、交税、找对象。但伞更像是对他们的一层束缚。(小女孩伞坏了但是在雨中可以更自由自在地奔跑);刚毕业的高素质大学生却被求职门口工作人员的一句“读书是为了什么”而难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另一条出路则是当兵,军事化的管理让学生变成了成绩优异就是好孩子,任务没完成就是差生,为什么一定要变得一样“优秀”呢?最后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在唱“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人们都去了城市,孤守的老人在农村担心着粮食的收成。他们苦了一辈子了…我觉得给伞的定义是“即是保护的外壳,又是束缚”,保护是因为中国的大环境就是这样,其中的人已经麻木不自知,束缚就是限制了人的天性。

揭示了中国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四种方式,打工,开店,大学和参军,各有各的辛酸各有各的命运,不能说不改变好,也不能说改变好;不能说这样改变好,也不能说这样改变不好。还是那句话,上帝既然让我们活着,以这样的方式活着,那就必定有他的道理。片子拍得中规中距,没有太多惊喜,也许是与自己的共鸣

第一次看是在力昕課上,杜海濱的鏡頭很安靜很冷,尤其是傘開出的花。四段故事從傘的生產,銷售,消費來講人的生存狀態,人和物,物質的關係。人通過不同方式離開土地。人離開土地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花朵上。其實到哪都一樣,第三世界國家堅守土地的農民都存在的生存問題。

一横一竖撑起的人,五段故事的中国底层社会。评分:。一种生活方式,四种改变命运的方式,却仍旧不能改变如今社会“穷更穷”的模式。镜头语言无声反问“我们除了打工、擦鞋、当兵、种地,我们能做什么?”。影片的野心很大,耗时也久,但作为一部纪录片,我想还是需要更有趣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一味沉重枯燥的镜头还是减少为好。但结构和“伞”的运用都是影片出彩的地方。

很喜欢前四段,没有什么对话,透过图像来叙事,最后一段可能言语表达的太重了,力量反而不太强。这部群像式的纪录片的五个故事在我看来没有聚焦于某个人身上,甚至是没有主体性的,更像是一种工具。很有感上海就业片段和首段工厂片段,是谁无所谓,身份前史如何也不重要,只需要的像一把没有被署名的伞的工具来在雨天生存。

以「傘」串联故事很有趣,尤其是看到伞下的各式各样的人的时候。雨伞厂、世贸中心、人才市场、大学、部队,最后回到依然靠天吃饭的农村。老农民说年轻人能走的都走了,剩下老的,经济跟不上。想到伤心的时候,泪就落下来。女兵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也在哭,男兵说好好在这里干入个档,回村也能干一番事业。工厂里麻木的脸。坚持,最后就是胜利吗?失去神色的人。逐渐熄灭的火苗。

伞,生活中常见物品,用来规避"祸水"最普遍的方式,繁伞为喻,出路为题,探寻当代农民阶层跃融工业社会的不定项途径。如此多的花样隐喻,执着于关注底层人民和社会的阴暗面,以对发展中的中国抑贬反讽,已成为众多人文纪录片导演共识,希望少点批判多点反思,本片中可以看到这种努力,但仍有点生硬。

最后一部分的老农从观察式的视角转回了介入的采访,其实纪录片的主观性一直在,导演说他在创作时也进行了挣扎,但是最后说服了自己,呈现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而形式上的所谓规则和统一如果成为束缚内容的东西则可以打破。片名为伞,但是除了第一部分的伞工厂,后面部分的伞的符号痕迹其实是浅淡的,甚至在军队段落中都没有出现,伞从最开始的象征性的具象符合变成了一种更抽象的总结。

以伞为主线延伸出从伞厂务工人员、卖伞生意人、参加招聘会的上海大学生、当兵的年轻人、务农老人(工商学兵农)的结构来纪录农民和他们的子弟所面临的困境。导演访谈也说了原是邀请拍部主题“开门见钱”的纪录片,导演的命题式创作意图明确但是观点概念先行,除最后老农以外的部分过于单调空泛,缺乏叙事的节奏感使整个片子缺乏张力、不够深刻。

用伞的物像和意象串联起不同阶层身份职业的中国个体与群体,在讲述工人、商人、学生、军人的生活状况的时候,农民和土地一直以一种不在场的方式存在,它萦绕盘旋在每一个身份的人身上,人们因为想要挣脱逃离,所以才选择去承受西西弗斯式的循环往复的手工劳作、选择为了生计生存而去读书、选择压制个性讲求纪律统一的部队生活,可能相对过的比较好的是卖伞的商人,最终指向农民本体本身,去探寻人们想要逃离的根本原因所在,那种延绵数千年的农耕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碰撞下的困境与现实,在老农民的表达中显露:太苦了。

工厂打工,机械工作工资低,富士康;做生意,需要本钱和头脑,不一定成功;读大学,毕业可能就失业,混得好成为房奴;当兵,集体主义,绝对服从,被洗脑,被老兵调教,提干基本上不可能,退伍失业,取得做保安资格;种地,粮食价格根本不合理,正常年份收获等于基本支出,劳动白搭,等于是不种也亏种也亏,靠土被土吃。出路在何方。

获得奖项

  •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
伞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