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破相机(2011)

评分:8.5
导演:艾马德·博纳特 / 盖伊·戴维迪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5分钟地区:法国 /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语言:希伯来语 / 阿拉伯语
影片别名:摔不坏的摄像机 / Five Broken Cameras / 摄纪击不碎(港)
上映:2011-11-23
IMDb:tt2125423
五台破相机简介
有超过15个国际影展争相邀请的2011超高评价获奖纪录片佳作,
导演利用反讽的方式去记录巴勒斯坦农民孩子成长与乡里抗争的过程,
一举拿下了2011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及观众票选奖、2012美国日舞影展纪录片最佳导演奖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2013) 奥斯卡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Guy Davidi
◎简 介
2005年,导演埃梅德的四子出生后,他开始用摄影机纪录孩子的生活,邻里也拜托他纪录下社区的特别庆典,在他纪录同时,以色列ZF开始在他的家乡筑起了隔离墙,这让他的乡里很愤怒,展开了抗争的行动,带头的正是埃梅德的两位好友,这段纪录孩子成长与乡里抗争的过程,亦逐步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的家人兄弟朋友,陆续有人被枪杀或逮捕,每一台破碎的摄影机都代表了一个故事…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艾马德·博纳特 / 盖伊·戴维迪 第17届釜山国际电影节釜山影迷大奖艾马德·博纳特 / 盖伊·戴维迪 第1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优秀纪录长片
获得奖项
- 第29届圣丹斯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世界纪录片
提名:评审团大奖-世界纪录片 -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纪录长片 - 第17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获奖:釜山影迷大奖 - 第1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获奖:“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最佳纪录长片 - 第6届亚太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简评
非常业余的拍摄和异常真实的纪录,从2005年-2010年,观看时你会不自觉地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的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对照,这也是纪录片的魅力,让你透过一个窗口,看到世界上其他人的生活。纪录片永远是内容高于一切,本片是2013年金像奖最佳纪录片提名,输给了寻找小糖人也情有可原。推荐!
普优大师课上看的。剪辑简直完美,选的标题和结构也很棒(悬念正是来源于此)。略有不足的就是孩子戏有些煽情,而且叙述者/导演有些表演成分(虽然游行本身带有表演成分,不过这片儿掺和进以色列的资金和人员就太好玩了……)。普优倒是很喜欢这部片儿,“真诚地面对人类在战争环境下的日常生活”
这部纪录片题材非常可贵,在枪林弹雨环境下,持之以恒地记录着以巴边境冲突的实况,虽然拍摄不专业。民族利益面前,文明显得非常脆弱,作为旁观者,我很难评价之间的矛盾对错,但是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的粗野“眼见为实”。本片对了解中东人文有帮助,推荐观看。
画质很糊又很晃,但是非常非常真实,很震撼。虽然好多时候我们追求精致和准确,但是不得不承认有时精致要让位于粗糙的现实。融入于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这是生活在我们所不熟悉的世界中的人们真实的生活现状,珍惜和平吧
整个过程都在思考他们是有多大的力量,在面对跟你一起游行朋友的死亡,面对军队枪支弹药,面对权力管控,深夜的入侵,就连小孩也带走,面对如此之多的恐怖威胁,他们坚持了一年又一年,家园与土地,享乐的权利,生产创造都是他们的信仰
以五部坏掉的相机为线索,串联家庭影像和巴以冲突。持续的纪录有什么意义?埃玛德给小镇居民放映拍摄片段的举动或许已有所回应:被遗忘的伤痕无法痊愈,反抗的力量微弱但持续存在。观感微妙的地方在于,剪辑非常出色,出色的同时也始终让我无法全然信任影片试图建立的叙述。
纪录片最出彩之处甚至不是音乐和剪辑,而是在斗争和枪声中取选了儿子吉百列的视角。蹒跚学步时就会指着开过的装甲车说“军队”“子弹”,永远相信世界会好起来的伙伴“大象”在示威中身亡,父亲被抓捕,橄榄树被点燃。“人总有一刻要离开童年的”,吉百列躲在大人身后,看流血的羊羔。对于他们,童年的消逝来得太迅猛,仇恨和愤怒的继承又太理所当然。
相机不仅作为记录者,它实际已经承载着抗争的意识功能介入了这场战争,而这种间接的介入反而把不安推向了一个高潮。以五台破相机得来的资料是如此之少,让人怀疑是否它在其间转变了自己的实用功能,这是基于真实心态的功利主义,也是人心最真实的忧患。
因為VEEP而走過來。故事由那天以色列測量師前來量度圍欄開始。孩子對成人的憎恨從何而來。現實是笑得最有孩子氣的成人也不自覺遺忘了笑容。生活總需要找樂子去持續。摔破射爆第一二三四五台相機,第六台沿用至今。真實以及道德該站的邊。
以五台相机所拍摄的内容为线,记录巴勒斯坦平民尊严不断被践踏坚持反抗的珍贵内容,导演以相机为武器,同时也在弥补自己的伤痕,最后的结束镜头印象太深刻了。我在想发展难道就是强者对弱者的霸凌吗?期望有一天和平、宁静属于巴勒斯坦。
剪辑得真好,加上本身就是真实的扎根的画面,临场/代入的感觉很强。冲在前线的男人和孩子们固然是主角,但其实镜头前偶尔出现的妻子们也很让人印象深刻,在周复一周的示威和常态化针对平民的暴力面前,她们维持着生活的规律和意义:做饭、照顾孩子、情绪劳动(倾听者、哀悼者、安慰者、鼓励者),像水一样存在着。
巧妙的结合了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实时,真切地展现给我们孩童的天真和战争的无情。血淋淋的受伤的村民,无情的军人,乐观地跳跃着的村民,一次又一次勇敢地演说的人民……这些画面的重复出现加重了观众的感受,自传的方式也同样拉近了观众和事发地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