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2004)

DunkirkUP:2025-07-06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敦刻尔克大撤退

评分:7.9 导演:Alex Holmes 编剧:无 / 尼尔·麦凯 / Lisa Osborne
主演:提摩西·道尔顿 / 西蒙·拉塞尔·比尔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类型:剧情 / 纪录片 / 历史
片长:60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2004-02-18(英国)
IMDb:tt0400391

敦刻尔克大撤退简介

“三小时的苦难、绝望、英雄事蹟与溷乱”…星期日时报英国在1940年5月极度濒临输掉二次大战,当在法国的英军被击败到海岸地带,英国的命悬而未决达十天之久…英国远征军企图拯救被围困在敦克尔克的四十万大军,俨然是史上最重大的海路撤退行动之一。当希特勒的军队出乎意料地从比利时 突围,英国远征军随即发现退路被切断且被居优势的德军包围。如果希特勒趁胜追击,或是如果英国当时的新首相邱吉尔,听从哈里法克斯爵士以及那些想要居中调停的人,战争将会立刻结束。反之,在这场军事史上最辉煌的救援行动中,英国在十天之内成功撤出33万8千人。节目对于代号”发电机行动”阐述独特的观点,以及透视整起行动的经过。真人实事配上档桉影片、地图与评述,以被围官兵、奉命前往援救的人以及未被救出的人的角度,忠实重现震撼人心的故事。

简评

这部纪录片拍的很真实,也很全面。没有一味的宣扬英法军队多么英勇无畏,特别是广播里一面播着士兵气势高涨,一面是一群已经不成建制的残兵败将,讽刺特别强烈。而且剧中也没有过多渲染你们是为了自由而战,为了和平而战,连你们是为了家庭而战一类的话都没有多说。在生死面前,再振奋人心的话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士兵们都只是想活着回去而已。那些向德军投降的人,那个将军还对留下的上校说,为了避免无用的伤亡,你可以向德军投降。这大概也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吧,我们一直都是要求血战到最后一人的。纪录片里并没有太多煽情的元素,基本上都是点到即止。

20110821 ky BBC投资的大制作,真实画面和还原镜头相结合。对战争不感冒的我,看的索然无味。战争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摧残,在战争机器面前人类就像无助的蚂蚁,几十万人海滩的撤离成了战争史上的典型战役。还原的镜头拍得再煽情、技巧在精妙,也不如真实镜头震撼,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后面40多分钟对二战老兵的采访没字幕听不懂。三个小时光影婆娑,虽然从5月26日第一天发电机行动正式开始起算,拍到行动最后一天丘吉尔广播结束。没有太多的背景介绍,更多的就是感受战争,部分人物的线意义明显却没有结尾,其他的罢了,但是这种纪录片形式为什么戏剧性这么强烈???

十天撤出33w8k人,这在前有英吉利海峡凶险的气候,后有德军虎视眈眈的逼迫的情况下,真的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回看过去的事,发现命运真的一环扣一环。如果希特勒没有因为想要劝降和军事调动而停止进军,如果英吉利海峡每一天都是晴天,又或者更往前一些,如果法国注重阿登森林的防守不至于溃败,都不会发生这一次“发电机行动”。而这一次高于撤离计划里11倍人数的撤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一集一个小时的三集半纪录片,怪让人身临其境的。为期短短十天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电机行动,运走了33万远征军。被围困在Dunkirk的抵抗,作为俘虏也被德军扔手榴弹乱炸一通;征用民用渔船运送士兵,几个不懂战争的渔民在一次回程中被潜艇炸死;摇摇欲坠的英法同盟,无可奈何的优先考虑运送身体健全者,不让自己人撤退的杀鸡儆猴,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平平淡淡却真实的伪纪录片一样的纪录片。人最不是人的时候大概就是战争之中吧。

6/10。将文献影像与搬演场景有机地结合为一套视听系统,如飞机空中投弹(文献)与地面爆炸(搬演)、远景防波堤(文献)与两名士兵登船的近景(搬演)娴熟地衔接在一起,更为复杂的结合形式是第一集,叙事视角跟随驶向法国海滩的猎犬号军舰,比尔上校看到的战场全貌用电脑特效(硝烟四起的海滩)、文献镜头(军车行驶)进行重构,使观众既体察入微地感受着战争的恐惧,又与历史产生了间离感。搬演部分为减少大场面布景的成本和强调真实感,密集使用了局促的特写和突出晃动的手持,如对丘吉尔内阁会议的拍摄,是把虚焦对焦的镜头从一张脸摇到另一张脸上,面对在林荫车道上躲炮和为确保撤退而坚守前线的普通士兵时,镜头的空间会被栏杆、树枝和展示细节性的士兵表情特写所挤压,甚至让专业演员模仿采访去分享战场的经历,使剧情纪录片达到了戏剧化的张力。

获得奖项

  • 第5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TV Award —— Huw Wheldon Award for Specialist Factual
    提名:BAFTA TV Award —— Best Editing (Factual)
敦刻尔克大撤退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