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1930)
Murder!UP:2025-01-03

评分:7.2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Walter C. Mycroft / 艾玛·雷维尔 /
主演:赫伯特·马歇尔 / 诺拉·贝琳 / 菲利普康斯塔姆 / 爱德华 切普曼 / 迈尔斯·曼德
类型: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104 分钟 / USA: 92 分钟 / Argentina: 102 分钟 / USA: 100 分钟(TCM print: British version)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谋杀者 / 凶手
上映:1930-07-31
IMDb:tt0021165
谋杀简介
一位女演员被发现在一具尸体的旁边,而她又失去了记忆,似乎没有什么能说明她不是凶手。就在法院认定她有罪并被判处死刑的时候,依然有一个人相信她是无辜的,但他能够找出足够的证据解救她吗?
简评
1、当有必要让观众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时,希区柯克厌恶将一个无用的人物插入情节中去对话,他求助于内心独白。当时,人们认为这是有声电影了不起的革新。其实,这是戏剧领域最古老的构思,从莎士比亚开始就有。2、希区柯克给演员们讲戏,由他们自编对白,结果并不好,他们总是欲言又止,他们费力地去想应该说的话,却缺乏希区柯克想要的自然,这就不再有延续性,不再有节奏。危险在于,这实际上是让口吃的人说话,当要找话来说时,场面就有变得冗长的危险。同演员们谈一个微妙的场面,然后运用他们的词汇写下来,以解决这些问题。
西方陪审团制度再一次证明了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话剧班的负责人在知晓麾下演员被杀后理所应当担负起找寻真相的责任,这是司法体系给予公民的权利,也基于每一个人的良知。一切指向话剧演员的身份焦虑和隐蔽的情感煎熬,案件并不复杂,却无比沉重,由身份问题延伸出一段畸形爱恋。被观望被评价是演员的宿命,让人绝望是戏里戏外都免不了被审视,高空绳索挂着躯体来回摇摆,他人眼中的艺术和来自血液里的不安定因素终将自己压垮。整体上悬疑色彩不浓,细节张力稍欠,司法程序的终结不代表悬疑的彻底澄清,完全可以顺着身份问题再往下走走。戏中戏设置太硬,最后由凶手亲自演了一回推导过程并以死亡使得案情完整,抛出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思考,有想法。
看电影和读文章一样,应该走进制作的那个年代,以此为基础对作品进行评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专业的电影评述员,我想多多少少都应该依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进行打分;大概是看的第一部希区柯克作品,喜欢他镜头的表现力,评审团的围诘、黛安娜在牢房时绞刑架的倒影、人物神态的抓取无疑是富有感染力的;喜欢这个电影的海报;“谋杀”,大概取“巴林谋杀案”、评审团固执己见理所当然的有罪谋杀、以及约翰对范安的步步紧逼;约翰对艺术与生活的评价很中肯了:“艺术是生活的语言,生活给予艺术启发”,最后落下的舞台帷幕很有意思了。
一个正儿八经的侦探故事,有三场戏印象深刻。第一就是在案发现场,人潮涌动,时所有都人都沉默着,时间仿佛静止一样,镜头从地下的尸体慢慢移动到警探、嫌疑犯、以及她手中的烧火棍。第二是警察都后台询问演员而恰逢戏剧演出,在台后询问和在台前演出无缝契合,产生异样的喜感。第三就是陪审团在作最后讨论,约翰爵士作为最后一个持反对意见的人却遭到其他成员的轮流质问,颇有千夫所指的张力。
老派推理片,很绅士,很具戏剧色彩。几个片段设计挺巧妙:演员边说剧里台词边回答警察盘问这段话里带话很有雾里看花的意思;承认更严重的事却否认一件小事这个推理思路也挺别致;经典台词“生活没有剧作家仁慈”以及“法律本来就没有戏剧感”让人印象深刻。一处细节好评:法官在摆放陪审团有罪和无罪的选票时放错了两边的位置,相当真实。
;看到了《十二怒汉》的雏形,陪审团的众人声气叠加特写很有声势;从剧场幕升转场到监狱窗口,穿插马戏团飞人表演以及高潮段落的处理,直到尾声幕落,全部围绕剧场展开。与其说是因为“混血”的身份问题,不如将重点放到扮演“女”飞人的性向,希胖从一开始就乐于(隐晦)探讨这个议题。
很罕见,在1930年,有这样一部关于种族焦虑、异装癖的电影,关于一个不想被恋人发现其黑人混血身份的男人,为了保守秘密而甘愿杀死自己的所爱。而陪审团判案的过程,又有《十二怒汉》的雏形,陪审员如何在在大家的议论纷纷中修改意见,为了尽快得出结论,而其中只有一个人始终判处死刑的方式强烈怀疑,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侦破案情的方式采取了莎士比亚剧作的启示,那就是把谋杀者诱入一个为他 设计好的剧本中,而那剧中剧的情节竟然和杀人犯的实际经历不谋而合。
希胖早期的作品,从很多方面已经依稀树立起后来的风格,像空间的镜头调度,蒙冤的无辜者,蒙太奇营造的紧张效果等,最喜欢的是庭审众人压迫约翰爵士让他服从群体的段落拍得相当精彩;但整个故事似乎更像是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它将一切都不徐不疾的娓娓道来,在你言我语的对话中抽丝剥茧,直至最后真相大白,叙事节奏在冗长的对话中变得拖沓,过多无用的枝节影响了影片的流畅度和悬念性,结尾的死亡有几分黑色电影的气息。
。希区柯克早期悬疑片,这时候他的悬念风格还未成型,偏向推理的电影,但是最后揭开真相的方式处理得比较简单,看点更多还是在于部分场面调度:开头的横移长镜头,沏茶对话的长镜头,剧场帷幕升起跟牢房窗口的相似匹配剪辑,局部特写蒙太奇表现穿衣的迅速,墙上缓缓升起的绞刑架的影子,最后男女主角相拥镜头拉出来转为剧场,这些场景都让人眼前一亮。陪审团讨论被告是否有罪这段戏会让人想到《十二怒汉》,很难说后者没有受到本片的影响。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也可以反哺于现实。
凶案之后,警察在剧团询问那一段非常好玩(不断被打断,和舞台上正演的戏融合);陪审团商议那一场也很好(不知道十二怒汉有没有受影响、每个人都做出了特点);声音处理很有设计(男主听着广播中音乐的内心独白);细节也有趣(孩子们爬到男主床上打闹)。最后破案的梗放在现在也精彩(排一场谋杀戏并让嫌疑人饰演凶手),但没好好围绕这个展开,反而是走了大段沉闷无趣的调查戏。“混血”的动机现在就没法看了。
这片子真是当今很多热门影片的范本,话说希区柯克的影片真是深浅都可以解读,特别是飞人演员最后叠加并没有摔下满足观众观影期待,反倒是以更为宁静仪式的方式死去。结尾也是别具一格,解读空间更上一层,或许整部电影就是一出舞台剧,与主题完美契合。
精彩戏中戏:舞台拉起序幕时切换到牢房里拉开的小窗,凶杀的真相是通过戏中戏完成的,结局也通过戏中戏宣告黛安娜的沉冤得雪。阴影的用法印象深刻:牢房里,黛安娜始终被窗户的阴影笼罩。墙壁上缓缓升起的绞刑架影子(此处逐渐加速的蒙太奇也很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