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狂想曲(2015)

UP:2024-11-10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昨日狂想曲

评分:7.2 导演:黎小锋 / 贾恺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76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Shoeshiner's Journey
上映:2016-07(FIRST青年影展)
IMDb:

昨日狂想曲简介

若你正身处中国,无论是在喧嚣的一、二线城市或偏远乡村,要是看见一辆插着红旗、贴满标语的破车停在面前,以高分贝播放着红色革命歌曲,无须大惊小怪。这不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穿越场景,而是老刘的「全国长征宣传雷锋」专车。
  
  老刘,本名刘光建,和五十年前被塑造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是同期战友,虽光环远不及雷锋,却也同样抱持「忠于人民、忠于党」的理念、同样听从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同样梦想成为称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1998年,老刘离开在西藏自治区的公务员一职,抛家弃子,决定漫游中国发扬雷锋精神。一路上他为人免费擦鞋,生活接近乞讨边缘,却苦心孤诣地要创建共产国际大学。
  
  「为人民服务」这看似谦卑的愿望,成为老刘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现实生活中唯一引以为傲、甚至自负的根源;片中随时可见他对跟拍多年的导演下指导棋,有意识地左右镜头的拍摄和故事的走向,呈现出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复杂权力关系。
  
  中国在文革结束后的五十年,从极端的毛式共产主义走向蓬勃的资本主义,老刘看似疯狂的固执行径,体现了身处社会快速巨变下无法妥协的历史境遇和难以直面的精神创伤。随着老刘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不断交叉展现。

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纪录长片

简评

闻名已久的纪录片这回终于看到了。刘光建这个人物对纪录片来说实在是绝佳的拍摄对象,可惜的是他有太重的心理包袱,虽然导演有意识地想捕捉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但最后都没能成功。人物的这一心理包袱像一块玻璃天花板,限制住了纪录片的高度。观众难免要用猎奇的眼光去看这个人,但我想,中国像这种仍然活在某一个特定年代里的人还很多,他们压抑着心里的想法,待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响应号召。观众在猎奇过后,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和警惕。

好遗憾,这样具有代表性的题材和人物,原本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精准切口,最后却全然没有释放出《少年小赵》般个体被倾轧而过的巨大幻灭感。诚然,跟拍不易,部分素材或单个镜头本身已经有极强的张力,但剪辑未免也太过凌乱,影像资料未能在最合理的位置插入,旁白和沙画在“共产主义大学”与“三百亿”面前更是捉襟见肘。不能不感慨,要把人物纪录片做好,真的太难了。多说一句,周浩《龙哥》与吴文光《操TMD电影》的鲜活之处,都在于创作者把皮鞭抽向他者的同时也打回自己。

老刘对那些媒体报道视若珍宝,走到哪儿都指着身后摄像机自豪地说,这是记者。但最让他失望的也是黎小锋,这个跟拍他好多年的朋友,竟然一直不懂他。他宣传学雷锋走起新长征,对共产主义大学做好设想,他可以忍受小孩子笑他疯老领导骂他傻,唯独导演不行。作为见证者,你早已成为这首狂想曲的一个音符。

雷锋老刘的人物很鲜活,全国各地雷锋擦鞋,接近于乞讨的生活。你叫他新时代的雷锋麽?如影片里看到的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大家认为雷锋还有简直不可思议。导演的介入有时候感觉打乱的影片的节奏,也许是主人公和导演沟通的问题吧,剧情有些乱,谁也不知道老刘还会坚持多久,作为一个狂热的雷锋

当最后老刘终于把自己的故事倾盘而出的时候,故事就逆转了。一开始会觉得老刘这种形象可笑,是一个时代的遗留物。但最后当你发现,他不是一个遗留物,而是一个受害者的时候,你终于能站到跟他一样位置去思考问题。这跟拍摄者跟老刘关系的变化是一样的。

导演的记录视角随拍摄时间的拉长而趋于主观——对老刘,由“审视/旁观”变成了“同情/唏嘘”,也因此在全片立意上呈现出分化和分散。可以理解的是,人终究是情感动物,也许到最后连导演自己都分不清他昔日做此记录,初衷是为何。

老刘这个案例的特殊性撑起的这部纪录片。导演和老刘一直在强互动,导演的介入本身不是问题,但.....一直互动得挺.....尴尬的。然后,这个剪辑...有时是一种生硬感,有时是一种看诺兰电影的迷惑感

官方和民间两极的断裂。无家可归的雷锋班老战士,开着贴满“学习雷锋好榜样”标语的小三轮几十年如一日地长征,遭受讥笑,几近乞讨。红太阳在他内心闪亮如昨,他一心想建立共产主义信仰中心。结果,他和他的小三轮被限制在北京五环之外,他去不了天安门,看不到红旗升。镜头见证他一生信仰询唤的失败。

#X放映 (.11)老刘自带的巨大戏剧性撑起了本片,一直跟拍这样的主角,素材无疑是源源不断的:过去的故事、与家人的关系、路边过年、热心的民众、奇怪的颁奖、首都的保安、拍摄雷锋照片的摄影师……导演试图闯进深处却还是失败,也许这是道没人能解的题。

,属于那种靠人物取胜的纪录片,主人公老刘对待雷锋精神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痴狂释放了很多看点,其过分外溢的虚荣感以及对毛思想的无限崇拜都让他成为一个解构当代粉红的鲜活样本,同时跟拍过程中街头群众的无心介入也制造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但导演黎小锋的视点安排得不够好,他太像是一个急于挖掘真相的调查记者,很多次的逼问都让人感觉他并不尊重这个拍摄对象——而这也直接导致影片有点立场先行,且始终没有走入老刘的内心世界。此外,那些衔接不同段落的沙画和配音也用得不太合适,想要增添视角多样性的欲望过于明显了。然而不管怎么说,还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该纪录片,弥补了诸多对刘光建典型事迹报道的媒体的“追问真相”的缺失;我始终相信,猎奇、典型,均无法代替核心事实,因为历史不会撒谎;而该片令我感动的点,也正是在于导演们对刘光建事实真相的探索;私认为,该片也是近几年First最佳纪录片中,水准较高的一部,至少“名副其实”;我对该片的喜爱,还主要在于该典型人物,从另一个剖面所展现出的悲剧性色彩:一方面,他渴望得到体制内的褒奖,有着神经质般的狂热,不禁去想他的成长前史部分,或者说年轻时当兵留下的是怎样的一种“印记”,以至他会通过该种方式,来“炒作”自己博取眼球效应;另一方面,他对一些关键事实的规避,令他这种“全国关注”的目标达成,难以摆脱一些争议焦点;他自身对中国现实批判,又与这种极度信仰狂热,形成某种反差对照;这类悲剧小人物,在中国土地上,万万千千。

一部介入式的纪录片,老刘很喜欢媒体对他的报道与赞赏,导演将自己融入进了这部影片,而老刘的人设,在我们看来也与导演的自我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红星照耀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很想知道 在大众看来这是时代的遗迹吗,

获得奖项

  • 第10届First青年影展
    第10届First青年影展
    获奖:最佳纪录长片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