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森·威尔斯:死后被爱(2018)

They'll Love Me When I'm DeadUP:2024-05-29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奥森·威尔斯:死后被爱

评分:7.9 导演:摩根·内维尔 编剧:
主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 艾伦·卡明 / 诺曼·福斯特 / 丹尼斯·霍珀 / 丹尼·赫斯顿 / 约翰·休斯顿 / 亨利·雅格洛 / 皮特·杰森 / 奥雅·柯达 / 瑞奇·雷托 / 弗兰克·马歇尔 / 斯碧尔·谢波德 / 奥逊·威尔斯
类型:纪录片
片长:9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我死期到时他们才会爱我(港) / 奥森·威尔斯:死后他们就会爱我(台) / 奥森·威尔斯:死后成名 / 死时受爱戴
上映:2018-09-01(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6893836

奥森·威尔斯:死后被爱简介

关于传奇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的纪录片。曾凭借《离巨星二十英尺》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的导演摩根·内维尔执导,透过本片讲述传奇导演奥逊·威尔斯生平最后15年耐人寻味的故事。拍摄《公民凯恩》的「奇迹小子」(威尔斯到了1970年风光已不再,成了一位漂泊不定的艺术家,力图以《风的另一头》重回好莱坞电影圈。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拍摄电影,描述一位年迈的电影导演努力完成人生最后一部大作。全片采用游击式拍摄手法,威尔斯和一群肯为梦想奉献的年轻人一起面对混乱的窘境,同时与金主周旋,不肯向命运低头。1985年,威尔斯去世,这部遗作也成了电影史上最为人知的未竟电影,底片放在一处地窖至今几十年。《死后被爱》集结昔日与威尔斯合作的伙伴,包括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弗兰克·马歇尔、奥雅·柯达和威尔斯的女儿毕翠丝·威尔斯。他们现身分享无人知晓的内幕,接力讲完电影史上最伟大导演的人生终章,带领观众认识这位才华洋溢、不落俗套、勇于反抗而不轻易屈服的导演。

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金卷轴奖 最佳纪录片音效剪辑(提名) 第55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纪录片最佳音效(提名) 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艾弗森电影历史贡献奖

简评

①《公民凯恩》是奥逊的勋章,也是他的诅咒。诅咒的意思是:当你25岁就抵到业界巅峰,那么所有人都会拿你的成名之作去和你的下一部作品做比较,包括你自己;②虽然以貌取人可能不合适,但奥逊在中年后变得如此肥胖而邋遢,说实话,很难相信他能重回巅峰;③本纪录片大量使用奥逊相关的视频素材,去搭配电影旁白,断章取义的素材其实和旁白所述内容的语境其实风马牛不相及,不太喜欢这种略显取巧而花哨的剪辑方式;④「五一纪录片观看计划」第二部。

敲黑板:commercial censorship也是censorship!好莱坞也天天被C-word操!鉴于这部对《赝品》在某些形式上的仿造(内维尔很出色,可谁又真能像奥胖那么敢玩儿呢?),片名也许还可以叫W for Welles,W是Wind的W。看来看去,到头来他还是迷思本思,关于他的种种证词也越看越像在给各种迷思添油加醋,但仔细想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喂养故事呢?《公民凯恩》的宿命感和先验性太吓人了,简直是他二十几岁就看到了自己的“前目的地”。最近还和糊讨论到很多时候艺术家一生只问且只回答一个问题,这不是或不能简单定义为自我重复,而往往是动机,是起源故事,也是从创作初期就冥冥可以看穿的一条时空隧道。纪录片尾声不能免俗地回到对他一生的那个问题的追问——不以寻找答案为目的的提问和以提供唯一答案为目的的提问一样鸡贼——奥同学放弃了此题。

着实看哭,见证了《风的另一边》这部伟大的作品从构思到失败的过程,奥逊威尔斯的天才想法一览无余,也正是他的极端的才华横溢导致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摧毁,奥胖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再预言着自己的悲剧,得知有这么多作品没有完成实在是太令人心碎了。后半段新电影的出现/奥胖曾饰演角色死亡/现实的交叉剪辑十分具有影像冲击力,整体剪辑也很有奥胖的影像风格。感恩网飞和幕后所有为这部电影重见天日而努力的人。(奥胖和亨利雅格勒真是忘年交)

欲看那部他人拼凑完成的遗作,必须要看这部纪录,可以知道许多事实,如原找的演青年导演的演员在马上杀青的时候溜走,只好换博格全部重拍,害奥逊基本放弃独立制片(他还有脸在纪录片中露面受访、隔空跟奥逊对话呢)。还有许多地方都暗示现有的素材本身就不能代表奥逊的意图,还有很多“要去欧洲做的特效”……电影内容上其实很清晰,就是正反讽美国商、艺电影圈,甚至找人扮宝林凯尔。但是,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我很久以前设想中的拍摄计划里,有一部关于老导演重执导筒的片子,构思和《风的另一边》几乎一模一样,甚至里面要拍的片中片也是情色片(不过我的设想里是主要由戏中那青年导演拍)……只不过我的老导演形象的原型是基耶+伯格曼+张艺谋……

一生都隐藏在面具背后,大概人们永远猜不透奥逊威尔斯在想什么了,这位天才被好莱坞抛弃,被时代遗忘,令人惋惜的同时也让人想到独立电影人的艰辛与不易,电影镜头和旁人描述的声画拼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体的叙事流畅性(有时令人困惑这到底是电影还是片场花絮),但无心插柳似的带来的是电影和现实之间营造的如梦似幻的回溯和体验,对了,真正让我领略到经典好莱坞魅力并让我投入到老片怀抱的正是威尔斯的作品《公民凯恩》。

可以当作是看《风的另一边》前的制作花絮与背景介绍,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纪录片的剪辑手法,因为本身《风的另一边》就是奥逊半自传式电影,这部纪录片又是记录半自传电影的诞生,所以其中有多次的三重互文,你可以看到很多“拼贴”的痕迹,也是我个人最爱的,借《风的另一边》里的人物的口,说出奥逊想说的话,同时也说出纪录片导演想要的话,甚至会拼贴一些回答填充空白的对话,真的太绝了,确实是给我一种超级奇妙的纪录片观感。除此之外,描述奥逊悲惨的后半段人生也令人唏嘘,天才被背叛,抱憾乞讨,很难想象如果他的片都有钱拍出来会怎样。

看《风的另一边》时有种很陌生的感觉,就好像我曾经以为很懂奥逊,结果发现完全不认识他了。这部纪录片就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这部作品的钥匙(提供了不止一条理解它的途径),里面满是奥逊·威尔斯的无奈、痛苦和不甘,他想用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回到好莱坞,想用一种新的形式赢得制片人的喜爱,想用一个宛如自述般的故事告诉大家他的痛苦。如果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奥逊完成了《风的另一边》,那么第一部伪纪录片将不再是1980年的《人食人实录》,它在影史必将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奥逊能重回好莱坞吗?或者说这部作品能被观众认可吗?也许不吧。

剪辑手法和最终的电影很像,光怪陆离的各种碎片,最终拼凑成了最为缜密的一部介绍天才的纪录片。奥森是个真正的天才艺术家,而天才艺术家又全部都是疯子。如《公民凯恩》里面一样,童年的不幸成为了他一生的噩梦,永远在他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折磨他。如果说《公民凯恩》预示着他的悲惨一生,而这部《风》则为他的不幸画上了一个永远无法完结的句号。不被感动这件事对这部片子来说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引用他的一句话:我讨厌每一种离别,每一次灯光消失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死寂,一些道别。

获得奖项

  • 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提名:金卷轴奖-最佳纪录片音效剪辑
  • 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艾弗森电影历史贡献奖
  • 第55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
    第55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
    提名:纪录片最佳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