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1962)

评分:8.2
导演:米哈伊尔·施维采尔
编剧:叶夫根·加布里洛维奇 / 米哈伊尔·施维采尔 / 列夫·托尔斯泰
主演:塔玛拉·肖明娜 / 耶夫基尼·马特维耶夫 / 帕维尔·马萨尔斯基
类型:剧情
片长:209 分钟 / USA: 152 分钟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Voskreseniye
上映:1962-03-23
IMDb:tt0054449
复活简介
风流倜傥的聂赫留朵夫(叶甫盖尼·马特维耶夫 Yevgeni Matveyev 饰)勾引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塔玛拉·肖明娜 Tamara Syomina 饰),在玛丝洛娃怀孕之后,聂赫留朵夫无情的抛弃了她,导致她被雇主逐出了门外,流落街头。无奈之下,玛丝洛娃只得依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金钱勉强度日。
终于,玛丝洛娃犯下了无可挽回的罪行,被推上了法庭,在那里,她和聂赫留朵夫重逢了。聂赫留朵夫再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不负责任的举动会如此改变这个女孩的命运,毁掉了她的人生,痛心疾首的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承担流放西伯利亚的刑罚。在此过程中,玛丝洛娃再一次的爱上了这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男人。
米哈伊尔·施维采尔 Mikhail Shvejtser导演
塔玛拉·肖明娜 Tamara Syomina演员
帕维尔·马萨尔斯基 Pavel Massalsky演员
瓦伦蒂娜·特莱吉纳 Valentina Telegina演员
克拉拉·鲁米扬诺娃 Klara Rumyanova演员
Aleksandra Panova Aleksandra Panova演员
简评
重温。一部赎罪和拯救灵魂的电影,展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复活改编的电影很少,只看过这一部,印象深刻。忠实于原著,制作精致,地道的俄国风味。最出彩的还是玛丝洛娃,人美,表演有灵气,和想象中的卡秋莎很吻合。列赫留朵夫在贵族中绝无仅有,其赎罪的行为令人感动和震撼。最后两人在西伯利亚分道扬镳,情景交融,令人唏嘘不已。剧本欠火候,节奏太拖沓。
三星半;在年少时就为托尔斯泰的原著而感动,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心境变化又有了新的见解,以前从聂赫留朵夫角度出发,觉得两个人最终没能结合是一大遗憾,现在看这部电影,女主角的表演非常有层次,又让我从玛丝洛娃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物的心路历程,倒是觉得玛丝洛娃是更加鲜活的人物。聂赫留朵夫和政治犯的高调唱得假惺惺,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妄想用结婚拯救一个不幸的女人,是慈悲,还是淫邪?
因为语文必读书目来不及读,所以这应该是第一次看这么古早的苏联电影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新鲜体验——从它没有字幕,只能听竖着耳朵也听不清的极有特色的中国电影早期式的配音;到黑白色调的,多噪点的图像;极富有上世纪感的俄国景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联的演员很俊美,无论是喀秋莎 玛丝洛娃,还是伊万诺维奇 聂赫留朵夫,也极符合原著的气质。演技很好,怎么也不会出戏。伟大的原著造就了这样深刻的剧情,底层社会的黑暗如此犀利的被剖析出来。不过是什么让聂赫留朵夫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改变,电影看不到那么多细节,我想我一定得再抽空去原著中寻找答案。复活,是自我的觉醒,正如聂赫留朵夫结尾说的:“我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了”……(资源好难找!最后终于在西瓜视频里面找了160分钟的版本)
这部前苏联的电影非常社会主义,即使运镜和剪辑的技术都非常出色大胆,但叙事却十分保守,将《复活》的故事完全讲成了一个资产阶级的无产化的自我救赎,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但是政治目的性太强,完全剔除了聂赫和马斯洛娃爱情的情感元素,使得电影丧失了人性,情感上难以接近,这也是中国红色电影的通病。
可惜小时候根本不愿看这么黑黢黢、沉闷冗长的片子全长2:40:49,夹杂着未删减原版俄文对白;玛丝洛娃(配音向隽殊《流浪者》丽达)演得相当好,黑眼睛少女卡秋莎=》风情万种玛丝洛娃,女演员都会争取;难怪小时觉得莫名:为何和革命者瓜联,到底谁复活了,俄国社会风情卷啊不朽作品!我相信非俄国人拍不出来!有些细节一展导演对当时(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社会、对原著的理解:1法庭各老爷花天酒地闪现时配乐是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曲;2阶级显著,一口一个“老爷”;3所有配角包括法警各个出彩儿;4法庭制度流程已成熟,不同的是检察官和法官并排,被告席、陪审员各据两侧,证人站在法官对面,电影略去了原著里律师辩护、拿钱办事情节;5所有革命者基本脸谱化,没了前半部人性百态的精彩;6聂赫留朵夫就长这样。。。
三星半,基本保持了苏联老电影一贯的水准,女主角极其贴合托翁的描述,法庭审判对原著的还原度很高,阴暗压抑的基调总体上也合乎托翁构建的文本世界的主要特征。托翁小说的叙述具备简洁直接的镜头感,不易影像化的断语和评论通过旁白来表现,虽说略显笨拙,但聊胜于无。影片后半部分情节和细节对原著省略过多,也让在原著中已经有些失于情绪化的批判更加流于简单化。《复活》不太容易改编,这部算不上成功,好在女主角的成功表演稍稍挽救了影片的艺术水准,部分抵消了堕入脸谱化、教条化的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