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同活到星期一(1968)

评分:8.6
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编剧:Georgi Polonsky
主演: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 / 伊琳娜·佩琪恩蔻娃 / Nina Menshikova / Mikhail Zimin / Nadir Malishevsky
类型:爱情
片长:106分钟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等到星期一 / Dozyjemy do poniedzialku / Dozhivem do ponedelnika / We'll Live Till Monday / Dozhivyom do ponedelnika
上映:1968-11-28(日本)
IMDb:tt0062907
我们一同活到星期一简介
Три дня из жизни школы. В школу недавно пришла работать учительницей бывшая выпускница, Наташа Горелова (Ирина Печерникова). В этой же школе работает учителем истории Илья Семёнович Мельников (Вячеслав Тихонов).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导演
伊琳娜·佩琪恩蔻娃 Irina Pechernikova演员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演员
柳波芙·索科洛娃 Lyubov Sokolova演员
伊戈尔·斯塔雷金 Igor Starygin演员
Olga Zhiznyeva Olga Zhiznyeva演员
简评
这不是个童话,也不是个寓言,这件事我亲眼见过,别人也亲眼目睹,讲的是他们怎么拼尽全力想把一只端庄的鹤变成愚蠢听话的麻雀的故事。老毛好温柔啊,还有那首温柔的《草原骑兵歌》。教育,分教和育。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现在,我从未上过这样一堂课。
吉洪诺夫高冷外添了刻薄,左痣Nina俏皮忧郁美。陈年情暗线,钳制下的教育体制与政治气候呼之欲出。1941维亚兹马 1956波兹南 1968布拉格之春,“六十年代人”的反思。纸怕什么?可我们的良心和学生的心灵不是纸做的。几段配乐极美。诗意,幽默,发人思考。可爱的人可贵的精神,总在寻找独立思考的可能。
苏联校园片,主创很聪明地用一段若隐若现的闷骚三角恋去表述一个中学教师面对腐朽规条无法施展理想的苦闷,刻板女教师与自己的青春爱徒,哪个更美好,谁更代表希望,观众一望即知,满怀希望,我们一同活到星期一。学生幸福命题作文部分也有点意思,“正确并讨人喜欢”可以拿高分,真诚表达自我则是犯傻,有个女生对幸福的期许是遇到喜欢孩子的男人生四个娃做个慈母,到底该不该批判,哈……
40多年后的今天,片中的问题仍然存在。两个母题——“理解”与“禁锢”,当我们说得头头是道,却仍陷进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迷局中时,我们应该迷惘,因为我们从没思考得更透彻。2023: 听波米讲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电影创作特点,猜测这部也是当时主旋律指派任务。
这部电影的语境放在现在同样适用:我不能舍弃自由,也想生存。如果我有幸存活,我也想要欣赏艺术、拥有爱情。那就等我们一起活到星期一吧,像一艘一直在迷失的船,却没有偏离航道。在无序中找到平静的力量,即使是悲壮的,也只有在风暴过后看到一丝丝悲凉的余波。
原则性很强,又时刻保持清醒的人总是活得比较痛苦,尤其是在强大的体制下,人的思想逐渐虚伪、僵化。大人们教导孩子开放思维,坦诚自我,却忍受不了一个少女写出“幸福就是找一个喜欢孩子的男人,生两男两女”的真实想法。所幸,那个默不作声的男孩写出“你们这些愚人只能自娱”的诗作,给了老师一丝希望;那些热切的眼神,留住了他意图离去的脚步。石头山上的缝隙,只要有一些泥土和雨水,也是可以长出树苗的。
24/3/1:影片在允许的框架内,象征个人自由与官僚集体之间的对抗以历史老师和文学老师处理高中生“恶作剧”的对峙为高潮,以这个具有反叛思维高中生答题的“幸福就是当你被别人理解时”结束。赫鲁晓夫统治下的苏联电影相对自由化了,但仍然采取非常保守的机制。所以利用“解冻”契机的导演选择二战中对抗侵略者的主旋律电影才是最安全的主题,罗斯托茨基的电影也基本反映了这一点。尽管这部电影部分远离了战争题材,仍有很多明显的缺陷,因为它提出的关于个人在制度世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为了更高尚的目标而做出个人可以接受的让步。
臺詞充滿了蘇聯式的冷峻詩意、哀傷浪漫、苟且的精闢跟貧窮的富足感——即便如此,這部似感情電影而非的作品其實還是對體制意在沛公。不過這也沒有辦法,體制禁錮人固化人,愛情解放人柔軟人,簡單純真的愛使人自由,才能爭取得到更多的詮釋空間。
看片名以为是个生离死别的灾难片,看到一半看困了,觉得是一个闷(骚的情感)片,里面的角色时不时地拽几句哲理,隔了一天才把剩下的部分补完了。还好后面剧情突然升华了,不然差点主题就成了“不愿挑明的同事恋以及学生三角恋的危害性”。吉洪诺夫演了个历史老师,导演又让他唱歌。这位老师不仅熟悉历史,还会使用历史,历史是他的教学内容,也是他的教育方式,处事既古板又豁达。故事主要发生在学校,所以里面的人物时不时说出一些大道理我还是能听进去的。我和片里的家长父亲一样觉得历史这门学科不如数学锻炼脑子,这部片冲淡了我的偏见。后人鉴前人总是带着自以为是的态度。片中文学传授者的教学理念居然被政治思想操控,最包容的学科成了最傲慢的学科。我同意政治演化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反对政治无脑地污染整个文学池。
,隐忍克制,就像是冰山下的激流涌动。课堂上僵化的教育与学生内心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师中也分成了两派但是有趣的是用作反面教材的刻板的女教师其实内心对幸福的热望并不比她的学生少。体制是死的而心灵是鲜活的,任何的桎梏并不能够控制人的灵魂。。。
这居然是苏联片,电影像一只铁笼里轻快的小鸟。镜头晃过歌德的那句:“对于三千年历史,未能了如指掌者尽管一天活过一天,仍属于茫然无知者。”难怪片名叫“我们一同活到星期一”,话说看完谁不会对吉洪诺夫心动!!!烧作文的男孩长得好像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