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1972)
故郷UP:2025-03-06

故乡简介
本片榮獲「電影旬報」年度十大電影第三位及最佳男主角獎!
身影漸遠;記憶猶在!
故土深情;有誰共鳴?
在瀨戶內海的倉橋島上,一對靠用船搬運石頭為、過著簡單生活的夫婦,因為工業化的關係,雖然深愛故鄉,但為了追尋更光明的前景和新天地,卻不得不離開。這是一部歌頌故土深情而又充滿感慨的言志作品,是《男人之苦》、《幸福黃手絹》導演山田洋次特別有感而發的作品。他在故事發生的廣島縣倉橋島居住了一個多月,精心構思劇本,還大膽起用當地作即興演出,結果成績蜚然,被公認為山田的畢生傑作之一。
获得奖项
- 第4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简评
越普通越感人这样的热爱故土的電影现在很少看到了,这样把劳动歌颂的这样美和如诗如画一般的赞美的電影真的不多见了,这样的明星演员把故土把生活演绎的如此感人的電影成就了我们心中的经典永恒!——把小人物在大时代的不能承受的变化真实刻画出来,我们一方面爱着自己的故乡一方面又不得不背井离乡
有趣,三部曲却是若有若无的弱链接,体会到后反而更觉亲切。风格及关注人群和《家族》更一脉相承 - 平淡悲催的小镇草民。但故事的曲折度不如,毕竟一个只是讲坚守到屈服,一个讲离乡到历尽艰辛到生命顽强,层次厚度不一样。民子是主线,但丈夫和公公都展现精湛演技。
“民子三部曲”第二部snoopy镜头,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突出了现实主义影片的质感,争执场景的低照明度和硬光源也很好的渲染了情绪。缺点是在闪回部分处理的有些突兀,完全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三船并行、石头入海、火烧旧船以及彩带送别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在长江边长大的我,电影中驶过的一艘艘船只,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江面,以船为生人们的鲜活面孔都与童年的记忆重叠。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大多数靠着自己的力气养家糊口,他们淳朴善良踏实任劳任怨,但在时代车轮面前,努力也不能改变什么。“这里冬暖夏凉,鱼很美味,是最好的地方”“那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因为那里收入高”,而我们不得不离开的地方就叫故乡。
看完《远山的呼唤》,在其豆瓣条目页面的剧情简介看到「……本片为“民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为《家族》和《故乡》。」才知道另外两部影片的存在,于是决定按上映时间倒着追看一下,隔了三天,终于观影:,起初听到日语就感觉被“骗”了,暂停,验证,还真是国语版,只不过国配音轨好些段落用日语原声替换了(猜想可能也是当年引进时有所删减的原因?);2.-从早到晚,成天拼死拼活地干,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可为什么?为什么非得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美丽的村庄呢?-活不下去呀!没有办法。→ 不由得因此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曾经安溪铁观音销量多价格好,很多村民以制茶为生,后来不景气了,挺多村民也到外地另找工作赚钱了;《远山的呼唤》剧情,看到后面不禁担心父女俩遭遇不幸,结果并非如此……
因为山田洋次身上满满的小津wannabe气质导致对于山田洋次一直很难喜欢起来(尽管相比小津显得很“端着”的传统知识分子气质山田洋次要接地气得多)但是和小津相比山田洋次对于故乡传统田园牧歌式生活方式的热爱依然是能够让人产生共情的。偏向生活流的叙事方式与题材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而这种来自于乡间不加矫饰的诗意气质也是美好的。更重要的是,山田洋次并没有刻意地向观众灌输什么,相反他只是将这部电影当作私人情绪的宣泄,通过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故乡情怀来唤醒观众的共情。他只是向我们展现他家乡纯粹的美,而故乡经历城市化后的未来也充满着希望,这才是对故乡爱的深沉的展现。
有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总是被迫会离开故乡,寻找新的生活,也去探寻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出门在外总是难免会有许多忧伤的时刻,有时候有许多情感起伏未必是一件坏事,反而会让你更加看清自我,更加明了内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我看过许多的风景,却终究最难忘怀曾经的如白月光一般的记忆,终有一天我也将以一场盛大的回归与这里和解,一定要记得等着我哦。
勉强及格。可视为两年前那部《家族》的前传,船老大和轮机工两口子,在名为“大者”的铁船公司的压迫下,不得不渐渐放弃自己的老木船,去广岛城里上班谋生。延续了《家族》的一些特征,人物关系啊经济起飞年代背井离乡的苦涩啊黄色调的温情回忆的画面啊,这些都保持了,但这部的问题在于,剧情聚焦于男女主人公对逝去时代和生活方式的眷恋,把小主题做大了,而且取景也少变化,给摄影和剪辑节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另外既然木船都运行19年了,他俩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年幼?显然这是一个让男女主角更背负离别苦的设计,但不合乎情理。
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这么淳朴、自然,如一汪清泉沁润心田,让你情不自禁眼含泪光地忆起儿时那些温馨的点点滴滴,感叹着在过去那个网络、科技还不甚发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互助是如此真挚、朴素!故乡,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儿的人而言,她就是全部的世界;对于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人而言,她就是一辈子难以割舍的情怀。本片以“民子”一家的视角折射整个时代的变迁。在留在故乡死守传统的船运和背井离乡谋一份普通的差事两条路中,“民子”一家最终还是选择了后一条路。个中原因,正如祖父所言“为了谋生”。是啊!想当年,自己的父辈们不也是为了谋生,才南下广东打工嘛!只是现在时代的脚步太快了,机械作业逐渐取代了手工劳作,父辈们也随着年龄增长,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境地!不禁想起了前段日子看的《火线2》,心中涌起一阵悲凉!
能看到以小镇为背景的故事真好。拍的太细了,片子看下来,让人大致了解了海边为生的集中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艰辛。话说片中运石船真大开眼界,行驶在沉没的边缘,卸货如翻船,第一次看着太吓人了。另一方面,表现了时代风貌,小作坊被大企业挤垮,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放弃了辛苦但是为自己工作祖辈的职业,去城市在大企业做个旱涝保收的打工人。故事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结尾一家人乘船离开,犹如上一部家族里的开场,街坊邻居都来送行,送别带在海风中飘扬。不过这部电影虽然因为讲了行业的没落,但是并不是家族里那么一路艰辛,反而因为放下了心中作船老大的包袱顺应潮流而充满了希望,当然也有怀旧。比起家族,本片的故事更加成熟。同样的人讲相似的故事的手法,从这里算是一个开始吧,也是导演的一大特色。
好简单的一个故事,却分外动人,有些像另一种“幸福的拉扎罗”:小岛的渔民们受到来自新技术、高薪资工作的冲击,只能黯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在家中已延续几代的事业,离开家乡。电影没有探讨进入城市之后生活(其实已有其他的渔民这样做了),反倒把结尾留在一个仿佛充满希望的一刻,想必这一定是对“故乡”这永远的港湾镀上的金色光芒吧。所以相对于对社会变革的质疑、对传统产业消失的遗憾,这部电影更多的还是感怀人与人的分别。白发苍苍的笠智众演爷爷,有他的每一个镜头都非常有爱
,1970年的《家族》和1972年的《故乡》,主演相同,扮演的角色也没变。前者讲述一家人离开故乡去北海道拓荒创业,故事主要集中在旅途中, 另有部分是到达目的地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后者讲的是故乡生活艰苦,但一家人对故乡充满了感情,最终为了生计还是选择离乡,后者像前者的前传。两部电影粗狂大气,纪实风格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