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也是鱼(2006)

UP:2025-07-13

泥鳅也是鱼

评分:7.3 导演:杨亚洲 编剧:李唯
主演:倪萍 / 倪大红 / 潘虹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中文
影片别名:Loach is Fish too
上映:2006-04-15
IMDb:tt0821478

泥鳅也是鱼简介

泥鳅(倪萍 饰)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本想投靠朋友,可朋友的处境也不太好。于是泥鳅决定自力更生,她多次遇到了在火车上要求与她发生关系的包工头,没想到两人都叫泥鳅。
  男泥鳅(倪大红 饰)也是个背井离乡的人,妻子逝世了。他把女泥鳅留下,虽然吃住不是很好,但起码有个落脚的地方,离乡在外困难众多,大家也互相照应。
  为了生活女泥鳅去当女佣,这时男泥鳅欠下了工人的工钱,她也提出帮他还债,就这样,他们互相挣扎在北京生活,做着粗活,养活自己与女儿。
  但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他们需要面临的还有很多……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杨亚洲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艺术贡献奖杨亚洲 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倪萍

简评

大半夜一口气看完,写实风格的电影很难看不进去的,本片为一部民工流水账(纯良悲惨版),无高潮无亮点,带俩逼小孩属实糟心,还是生不起别生。最主要是当生活好似开始走向好的方向时主人公的一些非正常人行为让我看的闹心,例如伺候老头时的一些行为我不禁想问大姐你是太淳朴了还是脑子不正常,当然了女主人也有点神经质,简单来说本片里面因为想要塑造苦难经历非常简单粗暴的使用降智法让所有人行为开始疯癫咋呼进而出事,非常低能的编剧手法

还真不要个脸!这是电影唯一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这片其实故事没毛病,讲述农民工的感情纠葛和生活艰辛,但是拍出来的感觉还是太刻意了,倪萍太偏爱这种伟大无私正义光辉的母亲角色了,并且始终用力过猛。到最后又回到惯常的主持人煽情时刻,所以整体来看,从编剧到演员,始终都是刻意而为之,容易造成假大空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热爱生活,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整部故事很简单,把外来务工人们的艰辛提现的淋漓尽致,“泥鳅”更能形容这群生活在大城市底层的人。演员的表演很朴实加上方言的加入显得每个角色都很接地气,可是电影的寓意有些欲言又止,缺少了一点意境。不过很喜欢电影结尾那场戏,很温情。三星~

【Inferior】D #特别影人潘虹#剪辑太奇葩了,一黑一亮就转场了,关键是叙事也不连贯,就像一个个短故事,细节方面确实很多,每个人都被赋予太多戏剧性的元素,火急火燎的。潘老师的表演随便压倪萍,倪萍这部片发挥一般吧,很不自然。

究竟是该拿鱼的标准定义泥鳅,还是该用泥鳅的规范评判鱼?我想导演自己都未必清楚。影片的最大问题在于,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阶级性和人的异化混为一谈。一边是急于解决温饱问题的泥鳅,一边是耐着性子疯狂追求精神层次的鱼,影片为了达到以农村人的道德尺度来衡量城市人的道德底线这一目的而将二者对立起来,最终得出一个片面、狭隘且没有说服力的结论:丧失道德感的泥鳅成了不要脸的鱼。事实上,这天地间的交流完全就是鸡同鸭讲。只有在「食色性也」的语境里,这个《泥鳅也是鱼》的等式才成立。在「饱暖思淫欲」语境中,鱼是鱼,泥鳅是泥鳅,二者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共存关系。泥鳅为何必须要按照鱼的价值观工作?下属为何必须要讨上级的欢心?难道就是为了博君一笑?放屁。为此,泥鳅吃包子是全片最有人情味的一幕,它提醒着我们:曾经,鱼也是泥鳅。

倪萍和倪大红化名“泥鳅”真是妙。泥鳅滑溜溜不讨喜,生命力却异常顽强到处钻。农民工纷纷钻到大城市,带来了不讲卫生、皇城根烧纸,“污染”了市容……他们留下血汗,留下美好然后被赶走。他们操着黄段子,白天耍流氓,变着法逃票,法律有罚款和惩戒,但唯有对“脸面”的自省才是立人之本。泥鳅长得再丑也是鱼,农民工再穷酸也是人。更何况,下下人有上上智。最后两个泥鳅没有团员大结局,而是在一个雪后的冬夜,一个逝去,一个离别,却背影高大,比那些体面人更值得尊敬。

农民工+爱情题材,土话很有味。大叔、男泥鳅;大嫂、女泥鳅、阿姨,没人在乎他们叫什么,他们活得就像泥鳅,在底层苦苦挣扎。但是,泥鳅也是鱼,人呢咋能不要个脸,别人拿泥鳅不当鱼,自己不能拿自己不当人。影片的主线是两位主角爱情的发展,实质上,苦苦挣扎的生活与闪光的爱情可能是矛盾的,导演试图体现人性的光辉,而作为观众则不得不怀疑真实性,而这可能把观众从男泥鳅死亡的悲伤情绪中拽出来。

罚冥币,住宫殿,盘不黄,让我摸,各种高反差式社会黑讽,外加间或蹦出的出人意料冷笑话,比如潘虹唱童安格马上自我检讨说歌太老那段……不过喜剧的部分还是太像刻意编排的超现实段子集萃,导致最后悲情上扬那一刻情绪带不起来。贫贱高贵悲喜混容水准照着杨亚洲自己的没事偷着乐还是差了不少。/

对于题材和女主角表演的喜欢,可能超过了电影本身。电影有很多的不足,很多意识化地虚假真实表现,但我宁可圆其说。两个人之间感情的发展很慢,慢得忘了他们是怎么开始,慢得没有了隔阂。从愤怒地骂不要脸到自觉接受“嫂子”的称呼。城市寄居者的卑微,忙着生存,忙着生理。

跑、不让警察抓人、街拍、特写、找耳环……感觉处处都在致敬我谋。各种突如其来的遭遇都像是导演太坏生加到角色身上的,也就使得倪萍和倪大红再怎么竭尽全力地表演都不如大嫚小嫚对着火车喊“北京欢迎你”来得有力。Ps:从来没这么讨厌过配乐。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苦中有乐。以前啊,想着每顿能喂饱自己和家人就行了,即使再苦再累也坚持得住。现在懒惰的人太多了,不仅是身体,还有思想。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苦中作乐,过得很开心,但总盼着长大,现在长大了,又总盼着回到小时候。一切都变了。

一首农名工的诗。匆匆涌涌的泥鳅们一直在奔着单纯的目标而去,可惜人命八尺,难求一丈。关键是生存不易,还得求面子,要尊严。古板的道德观与Q味方言一样在京城里显得格外土气,却也反衬出现代北京自命不凡的荒唐无稽。时代的烙印,十年二十年后也许能看出更多不同的味道。导演的镜头叙事很强,就是有几处稍微过于戏剧化了,诗比小说难写。倪萍倪大红拿捏的很稳,看这种表演要珍惜,以后都是装酷面瘫们的天下了。

获得奖项

  • 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奖 / 评委会大奖
  •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艺术贡献奖
    提名:金麒麟奖
泥鳅也是鱼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