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克利(2013)

At BerkeleyUP:2024-12-09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在伯克利

评分:7.9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编剧:
主演:Anahid Modrek
类型:纪录片
片长:244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直击柏克莱(港) / 伯克利
上映:2013-09-02(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3091552

在伯克利简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属于一个由十所州立大学共同组成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大学系统里,伯克利分校又是其中最久负盛名,也最成果斐然的研究和授课机构之一。怀斯曼带领我们走进伯克利的教室和办公室,聆听课程和会议,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世界名校的运转,感受一所高等学府的生命力。影片不只展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走近大学行政管理的决策过程及部门合作的台前幕后,揭示一所世界顶级名校是如何积极地承担自己的科研责任和社会义务,又是如何在点滴细节中实践和拓展高等教育的意义。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银鼠奖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第57届伦敦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简评

SIFF2019#虽然被伯克利拒了但还是当了四个小时精神伯克利人!围绕10月7日游行以及背后的资金问题,展示伯克利是如何在公立教育体系下仍然保持学术自由和独立运营,关于公共政策和教育公平的讨论太精彩了,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议抄送汴大管理层观看十遍。居然还看到WFIRST,果然全世界的天文系都用着最烂的教室lol

2019SIFF很多人会提到剪辑凌乱,这部有些镜头的起始对焦都有些模糊,一会跳到文学、细胞学、物理学的课程,一会跳到学院管理委员会危机公关、教育拨款限制重大问题的讨论,其中还穿插着中产阶级公立教育,黑人亚裔种族歧视的讨论会,最后都随着107的罢工游行而深化。回到Berkeley最终代表的美国公立教育到底是为什么

不输给《纽约公共图书馆》,何况大学可比图书馆难拍。怀斯曼擅长的是通过多维视角重现空间。四个小时展示的林林总总,告诉我们在今天想建立单中心的秩序来统领一切已成泡影。面对现实,就要正视不计其数的裂痕。遗憾的是,刚走片尾字幕,前排女A男A就和旁边的女B大吵起来,都指责对方公共场合行为不端。他们白看了,浪费360元。

190620@siff - 紅星愛琴海:自然顯現,並,知識份子視角。伯克利的每一門課(無論社會人文或自然科學)、每一個議題都以自身的方式遙相回應了不久之後發生的那那場學生運動。重要的是不是爭取到什麼,也從來沒有完全的對策。但伯克利的大學教育使人重新認識到大學當然應該是“象牙塔”:它無窮無盡地質疑和追求更理想的方式,無論暫時能否實現。

#siff 2019#所有矛盾均来自外部社会,伯克利只是巨大教育体制问题的政策应对者,并不呈现这些顶尖大学的内部矛盾。像方程式,按标准步骤解开。穿插学生日常活动调节整体节奏。没有任何可称为“冒险”的部分,像高考高分议论文,可预知的“优秀”也是可预知的“无聊”,精彩都落在应试写作的解决策略上

要拍好一个地方是很难的,要能解释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这里的人在做什么,为了什么,怀斯曼就能讲的非常清楚,而且他能把理性逻辑的部分和深度思考融合在一起,仍然是信息量非常大的作品,最后又辐射到对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思考。怀斯曼非常耐心的去聆听,从不把人说的话剪碎,把说话人的观点非常完整的呈现出来,真正respect。

上影节选题真的针砭时弊。我们这几年才开始讨论的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问题,这部片在6年前就开始探讨。中产阶级的后代如何保证接受精英教育的机会?天花板如何打破?肤色和社区对新一代人意味着什么?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面临着什么问题?政府与高校如何互相配合?伯克利的价值和与其他美名校的区别在哪里?答案就在那些冗长的会议里,在校园每个角落的活动里。素材取舍确实有问题,但这不是剪辑的问题,对于关心这些议题的我来说,也丝毫不显它冗长。但愿我们的年轻人也能有此公民意识,多关心关注一下公共议题吧!社会的未来永远在下一代啊!

很详细的展示了伯克利这是世界名校的方方面面,有生动的课堂,有枯燥的行政会议和互助活动。大到学校高层,小到校园清洁工,都涵盖到了。看完不免感叹,世界名校之所以是世界名校,在于它有教无类的观念,和兼容并蓄的育人方式。看完这片子你会意识到国内高校要补的还有很多——补不补得上另说。总之,差距很大。完全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培养体系。

想了解当代美国社会,怀斯曼怎么能绕过呢?一如既往的原教旨主义直接电影。以伯克利为代表的美国大学多面体,隐隐的左派倾向,后面用学生的减免学费运动并占领图书馆推向高潮。其中校长在开办公会时说的也很动人,他很理解现在的学生,他在年轻时也参加过抗议活动,并且让贝尔实验室解雇了一天,但是一切还要按照正常的方式来解决。最后抗议活动褪去,伯克利恢复了校园的日常。怀斯曼的这次的素材是200小时,成片4小时,1/50的片比。

2019SIFF。这一次怀斯曼这个「墙上的苍蝇」流露出对于当代教育体制(官僚)与「教育产物」(学生)「不怀好意」的冷笑——官僚们一面道貌岸然讲述所谓的「立校根本」、「倡导价值」、「教育成果」,一面又在控制学运、经费盘算和海外招生上掩饰不住的市侩、贪婪,在学运之后又是一副事不关己沾沾自喜的丑态;另一方面学生尽管在课堂讨论上对于当下社会问题头头是道,但是一旦转化为学运行动,立马幼稚、狂妄却无知,最终鸟兽散。辅以大学中各种纯技术的学习、讨论,娱乐与运动,一种泡沫与割裂感油然而生。所以说怀斯曼的观点(在本片中)依旧是保守主义的。

仿佛在伯克利旁听了一天各个院系的课,参加若干学生活动,观摩了领导开会应对政府薄款削减,还亲身参加了一次游行(然而并没有我在伯克利读书的学生所描述的痛苦学习生活)。红衣亚裔老师讨论的“政策变化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一语成谶;由此可见看似琐碎的片段有着灰蛇走线的内在逻辑。美国教育的反思性在影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不难看出高层行政力的低效和迂回。

我承认自己太困了,可能睡了四分之一……但涉及到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比如种族、机会平等。我会比较向往美国大学那种橄榄球赛、篮球赛的集体活动氛围,感觉已经成为了他们校园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影片的最后看到了一次大规模罢工抗议,学生们和工人们聚集在校园里抗议学费上涨、工人待遇下降,规模很大,他们呼喊着“学生和工人联合起来”,领头的同学问大家“who’s university?”大家齐声有力地回答道:“our university!”展现出的力量令我感动。拍摄了他们的轮流演讲、占领图书馆、诉求;也拍摄了此时校领导们的紧张和计策;事后还拍摄了当时不愿参加抗议的学生们的理由。总体来讲,失败还是在于没有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目标不明,这样游行抗议就成了一场表演,战斗力被消解了。

获得奖项

  •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57届伦敦电影节
    第57届伦敦电影节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银鼠奖 / CICT-UNESCO Enrico Fulchignoni Award
  •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