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爱丽丝(1976)

评分:7.1
导演:阿尔弗雷德·索莱
编剧:Rosemary Ritvo / 阿尔弗雷德·索莱
主演:琳达·米勒 / Mildred Clinton / 宝拉·E·雪柏 / Niles McMaster / Jane Lowry / Rudolph Willrich / Michael Hardstark / Alphonso DeNoble / Gary Allen / 波姬·小丝 / Louisa Horton / 汤姆·西尼奥雷利 / 莉莲·罗思 / 帕特里克·戈曼 / Kathy Rich / 玛丽·博伊兰 / Ronald Willoughby / Sally Anne Golden / Maurice Yonowsky / Antonino Rocca
类型:悬疑 / 惊悚 / 恐怖
片长:98 分钟 / Australia: 106 分钟 / USA: 108 分钟(unrated version) / Spain: 83 分钟 / Argentina: 108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Alice, Sweet Alice
上映:1976-11-13
IMDb:tt0076150
甜美爱丽丝简介
12岁的小女孩爱丽丝·斯佩姬(Paula E. Sheppard 饰)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她与母亲凯瑟琳(Linda Miller 饰)和妹妹凯伦(Brooke Shields 饰)生活在一起。凯瑟琳几乎将全部的母爱给了凯伦,而爱丽丝仿佛被遗忘了一般。她的性格因此日渐反叛 和扭曲。
在首次圣餐之后,凯伦被人残忍杀害,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爱丽丝。不久,凯瑟琳的妹妹安妮被人刺伤,她指控爱丽丝向其行凶。这个小女孩随后被要求在父母的监护下进行心理辅导,然而只有爱丽丝的父亲(Niles McMaster 饰)相信女儿是清白的,他为了找到真凶以及证明爱丽丝无罪的证据四处奔波……
获得奖项
- 第6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编剧 - 第9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低成本电影
阿尔弗雷德·索莱 Alfred Sole导演
琳达·米勒 Linda Miller演员
宝拉·E·雪柏 Paula E. Sheppard饰 Alice Spages
Jane Lowry Jane Lowry演员
波姬·小丝 Brooke Shields饰 Karen Spages
Louisa Horton Louisa Horton演员
简评
70年代冷门悬疑惊悚类影片佳作,当年电影频道播放过。跟同时期《庭院深深》,以及意大利70年代铅黄电影《阴风阵阵》、《夜深血红》很相似。给人留下的思考空间很足,在这方面又跟《惊魂记》1和2很像,很推荐观看。同时这是Brooke Shields处女作,虽然只出演了前10分钟,但11岁的她真是小巧玲珑的典范。本片最大悬疑点在于,爱丽丝到底是不是凶手。个人认为,爱丽丝仅12岁,她确实缺少父母关注,精神有点不正常,有些行为怪异,但还不至于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全片细节部分有展示。她做的更多是恶作剧,面对胖子的猥亵,她把装蟑螂的瓶子倒放在他身上,仅此而已,如果真是凶手为什么不直接趁没人杀了他。还有就是对姐姐的嫉妒心挺强的,父母偏心很严重。姑妈遇刺应该是意外,老太太想要刺爱丽丝母亲的,发现弄错了所以逃跑
视听和剧本都具有强烈的铅黄风格,凶杀戏几处镜面的使用比较亮眼,人物充沛的情绪比众多铅黄片更加细致;而叙事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影片提前揭晓凶手,转而在凶手动机和对峙时刻上继续牵引注意,不过难以调和影片整体的沉闷。“坏种”式的烟雾弹和相当于《别动酷刑》变体的谜底,包含青少年成长心理和极端宗教信仰对人的异化两大主题。影片原名Communion意指圣餐仪式,爱丽丝自始至终未被身边人真正关怀和理解,也未被授予过圣餐,结局时两个主题交汇,开放式处理将思考空间交还给观众,带来阵阵寒意
感觉导演是想把这部电影拍成爱丽丝是主导凶手的悬疑片的,可是电影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就拉垮了。保姆老太婆被引出来后,编剧就像是忘了爱丽丝这个人物一样,把一个很好的爱丽丝借刀杀人的情节抛弃了,反而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保姆为了得到神父唯一的爱而把一把人杀光的无脑恐怖片。。。如果编剧能改动一下,将爱丽丝和保姆的联系加入,并且把爱丽丝做过的事再说得明白一定就好了。感觉编剧这个开放式结尾就是想让观众迷惑到底爱丽丝有没有杀人,但证据却又不足。
7/10。片名直译应为圣餐/圣餐仪式,即影片首尾两起谋杀案都发生在圣餐仪式期间,但翻译成《甜美爱丽丝》倒也符合本片前部分将所有线索直指alice的迷惑性,使观众误以为是《坏种》一类的影片,此译法可谓不“信”却“达”、“雅”。回过头看,其实影片也一直在为真凶作铺垫,alice虽不是四起谋杀案的凶手,但多少还是有些反社会人格和心理问题。宗教元素贯穿全片,增加了谋杀阴暗与教堂圣洁的反差感,增强了心理恐惧的悬疑氛围,可是影片最后凶手自曝是影片的最大败笔。(.《小丑回魂》里的黄色雨衣是否就是在致敬本片?)
坐在电影院看一段又一段预告片,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老片子总是更带感。好多新片子似乎都试图拍成大片,配乐一个比一个宏伟气势,也不管自己是个恐怖悬疑片,还强塞元素把本就无趣的故事拖得很长,一水的套路,连预告都像套了模板……还是老片子直截了当。不过这片的反转也太不惊艳了………………
气氛营造的挺好,不过有的演员表演实在是太夸张了,一点都不自然。我觉得爱丽丝也是凶手之一,要不就不会有结局时她放刀的镜头,她姐姐应该是她杀的,其余人是老太太杀的,不过照成这个状况她父母和其他人也是有责任的,爱丽丝性格的确怪可能也不善良,不过开篇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只关心凯伦不关心爱丽丝,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爱丽丝被怀疑、诬陷、讨厌,是因为她不那么像一个“童贞女”,她已经开始发育,有了女人风情,不像凯伦那样依然是个“纯洁女童”,更不要说她本身也代表了父母偷尝禁果未婚先孕的“原罪”,所以大人都更喜欢凯伦。凯伦和爱丽丝反映了离异家庭的两种孩子类型,内敛乖巧和暴躁叛逆。老太太压抑到变态,一心幻想自己是童贞幼女,得到神父的宠爱,躺床上把神父照片放在腰上的镜头暗喻意味很强。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是爱丽丝杀了妹妹?凶手作案的时候爱丽丝才从家里出发去教堂,没有蹲守伺机而动的时间,其次凶手从背后直接勒死了凯伦,爱丽丝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力量,十字架就更明显了。从头到尾人都是特达妮夫人杀的,影片也没有把答案藏很久,后半段不是让观众猜爱丽丝是不是也参与了杀妹妹和袭击姨妈的事,而是说爱丽丝在变态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心理已经产生问题,她长大了很有可能会变成特达妮夫人那样偏执的人,而特达妮夫人可能也是从一个爱丽丝这样无辜可怜的女孩子一步步转变过来的,两个角色就是“互文”,悬疑部分很明确,没有藏很多这个那个的。
凶手暴露的也太早了,最好也没有反转,导致剧情整个垮掉;最后一个镜头爱丽丝把刀放回去几个意思?想表达什么没看懂;阿姨肯定是老太婆刺的从袜子的细节可以看出,凶手是长白丝袜,爱丽丝在地下室穿的短腿袜;中间爸爸被安吉拉电话叫出去是什么意思,单纯的老太婆模仿声音吗;老爸也太弱了,被人捅了一刀之后,居然主动送,没有一点防备;凯伦我一开始就不认为是爱丽丝杀的,因为我不认为一个小孩有那么大力气能勒死另一个小孩;
我一直以为这是小孩子作恶,爱丽丝的举动也的确反社会,但没想到是教堂的老太,嫉妒靠近神父的人。而且看了几篇影评,发现杀姐姐的竟然也不是爱丽丝,我去,这个悬疑做的,两人近乎大家来找茬的装备,以及爱丽丝的邪恶属性,真心没法不怀疑她,结尾更是留下伏笔。虽然几起凶案到最后证明不是爱丽丝所为,但她爸妈的极力辩护,还是让我厌恶熊孩子父母的包庇性。“父母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了解孩子。”PS虽然姐姐很美,但明显妹妹更适合角色,活生生演出了那个岁数女孩的叛逆和冷漠。
看的全程总以为是意大利电影,没想到是美国导演拍的。快50年前的作品,现在来看风格果然很old achool,一众演员的表演总像是在看一板一眼的舞台剧。但剧本非常扎实,尤其导演对结局的处理,极具开放式倾向。大部分影评也是在讨论分析爱丽丝到底有没有犯案,亦或一切都是痴迷神父的老太婆所为。本片若能被拿来好好翻拍,想必会是一部分数更高的恐怖佳作。歪楼:饰演妹妹凯伦的原来就是爸妈那年代如雷贯耳的大美女——波姬·小丝,难怪这颜值如此惊人,哈哈。
非常的阿基多,影像、音乐皆是,剧作诸多bug也是。老妇的体型和13、14岁的小女孩当然有差,结果人人看不出来;凶手杀人的动机也多是导演类型需要,而非人物和故事本身的需求;死者多是no zuo no die,前夫君尤其如此。含丝量很低,不过小爱丽丝的演员真棒,邪恶与无辜让人看不透。这故事很有现实意义,不过恐怕半时间内,内地还是不能拍,遗憾的是电影表现得也欠深入,剧本完全被所谓类型牵着走。但影像依然是值得看的,深黄色的雨衣外套令人记忆深刻。有趣的是,也许恰恰是剧本总有些不通顺,单场戏剪辑上的生硬却生出一种别样的风格与张力。小镇和教堂的world设定以及结尾给人的无尽联想都是妙笔。看完确实想研究研究恐怖片怎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