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曼自画像(1997)
阿克曼自画像简介
When ask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inema, of Our Time series, Chantal Akerman jokingly suggested herself as subject matter. She envisioned a film consisting solely of excerpts from her films, but when pressed by the producers to include footage of herself, Akerman grudgingly agreed, and divided the film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opens with Akerman in her apartment, reading from a text directly to the camera, describing the problems she encountered making this film. What emerges from this mise-en-scene is a funny, often personal, and always thoughtful confession from this extremely perceptive filmmaker. Part two lets Akerman's films speak for her, taking clips from her extensive filmography and linking them anonymously until they form a new film. There are scenes from JEANNE DIELMAN, her best-known film, but also glimpses of several other works - forays into experimental film, comedic shorts, musicals, narrative features - including an early short that stars a very young Chantal.
香特尔·阿克曼 Chantal Akerman导演
香特尔·阿克曼 Chantal Akerman自己
克莱尔·阿瑟顿 Claire Atherton剪辑
简评
.6小西天 好喜欢开头阿克曼微笑着复述母亲très grand peinture时笃定的语气,也好喜欢这个对电影本体的象喻:一幅巨大的油画,有着许多许多脸庞。会惊讶于混剪里《来自东方》对阿克曼的重要程度,D'est里的东方是东欧也是多兵燹的波兰,那些街景与面孔同样是阿克曼身为波兰犹太人后裔的后记忆。会想起《美国故事》里那个从《塔木德》经文中获得慰藉的无神论者,游牧与返归是自《旧约》始犹太文化内禀的母题,而这样的主题在阿克曼的作品序列中不断复调地回旋。资料馆一轮放映后真是越看越喜欢阿克曼的影片,她对于女性主义、结构电影、后记忆等的呈现不是(有些评论会认为的)讨巧的攀附,她对于时代脉搏有着最切近、最直觉的体认,她完全配得上那些赞誉和夸张的名号。
阿克曼自述+自选片段。自述里介绍了自己的拍片方式和态度,有时候好像要拍两遍,但还是不满意!是没想到阿克曼这么没有安全感,不过也能理解!毫无从业背景的家庭出身,父亲非常不看好她的职业前途,还担心她误入歧途;18岁就开始到处跑,学习拍片拉投资,表面上拍那种嘻嘻哈哈讲拉投资多难女演员会被骚扰,一看就是没少碰壁;拍并不迎合主流商业化的电影,加重了拉投资的难度。这么难,阿克曼小脸都累瘦了,没想到她当时那么单薄!然后就是近30年自选片段了,有我城里那个哼唱擦皮鞋擦到腿上的胖姑娘,自然少不了让娜迪尔曼在厨房擦皮鞋了!还有来自东方充满戏剧感如同史诗一样的长镜头,谁能想到镜头里的人们只是在等车而已。还有80年代的轻歌曼舞,让我想到了雅克德米的柳媚花轿。最后我是香特尔阿克曼,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这是真的首尾呼应
全程看狗,再也不想看阿克曼了,她的只有狗好看,要是有人对狗狗不感冒那怎么看下去。前面一段采访,她说丝毫不羞耻于自己多年来自卖自夸,后面都是她作品的混剪。。。我现在是真讨厌她,别人不喜欢就不喜欢,还要搁着挖苦别人不喜欢。。她作品单个镜头和整体氛围无疑是出彩的,呃组成一部电影真的非常非常无聊且不知所云,还真适合这种混剪,反正主题、气质相似
“我的电影就像故事中的奶牛,始终会有人欣赏它,虽然可能为数不多……我自认很满意,一点不觉得羞耻”“为什么是电影,因为我不会写作”;近一月集中补阿克曼,这部片段合集恰如其分的回顾了香特尔·阿克曼的绝大部分作品;“最后我请你们注意,我想说我叫香特尔·阿克曼,我是比利时人,真的,如假包换”;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展;
毕论投入阿克曼的每个夜晚都像是在和白天外部的世界较劲,身体在这12平米不到的房间内像气球一样飘浮,不愿承认白天的那个“我”就存在于这具身体。或许就像阿克曼以第三者的视角拍摄自己,而以自己的视角拍摄他人一样,面对“自我”,总会觉得陌生。
;“为什么拍电影呢?因为我不会写作,因为拍电影就是拍电影。”用电影本身呈现自画像再合适不过,截取的片段基本都是典型阿克曼风格——漫游的长镜,日常场景中的荒诞,群像的调度,爱情的破灭和重生,对犹太身份的追寻,空间的回响,声音的介入。
阿克曼塑造的女性是多元的,一时找不到概括性的词语去形容她影像里的女性,并不感到愤怒亦或是痛苦,顶多是压抑,但却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来自东方》的海报封面女郎作为结尾人物,是不是说明阿克曼自画像,找到的是生活里最随意却又惊人的一撇,也许是童年时看某个女性的那一眼,成为她拍电影的初心。
#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展#我的牛虽然没有卖点,但我还是想把它卖出去。我的电影虽然没什么人看,但我还是要拍。阿克曼虽然在镜头前有些拘谨,但说的内容非常精彩。后半段的作品集里有《让娜·迪尔曼》的片段,也算是弥补了本次回顾展里没有这部电影的遗憾了。
.28 at MOMA。阿克曼的自述几次让我出神,虽然有字幕但我还是不明白她在说什么。其作品的断片成为这部纪录片的主体,剪辑似乎毫无章法,随心所欲。一个小时之后,三个跳舞的女郎,把鞋油刷到腿上的女孩子,还有和女伴自由地走在巴黎街头的小梅黛洛,永远地留在我心里。虔诚地、放松。迎接它的到来。一切都将自然而然浮出水面。“我是阿克曼,如假包换。”
新东西基本就是开头和结尾的自述,也就20分钟左右,卖牛理论像是在说每一个试图表达的创作者,还有对“真诚”的一种自嘲,中间很多电影看过了,又花40分钟再看一遍混剪,感觉这混剪也没啥逻辑,像是精选镜头和台词,但其实还想听阿克曼说更多她想说的话。
阿克曼导演受邀为《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而制作的,以采访的形式道出自己,并展现一系列的作品的片段,如让娜·迪尔曼、蒙特利旅馆、来自东方、八十年代、金色八十年代、家乡的消息、美国故事食物家庭和哲学、以及提行李的人 安娜的旅程 饥肠辘辘 我的城市 1960年代一个布鲁塞尔少女的肖像,这些片段回顾与其说献给观众,不如说也是献阿克曼的情书
《我们时代的电影》之一。补上了《八十年代》几个因为瞌睡错过的片段(指挥打拍子太可爱),也为多个首次相遇的镜头感到痴迷,期待探索更多阿克曼电影。自述部分被讲母亲与油画的神情和语调触动,包括作品展示中《长夜绵绵》母亲出镜,仍是逃不开的母题。“我叫香特尔阿克曼,我生于布鲁塞尔,这是实话。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