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他去吧(1970)

Let It BeUP:2025-07-07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随他去吧

评分:9.1 导演:迈克尔·林赛-霍格 编剧:
主演:约翰·列侬 / 保罗·麦卡特尼 / 乔治·哈里森 / 林戈·斯塔尔 / 小野洋子 / Peter Brown / Peter Craddock / Ray Dagg / Geoff Emerick / Mal Evans / Kevin Harrington / David Kendrick / 迈克尔·林赛-霍格 / 乔治·马丁 / Heather McCartney / 琳达·麦卡特尼 / 比利·普林斯顿 / Ray Shayler / 莫琳·斯塔基
类型:纪录片 / 音乐
片长:81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狂人之歌
上映:1970-05-13(美国)
IMDb:tt0065976

随他去吧简介

1970年,披头士乐队再也没有录制一首歌,乐队的成员只是分开后,独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列侬和小野洋子为自己的乐队操劳,麦卡特尼准备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哈里森和其他乐队一起做巡回演出,斯塔尔则在拍摄电影,仅仅在一些公开露面的时候聚在一起,并且形式上否认有关解散的传闻。整个世界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支正处事业颠峰的伟大乐队即将解散。1970年春天,由于需要再进行混音制作的1969年初录制的单曲加工制作完成,并且作为电影原声《Let It Be》正式面世。这部电影就是披头士乐队当年灌制《Let It Be》唱片的同名记录电影。
  太多的故事关于这四个人,更多音乐关于这团体,虽然已经解散将近40年,的确,本片如果对The Beatles没兴趣的观众观看,必定觉得无聊乏味,没有剧情和计画性的安排,唯有电影很单纯描述着The Beatles当年练团录音的实况,没有过多的主观纪录策划,但相信让The Beatles迷观看,处处都是惊喜,一个眼神一个停顿,都是让人猜测奇妙的人与人间的化学变化。
  电影中可以看出当时的The Beatles岌岌可危,录制Let It Be的时候,四个披头之间已经有了无法弥补的裂痕:鼓手Ringo Starr受不了自己老被使唤来使唤去,一度忿而离团,好不容易才被劝回来。团长John Lennon和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坠入爱河,兴致勃勃搞实验音乐和反战行动,对The Beatles愈来愈没兴趣。吉他手George Harrison受够了John和Paul无视于他愈来愈慑人的创作才华,老把他当成小弟弟,也不认真处理他的歌。全团四分五裂,只剩下Paul McCartney还极力要让The Beatles走下去。
  Paul McCartney认为,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在短短十年历经几世几劫的The Beatles,应该重返他们玩音乐的根源,回归单纯的「四件式乐团」编制,玩玩直来直往的摇滚乐,就像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在破酒吧里打拼的那个样子,他相信这样可以让团员重新找回音乐的热情。
  在他的构想中,The Beatles的新专辑将会是一场演唱会实况录音,同时制作一集电视特别节目,记录The Beatles在录音间里排练新歌的情形,最后带到演唱会现场的大高潮。由于整个构想都标举「反璞归真、原汁原味」的精神,他们遂把这个计画命名为"Get Back"--这也是Paul McCartney的一首新歌。
  结果事情完全不是Paul McCartney想像的那样:为了迁就电视摄影的需要,他们全体搬出录音室,来到一个冷飕飕、空荡荡的摄影棚,除了Paul,每个人的脸都很臭,John Lennon尤其痛恨身旁永远有人拿镜头对着你拍。对于Paul的热情和苦心,其他几个并不领情。到了最后,没有人有心情去想演唱会的事,他们决定在自己开的「苹果公司」屋顶架起器材唱几首歌,作为纪录片的收尾,然后大家把这件事忘掉算了。
  1969年1月30日,他们踏上公司屋顶,唱了四十二分钟,直到脚下的街道被驻足围观的民众挤成交通阻塞,附近的屋顶都挂满了看热闹的人,警察才来勒令他们停止,因为声量太大了。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团体最后一次的公开表演,也是后来留在Let It Be纪录片里的摇滚史经典段落。第二天,他们回到录音室,进行纪录片最后一天的拍摄,又唱了几首歌。这两天的录音,便是后来Let It Be专辑的骨架。
  电影很真实纪录当时他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Paul和John之间的巧妙火花,看的出来当时的Paul似乎很想当一个带领The Beatles走向另一个阶段的人物,企图心控制力强,要求各团员跟着他的节奏和理念进行,却只有一个人在旁冷眼看待,那就是John Lennon,默默在角落跟小野洋子搂搂抱抱,甚至无心练团,甚至有一幕Paul和其他团员努力练唱时,John跟小野洋子既然在旁跳起华尔兹,没跟随练唱。而当Paul吟唱新歌"Get Back"时,John幽默得既然唱起”Don’t Let Me Down” ,实在太有趣的歌曲对话。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配乐乔治·哈里逊 / 保罗·麦卡特尼 / 林戈·斯塔尔 / 约翰·列侬

简评

最后的演出。Lennon强在思想高度(实际上那首《想象》特别有安那其的感觉),Paul强在音乐造诣(各类名曲的编唱)。在创作上二人各具特色,因此天才无法合并在同一个乐队当中。当然,披头士只是他们人生中路过的一个酒吧,但正是因此才具有最绚烂的火花。前期一直吸收各种文化,创造出英伦入侵的奇迹、打败猫王,重铸了摇滚乐的概念,并且推广之;64年之后开始进行拓展式创新,有Sgt Pepper和白专这种神作,对现代流行音乐发动了革命性改造,创造出第一张概念专辑。被大众喜欢是一种能力,搞实验性音乐突破是一种能力,能做到两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披头士无疑是象征摇滚的文化符号。天台演唱则是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同时是新时代的开端。

就成品而言不算精致,但贵在真实。我会说这是一部面向粉丝的练团纪录片,大家都心醉于最后的天台表演,这么多年了它确实成为一个经典存在,赛维尔大街3号也是每个去利物浦的虫粉都想朝圣的地方,哪怕苹果大楼早已不在那了。其实啊,对于虫粉而言,这部片子看到的更多是无奈,一脸倦容的林戈,啥都无所谓的列侬,还有乔治对保罗的态度已经是你开心就好。最终,Paul在天台高喊Get Back,但Beatles真的回不去了。

因为当时解散披头士需要一个能让粉丝接受的理由,所以呈现出来这部let it be就是偏沉重的基调,但我并不觉得他们录制这张专辑有多么不愉快,多么无奈,包括最后屋顶演唱会明明都在尽力表演,特别是保罗。2021年新的纪录片get back预告释出,事实证明,这个过程依然充满创作的激情,依然有合作的欢乐。解散固然让粉丝觉得可惜,但后来四个人都有优质的作品,作为独立个体依然能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可以看成是4倍的快乐,不是吗?(更何况他们后面也有经常的合作)

纪录的当下正是团员关系紧张时,洋子的一脸面无表情总是让人瘆得慌,对她始终是抱着不能理解,不避讳的在录音棚里拥吻跳舞,对于其他三个团员尬到不行?,显然,气氛就不对嘛,(据说乔治那时候就很不待见洋子)。至于源头是否是她导致披头解散,我看未必,当时的情况是四个人之间都心生隔阂,表面上是保罗和约翰,实际乔治多年被两个大哥压制,发挥不了实力,这就有解释为何乔治到后期的才华才显露出来,还有林戈,拍摄过程面容倦怠,心里Fyou不知上百回,就差点把鼓棒扔到他们中间,留一句“老子不干了”哼!#傲娇脸#片尾重现了最经典的屋顶演唱会,同意那个老歌迷的话,他们除了会创作,,想对穿绿色裤子的小乔说一声“赞”.

终于能看了,现在看这片子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过于粉丝向,近乎纯音乐完全摈弃了叙事,跟其实很互补。有了后者的context,回过头看这电影一点都不阴郁,保罗和乔治的争吵在镜头下足够温和,所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timing真是至关重要。求求苹果/迪士尼趁这机会发个加长版带花絮的Get Back+Let It Be的蓝光洗牌大套装吧

小野洋子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披头士旁边,镜头突然切到还有点吓人哈哈。其实可以感受到她和John真的很相爱吧,眼神的互动还有排练时居然一起跳起了华尔兹。Paul在创作和表演时真的蛮有魅力的,另外感觉好像只有他在整个影片中是富有激情的,其他人好像都淡淡的。。似乎也预示了马上到来的解散。最后的屋顶音乐会,许多上班族和行人跑到阳台,屋顶,大街围观,甚至还引来了警察,还挺真实有趣的(另外感叹下上世纪七十年代腐国人民穿衣还真是蛮有情调,各个都是一丝不苟的西装风衣小礼帽

音乐的无拘无束没能化作生活中的释然,百忙之中合作的专辑,镜头却没能记录下重聚的喜悦,只是无边无际的疲倦、猜疑和愤怒,为了一个音符、一句台词而争吵不休,他们为自己的纪录片设计了足以铭记史册的结尾,一场空前的音乐盛宴,一次不需要门票的演唱会,但可能也没想到“the end”打出来的时候,一切便真的走到了尽头,也成为了那个美好时代的终结。

《解忧杂货店》里有一章节叫《听着披头士默祷》。藤川博在连夜潜逃的前一天,孤身前往东京,去电影院看了《顺其自然(Let It Be)》。看完书,对这个乐队在那个年代的魅力感兴趣,于是把电影翻来看。影片结尾处的屋顶演唱会,摄像机拍摄着由乐队创建的苹果唱片公司大楼下的路人,我竟很惊奇于他们没有一个人拿出手机拍照。然后我立马意识到,那是1969年啊。那时候的人们怎么会懂诸如“手机”、“网络”的词汇。一如书中在思域车中度过1970年的一晚的浪矢杂货店主儿子不懂。年代感就此突然爆表。

获得奖项

  •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歌曲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