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1974)

评分:7.4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编剧: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主演:汉娜·许古拉 / 沃尔夫冈·申克 / 尤利·隆美尔
类型:剧情
片长:Germany: 140 分钟 / USA: 135 分钟地区:西德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血泪的控诉 / 艾菲·布里斯特
上映:1974-07-05
IMDb:tt0071458
寂寞芳心简介
艾菲(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 饰)是一个年轻的充满了活力的姑娘,却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给了年长自己20岁的拜伦伯爵(沃尔夫冈·申克 Wolfgang Schenck 饰)。拜伦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男人,眼睛里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功名利禄,因此一心扑在事业和交际圈中,对待艾菲非常的冷淡。
一次偶然中,艾菲结识了拜伦的好友克莱姆帕斯上校(尤利·隆美尔 Ulli Lommel 饰),两人很快就坠入了情网之中。这段地下恋情维持了没多久,拜伦就带着艾菲搬家了。就在艾菲一位这段感情会被时间尘封时,拜伦却发现了两人留下来的情书,一怒之下,拜伦杀死了克莱姆帕斯,然而同艾菲离婚了。
第2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获得奖项
- 第2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Interfilm Award —— Competition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导演
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演员
沃尔夫冈·申克 Wolfgang Schenck演员
尤利·隆美尔 Ulli Lommel演员
Herbert Steinmetz Herbert Steinmetz演员
芭芭拉·瓦伦汀 Barbara Valentin演员
简评
片子很闷,字幕大大加成了导演想要的间离效果,可能正是因为看不懂,更能专注于画面,着迷于精彩的镜头语言。(引用原文、旁白解说、镜子的折射与陌生远离、白色淡出光环,人物的静止、缺少动作,人物置于门框渔网,受环境制约)
虽然有点冗长,虽然有点机械,但是整部电影充溢着古典主义的气息。大抵,这是我看过的法斯宾得最“古典”的一部片了,让我惊讶的是他竟然拍出这样一种调调的片子来,真是绝了。绝就绝在故事是老套路,人物的情感却是现代人的——那个时代的。女一号艾菲就是一个现代女人嘛!一个现代女人嫁给一个古典男人,而且还比她大20岁——大20岁就不说了,现在男比女大30岁的也不稀奇,问题是男的太古典了,一扑在事业上,用一句贬抑词说就是“眼里只有成功”,因此必定忽视了年轻的妻子。于是狗血就发生了,妻子跟老男人的一个手下高上了……
演員的對白猶如背誦台詞,一點也不像在演戲,兼之大量的旁白,令這部電影猶如唸故事,平白而論如此的故事情節就像白開水一樣無味,年紀差異太大絶對不是美好婚姻的元素,註定是以悲刻收場,實在需浪費觀眾的寶貴時間。
恬静隽永,精雕细琢。折断树枝是为了长出新芽。大量的镜像镜头意思是自我审视或是暗示虚伪?许古拉的最后独白有种觉醒重生的味道。本片的美学能和安东尼奥尼比拟,原来法斯宾德也是能拍出这样电影的导演,真是太可惜。
框,挂起身影的条状,静待花开却是空穴来风的动荡,春心包住还能怎样,上帝轻开一道门紧闭几扇窗,透过了你我才变成透明的就像被时间拆光,语序在语速之前接走耳旁,叹息谁让,允许可悲之外附着可爽,躺完之后是坐扁的枯黄。
2017SIFF#30。法斯宾德真是跨界小天王,竟然还能拍出手法如此古典的电影,静止的镜头与构图如画一般。但同时小标题式的叙述方式又是前卫的。正如对角色柔软的人文关怀中,又蕴含着的锋利的思辨一般。对立统一。又是男性导演对女性的关怀。
这个翻译基本上是疯言疯语,和看生肉没什么区别。改编自一则小说,看起来是那类思考布尔乔亚的故事。对于一个布尔乔亚家庭,最大的灾难不过是妻子出轨。但布尔乔亚总在等待某个意外发生,等待意义的虚设被揭露。可以说,整个布尔乔亚就是一个巨大的反乌托邦。法斯宾德拍出来的并非故事而是大纲,粗糙、摸着情节的脊背。无处不在的镜子和框架。存在于人物行动之前的预备空隙。法斯宾德独特精妙的技巧尽展无遗。因为故事的简化,这些技法显得尤为瞩目。特别是借镜子的使用取代正反打的巧思、用门框窗框寓示人物所属与地位的设置,太精彩了。,我竟然觉得这个故事还挺好看的?看来很有必要读一读原著了。
第35部法斯宾德,冯纳塔小说改编。,大段小说引文及章节标题的画外朗读、演员情感和戏剧冲突的隐化抽离兼与淡入淡出的纯白过场(字幕卡与原著文本的互文),令观众对影片的故事产生疏离感,以绝对平视的冷眼观摩这出伦理悲剧,关于婚姻和名利、家庭和爱情的永恒议题。,镜面映衬思绪暗流及空间拓延。(许古拉卧伏座椅的长镜独白),黑白影像结合精雅妆容呈现的古典之美。4.“在上帝和人类之间作选择,这让我痛不欲生”。|如果我的生命有一百年,那我一定不会忘记你。()
19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冯塔纳的同名小说改编,法斯宾德几乎没有对原著的故事进行任何更改,只是根据影片长度进行了集中和浓缩。法斯宾德之所以把这部 影片名称定为《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而不是《艾菲·布里斯特》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他要拍摄一部能反映出作家观点的影片,也就是说,这将不是一个布里斯特的故事,而是由冯塔纳讲述的布里斯特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出现的小说原文字幕充分体现了这种观点。片中,法斯宾德不仅以黑白摄影和近于无声电影的手法造成时代的距离感,大量闪白的应用和多次引人注目地使用“镜子镜头”也产生了疏离的效果,在形式上完善了影片的基本立场。
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追求爱情与婚姻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影片自始至终皆贯穿的主题。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电影,法斯宾德最大程度发挥了“小说化电影”的特质:几近于默片的字幕呈现、大量的对话和旁边以及没有太多动作的人物表演。仿佛又回到法斯宾德早期“反剧场”式的先验风格。虽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且片段式的画面铃情节理解上出现诸多阻塞,但在贵族式雍容氛围的设定下,影片的光影、节奏、布景时时透射着沉闷和压抑,展现了艾菲悲剧的婚姻。艾菲的悲剧在于其纯情与天真,在于其没有意识到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压迫工具的本质。对于尚处少女时代,向往浪漫自由的艾菲而言,与自私虚伪、急功近利的男爵的结合,结局不言自明。影片中大段探讨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旁白、对话以及类比、隐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理想的虚幻、幼稚以及婚姻的欺骗性。
非常古典的风格,必然有娴熟的技巧才能掌控。根据影片的叙事结构看得出并未过度改编原著,大量的画外旁白式结论更像是法斯宾德读原著时笔记,而用自己精心策划的运镜与精美构图把这种孤独婚姻关系表现出来,人物与雕像之间的对称构图,多处静态镜像的虚像与现实中实像对话,都是对情感的疏离与冰冷的艺术表现。
后1h给了我和《素熙》同等的窒息感。逼死人的家伙道貌岸然,只有死了的人想理解想原谅想恨自己。我恶心你们的道德。去(向外)恨吧,恨才是解脱的开端。关于片名:德文放映推送采用的是“艾菲·布里斯特”,瓣上另一个译名是“血泪的控诉”。她最后的坚持就是自己的名字,这是她唯一留下的。她是被逼死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可以称为“寂寞芳心”,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