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1994)

UP:2024-12-26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龙脊

评分:8.1 导演:陈晓卿 / 杨小肃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45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
上映:1994(中国大陆)
IMDb:tt11911000

龙脊简介

1994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广西龙胜县小寨村,一间黑黢黢的木楼里,九岁的一年级小学生潘能高照常早起,煮了全家的早饭,和同学潘军权一起去上学。非比寻常的是,有两架摄像机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们,还有二十多个大老远从山外跑来的人,说是拍电视的。村里人不太明白这帮人在做什么,这里压根儿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因为太过偏远闭塞,报纸也只能偶尔读到旧的。有能力读报纸的人,基本上仅限于小寨完全小学的教师。
  小学校始建于1939年,有八十多名学生。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到了年龄却上不了学的儿童就有四十多个,每学期15块钱的书本费对他们来说太昂贵了。失学的大多是女孩,她们只能呆在家里做家务,等待长大嫁人。
  即使上了学的孩子,也不知道能念多久。五年级的潘纪恩品学兼优,村里人认定他将来会有“大的出息”,他想报考条件更好的乡民族班,但家里却没有钱供他继续读书。暑假,纪恩出了趟远门,到20公里外的一个金矿碰运气,为自己筹备学费。
  伴着四季瑶歌,田间的稻子拔高、抽穗、开花,小寨村的孩子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勤勉读书。镜头特别关照到一棵大树:它独个立在山梁上,丰繁舒展,在任何天气里都保持着从容的姿态。这棵树最终被塑造成一个经典的象征:顽强的生存意志对困苦生活的超越。
  陈晓卿将《龙脊》的拍摄比作一次“吸氧”的过程。与《远在北京的家》的介入方式相反,这一次,他退守在摄像机背后,静静地观看和倾听。瑶寨的秀美风光,孩子们的天真和努力,都给了他展示摄影才华的上好机遇。《龙脊》承袭甚至超越了解海龙的“大眼睛”效应,纯真,动人,功德圆满。纪录片使小寨村获得了希望工程和更多社会力量的资助,翻建了小学校,失学儿童全部复学。村里人无以为谢,特地为摄制组立了一块功德碑,刻上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
  十年后的2003年,《龙脊》续拍完成,陈晓卿直白地表达了对1994版的不满:不够“酽”和“涩”,现实环境中的某些“残酷”因素被过滤掉了。不论出于媒体使命还是个人良心,当时的他不得不如此选择。然而《龙脊》对他已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主角之一潘纪恩几乎成了他的半子,从中学到大学毕业,他是全程资助人。十年后,陈晓卿在私人会话中聊起这个鲜为人知的信息,却是为了强调“命运”的力量:“我相信没有我的话,他也肯定会出来的,毫无疑问……你想改变什么东西,真是挺难的。”
  续拍的《龙脊》剪出了四集110分钟的长度。变成旅游地的龙脊更好一些了么?孩子们的“命运”大相径庭,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后来?纪录片没有回答,惟有见证。
  ——一亩三分地纪录片放映

简评

在b站看的资源有三集,一集半小时。看到弹幕也有人是因为《十三邀》的采访才知道导演该拍过这样一部片。很契合“时间的重量”,同一起点三种人生,特别是三人在监狱碰面那段,令人感慨万千。这部纪录片的时间跨度不短,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中途一个变量都会导致人生走向另一种模样。爷爷终究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听到导演说还是更想拍《龙脊》,或许以后整个核心团队能够把这事做成也说不准。

片子本身三颗星,多一颗星给龙脊梯田,因为去过龙脊,也因为喜欢陈老师拍的美食纪录片,所以来看。不知道是不是陈老师的第一部纪录片,人文类的,并不是美食类,拍的比较稚嫩。聚焦山村里那些孩子们,即便家里连大米都没有了,也还是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家里太穷的就让女孩失学了,不过最后希望工程都让他们返回了校园。94年的龙脊和现在差别太大了,尽管房子还是20年前的,但因为旅游的开发,他们的生活已经好了太多。有机会还想在春夏之交的季节去一次的地方,是真的美。

没想到后来拍出来经典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居然在1994年拍摄《龙脊》一部这样关于山区贫困儿童+希望小学题材的纪录片。《龙脊》不加修饰的大自然画面,孩子们自然纯朴的面孔,还有最后希望小学建立+稻谷成熟的镜头,让人对这片土地心生希望。

拍摄技术不太懂,弹幕总有人说片子被老师要求多看几遍。中央台后来做了孩子们长大的后续。现在看这些,也谈不上多感概,每个人天生好像被上帝设置了很多程度不一的特质,人生路怎么走,好像有既定路径又好像总会机会,也许还是我还未遇到真正的无路可走吧。

很淳朴很简单,我很爱。现在贫困地区的环境都好多了,感谢人民感谢党。潘老爷爷很可爱很伟大 最后只有一个人留在村里有点心酸可怜啊,虽然这是必然的状态。这种纪录片的魅力,就是看着小孩子一步步长大吧~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方向也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是不是那个时代很流行叠化,渐隐渐显转场?^_^。弹幕评论全损音质我笑了,这是不是相机录的同期声呀,结果没法把声音调小,于是画外音就显得特别小? 另外我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会不会当时拍的时候相机没调好,结果成片就找了个原因:光影效果。

同样在《时间的重量》电视节目中看的,陈晓卿提议大家寻访自己当年的拍摄对象,龙脊绿油油的梯田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全片以四个人物串联,分成四集,三个同为好友的孩子不同的命运(能高、纪恩、军权),还有一位叫黄翠凤的代课女教师,但是影片的视点还是央视的,仍带有主流的希望视野,并没有真正走进人物。

28年过去了,我在观影过程中依旧泪流满面,喀斯特式的赤贫太可怕了,最令人难过的不是不知道山那边是什么,而是知道山那边还是山,那些能走出大山的孩子是幸运的。此刻再争执本片的搬演和主观情绪的宣泄已显得不合时宜。据说,得益于这部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村子和村里的孩子们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资助,这是纪录片的力量。

在央视网看的。镜头不错,素材丰沛。潘能高大专时期说话好可爱。部分素材有安排和表演成分,毕竟为希望工程拍的片儿嘛。两个小孩段落中每到特定时刻就有一个妇人在那儿唱歌谣。啊,我看的好像不是94年版,还有俩孩子2005/2007十八岁时期的跟踪拍摄的。

开头母亲唱的山歌,给我一种远古的宗教的感觉。天空或许和千万年是一样的,但人的结局是如此的相似。大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却又成了推销员。其中一个好孩子成了小偷。长大的艰辛,还是小时候好。其实也无关年龄,而是他们很难超越他们出生的大山。

因为十三邀里陈晓卿提及这部作品来看的,一部他青年时期的作品,揭露了广西龙脊小镇的村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因为刻苦学习考入大学后决定回乡建设的青年,也有因为熟人的错误引导走向歧途的少年,还有因为不懂教育一直安于现状甚至打压儿孙教育的老一辈,更有因为看到教育的既得利益后对教育改观的父母。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长,却刻画了这个村子的群像!信息鞭长莫及的地方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的灰色地带

十三邀采访陈晓卿那集最后,编导问陈晓卿,拍《龙脊》和《舌尖上的中国》,哪个更有成就感。陈晓卿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前者。因为《龙脊》的影响力,这些大山里的人受到了外界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脑海里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造就我们际遇的,究竟是看得见的努力还是看不见的命运?”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有意思。

龙脊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