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破坏(1936)

SabotageUP:2025-06-29

阴谋破坏

评分:7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查尔斯·贝内特 / 伊恩·海伊 / 海伦·辛普森 / E.V.H. Emmett /
主演:西尔维娅·西德尼 / 奥斯卡·霍莫尔卡 / Desmond Tester / 约翰·洛德
类型:悬疑 / 惊悚
片长:76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炸弹风波 / 炸弹风云 / 破坏 / 怠工 / The Woman Alone
上映:1936-12-02
IMDb:tt0028212

阴谋破坏简介

伦敦频频遭到无政府主义者的破坏,元凶是巴沙电影院的老板维洛克,电影院对面的水果店里有位新苏格兰场派来专门监视维洛克的侦探特德……

简评

一位影院老板接受了一个将炸弹放到广场的任务,但因为已经被警察监控,他临时起意决定让妻子的弟弟前去完成这个任务。因种种原因在路上延宕的弟弟不幸被炸死,身为妻子的姐姐了解事情真相后谋杀了丈夫。然而丈夫的同伙在影院放了第二次爆炸,导致丈夫尸首无存,妻子的罪责是否量刑已不得而知。讽刺的希胖,镜头力度确实强烈,人物关系转折稍显突兀。

先从希胖代表作看起的人看到这部影片时一定会感到吃惊。很不顺利,令人意外的剧情走向。没有拯救与除恶,一切都和女主拔刀出刀的速度一样又快又狠,来得理所应当却又始料未及。最近发现豆瓣有很多影评喜欢用没有一句废话来形容节奏不拖沓,这部片子岂止是没有废话,什么话都没了,70分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过快有快的坏处,警探的多情比其他任何希胖作品的男主都来得突兀。

特写、运镜、转场、配乐、音效,各种手法运用得非常精彩,教科书般。在一系列技巧引发的虽显而易见但依然让人无法自拔的越来越紧张的情绪下,可想而知小男孩真的被炸死后观众该多么的frustrated——竟然没有反转——幸好还在企图为自己辩解的凶手得到了应有下场,大快人心。女人可以亲手杀死自己的丈夫为弟弟报仇,这才是希区柯克式女主角。据说希胖自认失误的两点,今天看来都恰恰是重点,既给观众造成了心理冲击,彻底宣判凶手万劫不复不可饶恕,又令其得到了最大的惩罚——在法律之外被审判,杀死他的人却免除法律追究。片尾“她是预言家吗?她在爆炸前就说他死了……还是爆炸后说的?不,是爆炸前说的……还是之后说的?我想不起来了。”(笑cry)戛然而止为第三个悬念画上句号,在幽默中让观众情绪得到最大释放。我们并不一定要反转。

2020已看长片138/依旧精彩的悬念氛围刻画,其实我更赞叹于开头的镜头语言,如何以巧妙的方式给予观众信息。上一个镜头展示停电是因为沙子,下一个镜头黑色风衣的可疑男子从街上鬼祟地走过,再下一个镜头,男人在洗手池洗手,池中水流尽后,赫然显现出残留的沙子,真相昭然若揭,从这一个小细节就足以体现导演的高明之处了。

希区柯克标志性的恐怖活动题材。观众先于剧中人物知道危险人物、危险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吊足胃口,制造紧张感。无辜的小男孩抱着炸药惨死,让人揪心,引发争议。女主的心理变化也借助声画光影刻画得很好。男主的角色过于单薄了。

精彩!先不说大伙一致津津乐道的炸弹段落和最后杀人段落,整部影片虽是主题基调很dark,但依旧笑点密集。看来英国影片还真的是“轻松幽默”,相比日后“严肃的美国影片”更为突出!追记():得拿掉一星,否则就有些过誉了:感情戏的确过于生硬,是演员的锅(本来可是要罗伯特多纳演的啊,谁叫他生了病,希区柯克为了新演员只得临时重写角色对白!)但,正如当年一篇影评所说,这的确是一部“结构完美的影片”。

间谍片与情节剧的结合,将惊悚悬疑、暧昧情感、幽默娱乐熔于一炉。希区柯克的所有怀旧和异想,渗透于对伦敦城市景观的重塑上:电影院、蔬果摊、卖鸟店,来自其少年回忆;涌动人群、游行街景、露天市场、活力伦敦,跃然眼前。情节安排上的双重性,乃希区惯用手法,高潮处杀心摇摆、沉默杀夫的片段极具张力,展现了蒙太奇大师的纯熟技巧。

1、希区柯克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那个带着炸弹的小男孩儿。当一个人毫不知情的携带一枚炸弹走路,就像拿着一个普通包裹时,就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悬念。一路上,对观众来说,男孩这个人物实在令人担心。随后,当炸弹在公共汽车里爆炸,也把他炸死时,观众便不肯原谅希区柯克让他死去的构思。该怎么办?让破坏份子故意杀死小男孩,当然观众看不到凶杀画面,然后他的妻子杀死他,为她的弟弟报仇。2、所谓的“圆形人物”即外形和善的胖子。人们认为一个圆形人物是很有人情味儿的,更确切的说是值得同情的。由于这个原因,当侦探开始同维洛克太太调情时,情绪变得令人不快,观众站在为维洛克一边,反对侦探。女主人公跟侦探之间的爱情关系,往往制造了一种令人精神上不安的感觉,有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情境,有某种“刻意”掠过的东西。

这才是第一部真正展现出大师风度的希区柯克电影,事实上他的许多电影都改编自各种二流剧情小说,本片却例外地取材自大作家康拉德的《The Secret Agent》,当然不同凡响,非常前卫地探讨了恐怖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虽然改编后的内容不及原著黑暗,但整部电影弥漫着的辛辣又冷峻的noir气质仍然让我如痴如醉。剧院和主观视角这两个希区柯克常客元素的到访已揭示了这场反乌托邦的梦,那男孩抱着炸弹穿梭在伦敦繁华的街头,在喧哗与躁动中,现代世界已在衰败。

不过,电影在卧底警官TED看到卡尔被杀之后,尤其在卡尔的老婆一直希望去自首的情况下,TED还一直希望帮她逃脱制裁,甚至愿意和她一起私奔美国这一情节上,让人感觉有点突兀,TED的转变和下决心的前期“造势”不够,TED这个人物和其他角色相比略显苍白。不过,总的来说,这片子是希区柯克在离开英国赴美(1939年)前还算不错的片子之一。

很多可能觉得警察和女主的吻有点突然,但是我觉得相比较希胖其他电影作品里对爱情的刻画,这一对是我最喜欢的。打四星是觉得弟弟快要死时纸条上的字的画面剪辑次数过多,有点刻画过度,我感觉时钟和音乐声就够了(纯属个人意见)

在《阴谋破坏》中,一名女子发现自己的丈夫是外国间谍,且他意外造成了她弟弟的死亡。之后,影片以一个漫长的系列镜头,展现了女子在准备晚餐时,对弟弟的死感到痛苦……运用人物的主观镜头,是希区柯克创作生涯中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