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休(1989)

UP:2024-05-14

利休

评分:7.8 导演:敕使河原宏 编剧:敕使河原宏 / 野上弥生子
主演:三国连太郎 / 山崎努 / 三田佳子 / 岸田今日子 / 北林谷荣 / 松本白鹦 / 中村吉右卫门 / 久保明 / 井川比佐志 / 财津一郎 / 观世荣夫 / 今福将雄 / 山口小夜子
类型:剧情 / 历史
片长:135 分钟 / Sweden: 115 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Rikyu
上映:1989-09-15(日本)
IMDb:tt0098204

利休简介

织田信长被明智光秀刺杀身亡数年后,伺候他的利休当上了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的茶道首领。利休通过茶水的魅力,笼络了全国的武将,并尽其奢侈,营造了茶道最高府第,京都待庵。即侍候丰臣秀吉的主持僧侣的行宫。构筑了一个利休自己的世界。可是,美梦不长,自石田三成的势力增强以后,秀吉和利休的关系开始出现了激烈的矛盾。起初,利休心爱的徒弟宗二,因冒犯秀吉,被赶出行宫,杀了头。接着,石田三成向秀吉进谗言说“利休对出征朝鲜抱有怀疑”。正巧这时,利休在茶室见到秀吉,不慎谈到出兵朝鲜的事,更加激怒了秀吉。秀吉终于下了一道命令,令利休退出京都,并将他禁闭于大庭院。丰臣秀吉的妻子北政所给利休的妻子利木写了封信,说是利休如果肯认错,她想去乞求秀吉原谅利休。可是,利木的回信只是郑重其事地表示了感谢之外,没说别的事。丰臣秀吉见此信更加生气,命令利休剖腹谢罪。

第1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1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敕使河原宏 第14届报知映画赏最佳男主角三国连太郎

简评

丰臣秀吉在金茶室给天皇沏茶,之后狂喜掉了胡子,注定利休与它不是一路人。秀吉还是因为贵族武士刮着茶道的风,为了利;他喜爱金色,不喜黑茶碗。而利休虽中间迷茫过,但他的茶道应当是通往形而上的「道」,正如他徒弟宗二答应了另一边要回去,于是拒绝秀吉,被杀。这段有一点曾子的味道。最后利休总入竹林的身影的画面很绝。日本的礼,慢又内敛,在本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利休和利木在回复秀吉妻子的信件上,有了争吵,妻子利木说道,如此就是选择死亡!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活命而对秀吉道歉,而这个歉本来毫无缘由,利休拒绝如此苟活,儒家的高度体现了出来。正如他自己说,没有人想攻打中国,我只恨当时没有把这话大声地重复三遍,这是利休「直」的高度,了不起!

无论叙事还是镜语都精心雕琢,对氛围的塑造是一等一的出色。但也许是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又或者是山崎努对丰臣秀吉的诠释太过乖张,全程我都只能停留在第三人称的观看状态。无论是利休对茶道的传授,还是“伴君如伴虎”的处境,抑或最后直面死亡的泰然,实在难以循序渐进地抵达共情。利休并非纯因反战立场决意赴死,目睹身边诸多暴行,再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一辈子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暴戾的君王在惨白的阳光下戏耍着地球仪,而一个坚毅的身影走入烟雨凄迷的竹林深处。

胶片放映。茶道里见政治外交、见战场干戈、见天地众生。敕使河原宏用小小的一方茶室,将外部世界的风云尽数写毕。镜头画面里没有“金戈铁马、兵荒马乱”的宏大战事,却只有数平米斗室里以茶会友的淳朴交际,看似云淡风清,实则暗流涌动。敕使河原宏大概是深谙古典剧幕的调性,将影片拍摄制作得沉稳无比。三国连太郎也已经尽显迟暮老成的情态,甚至于他所饰演的利休也如此。虽然利休是影片的绝对主角,却沉寂如一片沉淀在茶汤底部的碎叶,慢条斯理地牵动着剧情的讲述,表演的层次感也如同涟漪一般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山崎努则将丰臣秀吉乖戾狂躁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恨得牙根痒痒。品格与道义,终究是历史剧绕不开的两个重要母题,在《利休》中,则高度凝缩在三国连太郎向竹林深处走去的落寞背影里。

分。.14,初看,日松竹版蓝光原盘。本片续集《豪姬》是导演勅使河原宏的最后遗作。。。节奏缓慢,风景如画。故事比较晦涩难懂,对日本历史不熟悉的我,看得一头雾水。。。风景、服装、摄影、构图、对白,都非常不错。放到30年后的今天,都能秒杀一堆国产烂片(对一堆花花绿绿的国产烂片现在真的是忍无可忍,艺术品味太低了)。。。小日本过去的茶道,瞧着是在大碗里放一小堆茶叶粉末,倒入开水,拿刷子搅拌几遍,看得我简直想说,你们这是在洗碗吗。。。

利休和秀吉一样都沉浸在森林死水的自恋之诗里(黄金茶室和秀吉的妒忌)。艺术眼和政治眼本就是同一的,因为它们都没有眉毛来阻止汗水。茶的最后一口总是要发出嘬的一声。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场景都低机位的室内拍摄,如此闷热和粘腻。利休和秀吉是交缠的海底软体生物,以至于其他角色看起来冷峻的近似嘲讽; 而茶道,就是被海底生物扬起,海床上的尘土和气泡

摄影和美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作为情节剧在叙事等方面还是存在些许问题。本片需要一定的日本艺术文化历史储备,对茶道以及对应的战国故事有基本了解。调度十分精细,节奏具有日本与东方美学悠长沉稳的特点。但丰臣秀吉表演过于脸谱化,很大程度破坏了影片整体观感。

花道传人写给茶道大师的赋比兴,比前一段时间看过的《走近千利休》好一百倍。衣食住服化道几乎所有层面都进行对比:浮奢与朴拙、躁动与沉静、灿灿金与高级灰⋯⋯但最高明的地方我以为是写出分据两个极端的人物都有的恐惧。丰臣秀吉有对丧失权力与威严的恐惧,而千利休在生杀予夺的威权面前也有恐惧,也有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一面,且会配合演出随喜帮闲。但他可以低头却不能忍受爬行,最终,两人的恐惧都得到释放,秀吉通过杀戮,利休通过从容赴死,淡定走进竹林竹阵一一竹可以是美物,也可以是枪是箭。我惊异于三国连太郎的演技,他居然也可以诠释与以往的角色反差如此之大的人物,脸上的线条突然柔和,煞气戾气帅气晦气皆不见,平静,寂寞。

本质上其实是一部反战和文人命运的电影,美术置景和场面调度上佳,无论是水平还是题材上,几乎小林正树了(配乐也是武满彻!)。地球仪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和意象出现,织田信长只要它、尊重它(捧着)并传承它,丰臣秀吉则跟孩子一起把它玩弄于股掌之间,驱逐教士等行为颇有闭关锁国、倒行逆施的意思。三国连太郎饰演的利休不论茶具质地令人想起六祖惠能(何处惹尘埃?),不过其真正动人之处却不在于心性和见地,而在于他的入世和耿直。劈木像那个镜头真的吓尿了!

敕使河原出身花道名门,本片茶道亦为三千家指导,正统。三国连太郎演技高超,很多情节的递进和人物内心的转折都是通过非常细致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转变完成的:例如抱着宗二身首异处的头颅转过脸的一场戏,眼睛血红脸色惨白,像变成恶鬼;又如秀吉给他一只孔雀绿小瓶要他在家康的茶里下毒,一番犹豫后还是把小瓶写到茶具清单上,但他接到寺庙的书信知道已被怀疑,转而把它用作摆设了。山口小夜子妖娆万分。#武满彻配乐补完计划

#首先要说资料馆这次放映的字幕比较糟,何况这部片还就像中国人看“三国”,不了解历史容易一头雾水。敕使河原宏出身是花道的名门,茶道也请三千家指导,都非常正统。三国连太郎的演技高超,很多情节的递进和人物内心的转折都是通过非常细致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转变完成的。例如抱着宗二身首异处的头颅转过脸的一场戏,眼睛血红脸色惨白,像变成恶鬼;又如秀吉给他一只孔雀绿小瓶要他在家康的茶里下毒,一番犹豫后还是把小瓶写到茶具清单上,但他接到寺庙的书信知道已被怀疑,转而把它用作摆设了。山口小夜子妖娆地简直不可说。这也是#武满彻配乐补完计划#的一部。总之,拍出了一个并不冷峻,情感很多样的利休。

昨日在电影资料馆看的。结尾吓了一跳,大概拍的是冥界,竹林从上面倒挂下来,站着的“盔甲”里没有脸庞,填满死鱼。整个故事,以及武满彻的音乐,我都喜欢。但觉得自己和日本人的心理结构还是隔了很多重,无法体会不同人涮茶粉,何以能产生微妙差异。不过,利休的花道倒是出乎我意料。丰臣秀吉和利休不和后,带来一口青铜盆,递给后者一树花枝,让他展示花道,这明摆着想让他出丑,因为盆口太大,枝干不可能插稳。利休把一部分花叶摘下,让其漂在水上,把枝干搁在一旁。他用这做法很轻松地化解了。他和他弟子关于用金屋造茶室是否违背茶道的本质的讨论,已能看出的通透和从容。他说:“每次建茶室,都把它当做最后一次,但次次是徒劳。”另外,觉得日本女人把眉毛剃掉的做法,真的好怪异。

头尾两场茶室的戏——待庵的二叠曾是野心家唯一能够卸下伪装袒露本心的空间,而当茶道大师说出无可奉告时,本该“生き”的花瓣在利休手中悉数碾碎时,他可悲的发现他自以为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和他隔着一整个世界。当信长的天下变为鹤松的手鞠时,老人的脸上也呈现无法掩盖的死亡气息。写下了一段非常秀吉本位的感受……我认为要为利休立传,茶道/政治(利休/秀吉)本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在这层面上说,与本片相比,《寻访千利休》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传记电影(!!

获得奖项

  •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C.I.C.A.E. Award —— Panorama
  • 第14届报知映画赏
    第14届报知映画赏
    获奖:最佳男主角
  • 第63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63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第12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第12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艺术贡献奖
  • 第1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1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配乐
    提名:最佳录音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编剧 / 最佳摄影 / 最佳灯光 / 最佳音效
  • 第32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第32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