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莱茵河(1951)
Decision Before DawnUP:2025-01-10

血战莱茵河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德军据守莱茵河防线,美国陆军缺乏了解德国莱茵河对面的重要防务情报,决定派遣投诚的德国战俘渡河搜集资料。经过对战俘的甄别训练后,美军情报单位组织了一个由德国战俘组成的间谍小队。大战在即,这支反水的特工部队是否能物尽其用?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弗兰克·麦卡锡 / 安纳托尔·李维克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提名)多罗西·斯宾塞 第9届金球奖电影类 黑白片最佳摄影(提名)弗兰茨·普拉纳
获得奖项
-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剪辑 - 第9届金球奖
提名:黑白片最佳摄影 - 第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安纳托尔·李维克 Anatole Litvak导演
理查德·贝斯哈特 Richard Basehart演员
加里·梅里尔 Gary Merrill演员
奥斯卡·威内尔 Oskar Werner演员
Maria Landrock Maria Landrock演员
Erik Jelde Erik Jelde演员
简评
如果你只是把他看做是一部对话特别多的电影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以为电影名字是一部战争电影,你又错了。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半个小时,前面你可以觉得无聊,但是前面一些细节一定要熟悉,毕竟跟后面有一定关联。我看完后只想说,电影因最后部分让整体故事一飞冲天,这不就是二战版勒卡雷小说里要说的主题吗?按照推理解谜,狮子是出卖了队友,但是又想两边得利就能说明代号快乐为何结局这样了。
被俘的反对纳粹德国的德军医护兵,被美军遴选培训后,化名“快乐”派往莱茵河对岸德国本土,协助美军情报官执行情报搜集任务,完成任务后又愿意返回美军基地,最后为掩护美军情报官而被德军处死。“快乐”背叛的是与世界公义为敌的纳粹德国,他的“叛国”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国。在“快乐”回归本土搜集情报的历险中,也通过他的视角,展示了战争硝烟弥漫下德国城市残垣断壁的末世景象,军队慌乱又有序的状态,军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妇女、儿童等芸芸众生像,揭露了战争发动者的罪恶。国语配音和中文简体翻译得不怎么样,影响了观影体验,这也怨不得付出了劳动的人,就怨自己英语水平不过关。“快乐”扮演者与角色气质挺搭。,若翻译效果再好些,应该还会加分的,毕竟原片独特的视角、思想的深度、主角的表演功力还是感觉得到的。
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美军为攻克莱茵河防线,从德军战俘里招募间谍——这个与德国人合作的设定符合二战后美国、西欧二战片的叙事基调,毕竟西德是盟友啊。剧情主线并不以间谍任务为主,而是以男主威尔内返乡的视角,展示战争末期德国人的精神状态——这一点本来是大有可为的,战争形势已然明朗,那么德国人的不甘、痴狂、恐慌都足可以编排出一出末世图景,然而很令人失望的是,本片中登场的配角们,只是不咸不淡的展现了些落寞感(我都不知该怎么概括这些无趣又没有重点的戏码),本片的编导演所有环节都呈现出一种无所谓的行活儿态度。这个间谍任务本身编排的非常松散(几乎不在叙事主线上),那位中间全程下线的德军间谍队友完全是个工具人,开场的戏码分配还让人以为他是主角之一呢。最后半小时终于有些战争场面,破败的环境和角色状态都还凑合
7分,这部电影的视角非常独特,拍的是背叛者的故事,至少我看过那么多战争片第一次看到这个主题,本篇的故事总体上来说也还可以,不过本片中断拍的有点流水账,对于男主人公的内心戏表现的也不够,所以当男主人公在结尾处牺牲自己的时候,结合他的立场,感觉有点太好莱坞了,本片似乎想讨论背叛者这一特殊群体,但显然深度不是很够,不过这个故事后半段还是挺精彩的,依然算是一部还挺好看的电影。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失去丈夫儿子的女人,虽然只有几场戏,但表现的很不错。奥斯卡威内尔年轻时真嫩
搞了半天,这不是一部战争片——《Decision Before Dawn》……中文名字干嘛译得这么夸张……Oskar Werner就是《朱尔和吉姆》里的朱尔……呵呵。这个片子真是意外的精彩。台词都非常经典。“医生,你的使命是救人,即使是无用的人;而我的使命是杀人,即使是有用的人……”
对间谍意义的一种解释吧,对很多人来说叛国的间谍就是叛国,而忽略了其对于正义的贡献。这是一种危险的评判标准,如果所有人都是以叛国不叛国为标准,那么将有多少不义的战争和多少无意义的死亡,世界也将在没有正义的黑暗里继续迷失。而正义的标准才是每个能思考的人赖以独立的标准,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影片浅显直白,铺陈详尽,但从其意义来说还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