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故事(1951)

评分:7.7
导演:威廉·惠勒
编剧:菲利普·约尔丹 / 罗伯特·惠勒 / 西德尼·金斯利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 / 埃琳诺·帕克 / 威廉·本迪克斯 / 凯茜·奥唐内 / 乔治·麦克雷迪 / 霍勒斯·麦克马洪 / 格拉黛丝·乔治 / 约瑟夫·怀斯曼 / 李·格兰特 / 杰拉德·摩尔 / 弗兰克·费伦 / 克雷格·希尔 / 迈克尔·斯特朗 / 路易斯范龙腾 / 伯特·弗里德 / 沃纳·安德森 / 格兰丁·罗德 / 威廉·菲利普斯
类型:剧情 / 犯罪 / 黑色电影
片长:103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大侦探故事(台) / 侦探的故事
上映:1951-10-24
IMDb:tt0043465
侦探故事简介
吉姆(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饰)是一位刑警,他嫉恶如仇,以铲除罪恶为己任。某日,在审讯名为西乃达(乔治·麦克雷迪 George Macready 饰)的嫌疑犯时,吉姆没有忍住怒火动了粗,他因为此行为得到了西乃达律师的警告,却也得知了一个充满了犯罪气息的名字——汤姆(杰拉德·摩尔 Gerald Mohr 饰)。
循着西乃达的律师的指点,汤姆找到了自己的妻子玛丽(埃琳诺·帕克 Eleanor Parker 饰),向她询问汤姆的踪迹。让吉姆感到震惊的是,玛丽不仅曾经和汤姆有过一段恋情,甚至还怀过汤姆的孩子。这件事情让吉姆陷入了苦恼和困惑之中,妻子隐秘的情史令他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追查下去。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威廉·惠勒 第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威廉·惠勒 第9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提名)
获得奖项
- 第9届金球奖
提名:Best Actor - Drama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Grand Prize of the Festival / 主竞赛单元 - 第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简评
全片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警局内,室内戏呈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物,一般的黑色电影会大肆渲染侦探与恶棍的斗智斗勇,而这一次破天荒的将主要戏份集中在这些警探以及他们日常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对罪犯的刻画并非千篇一律,而Kirk Douglas饰演的警探的内心活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性的挣扎,以往对于嫉恶如仇,毫不妥协的人物性格都是倾向赞美,到这一部则突出其负面影响。
很喜欢这个剧本!本俗人就是一辈子爱看这种强气男子不得不(在公共场合)露出菲勒斯的滑稽模样嗯嗯……每个配角都好可爱,李格兰特太有戏了!查理和路易斯也怪可爱的23333遗憾是电影体量太小了后半截戏赶戏赶戏,男女主对峙时的情感转变也拍得……蛮遗憾的2333333那镜头语言简直是在以琼瑶的笔法做严肃心理剖析……让人不得不笑(。帕克的泪花好美哦,晃进俺心里……
一意必然孤行,即便你所身处的时空确是一个如此局促嘈杂的警局、即使你所信奉的执念只是一种偏执任性但也不乏纯粹的正义。几乎限定场景和貌似群像的设置,如同障眼法一样在结尾段之前,遮掩了影片的最核心表达——创伤记忆通过性格为命运带去的沉重阴影,但是相比前段戏份悬念和张力生成得流畅真切,最后的那一种绝望、那一处重击的展现反倒稍显生硬。威廉·惠勒作品话剧感强且善于凸显演员表演的评价不假,群像的整体呈现水准很高,柯克演出这样性格的人物总给人一种本色表演的感觉,配角戏份并几乎游离于主线情节的李·格兰特竟然获得了戛纳最佳女演员也是挺有趣的。
这是我能在腾讯上看的最后一部威廉·惠勒,这里所有的都看过了,片子改编自舞台剧,12小时的故事,地点就是警察局,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个人,可是竟然拍得如此好看,内容如此丰富,原生家庭,罪与罚,原谅与救赎,人物如此丰满,群戏如此生动,精彩到女配角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女主角,叹为观止,或许战争之后需要的就是这样一部片子,面对伤痛与毁灭,我们只能选择妥协,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否则只能自掘坟墓。吉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多好的一名侦探啊,可是他的心呢?
舞台剧改编,想看探案想看侦探大展身手的话可以跳过这部了,甚至想看剧情的话也可以优先考虑其他电影,场景主要是警局,故事简单人物不多但节奏很棒,不忍心错过任何一个镜头。比起侦探身上发生的故事,更觉得电影讲的是侦探的内心。父亲的阴影终其一生都笼罩甚至控制着吉姆,看到吉姆一次次被激怒,看到吉姆无情拒绝同事的请求,看到吉姆被律师几句话激怒尔审问羞辱玛丽导致感情彻底破裂,觉得可笑吗,还是可悲的吧,更可悲的是他是清醒的,所以他会一次次提到自己的爸爸,而最后,也许在死亡的阴影下,他才终于短暂摆脱了父亲的控制。
这个秉承非黑即白正义观且嫉恶如仇的警探角色实在是太适合老道格拉斯,他的悲剧性死亡倒是很容易联想到同样处理的《倒扣的王牌》,只不过落脚在那个被赦免的青年离开警局倒是很有意思,这个故事其实也并不算黑色。李·格兰特的角色和主线毫无关系,甚至戏份也很少,不过她对这个角色的处理特别亮眼,她凭借这个角色能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也算实至名归了,看过她的一些惊悚片就能发现她的演技一直不错,不过确实一直没有被重视。埃琳诺·帕克真的好美。
布光构图场景不够黑色的黑色电影,但有缺陷并因缺陷走向自毁的刚直警探是黑片典型人物。剧本工整前后对称,舞台剧式的调度倒也符合警局众生相(好像就是舞台剧改编的)。次案的主要任务不是破案,而是形成冲突以便展示主角性格,制造一个烦躁不安的环境来逐渐抬升情绪。粗略想了一下,千禧年以后欧美电影就少见这种悲剧宿命的警探形象(可能也跟黑色电影逐渐变成元素有关?),但是亚洲电影还保留着这种形象,例如《分手的决心》,如果没猜错《河边的错误》应该也是,亚洲人相对柔美和看上去性压抑的气质,配合警的身份形成反差,确实可以玩出点花样。
不错,以警局的一天为主题的群像电影,小问题是结尾那里拍得过于戏剧化。男主虽坚守原则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他确实是个斗士,甚至敢真正地为了原则而死。像男主这样疾恶如仇恪守道义追求神圣和纯洁的人实际上不适合成家,是个糟糕的家人,但这种人是警局等司法领域必不可少的,他们能够和老警探这种宽容型互补,有利于在情与理间把握平衡点。毕竟警局要全是老警探这种宽宏大量的人,恐怕新罪犯们得乐死,小偷小摸怎么了?到时候求求情,表示作为年轻人有未来有喜欢的人打算成家,表现出洗心革面的样子,人家就会放了我。
这个秉承非黑即白的正义观且嫉恶如仇的警探角色实在是太适合老道格拉斯,他的悲剧性死亡倒是很容易联想到怀德那部同样处理的《倒扣的王牌》,只不过落脚在那个被赦免的青年离开警局倒是很有意思,这个故事其实也并不算黑色。李·格兰特的角色和主线毫无关系,甚至戏份也很少,不过她对这个角色的处理特别亮眼,她凭借这个角色能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也算实至名归了,看过她的一些惊悚片就能发现她的演技一直不错,不过确实一直没有被重视。埃琳诺·帕克真的好美。
傻逼电影,披着黑色电影外皮的狗血家庭伦理剧;首先戏剧冲突的逻辑导向下都没几个正常人,种种情节看的让人窝火,喋喋不休的傻大姐是继虎豹小霸王里的大嫂后第二让人讨厌的角色,自己犯错在先最后还理直气壮pua男主的绿茶玛丽,犯罪小伙惨遭抛弃最后被替身小姨子接盘,最后由主角的悲剧引出犯错与宽恕的价值观,煽情又说教,不得不说导演可真会恶心人的。当然不得不承认镜头的光影与人物的脸部特写拍的真好,黑白电影独有的质感,道格拉斯在该片的演出也很精彩富含层次,演出一个拧巴脆弱又在外表上强硬的警探。
非典型黑色电影,舞台剧改编,多起案件穿插交错,嬉笑怒骂悲欢离合。被父亲生前经历所影响,塑造了主角具有缺陷的性格,其嫉恶如仇,非黑即白,对犯罪毫不手软的作风,让人不免想起《铁牛金刚》里的达纳·安德鲁斯。但他的悲剧也正是缘起于此,不懂得变通与宽恕,让自己最在乎的人受到了最深的伤害,而他自己终究也因为其内心始终笃定践行的道德准则,而付出了无可挽回的沉痛代价。此片与《倒扣的王牌》诞生于同一年,且都是以主角道格拉斯的倒下作为结局,只不过一个是巧舌如簧的劣迹记者,另一个却是刚正不阿的苦命人。
威廉惠勒真是个宝,自从看完蝴蝶春梦后,我就意识到,这个家伙是天生适合写舞台剧的节奏掌控高手,他拍的人物,就算是变态,也不会让人感到阴郁,透彻但不绝望,宣泄但不粗鄙,偶尔还会带着些许喜剧式的俏皮,选片拿不定主意时是非常保险照顾情绪的一个选择。本片有极为精彩的群像表演,一如继往精准的节奏把控,而且51年就用公路片的形式穿插多人物调整主线叙事节奏,串联起主人公并不出彩的几条叙事线,使节奏变合理,可惜核心人物主要矛盾表达模糊不清,涵盖了太多的话题(谁能想半个多世纪后再看,还可以酝酿女性主义为主题 ),影响了主题表达力度,不过全体演员的表演在线,尤其是几位罪犯配角,个个印象深刻,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