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1948)
The Big ClockUP:2024-05-11

大钟简介
约翰·法罗执导的一部涉案片,讲述了一个出版大享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为自己洗刷谋杀罪名的故事。影片包容了言情、悬疑诸多元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出版大亨乔纳森拥有世界上最精确、最独特的私人大钟,这个钟造价高过60万美元,可以知道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时间。乔治就在这个出版机构任职。多年来,他忙于工作,连和妻子去度蜜月的时间都被突而其来的新闻采访所占去,内心深处觉得非常亏欠妻子。就在他准备休假陪妻子度蜜月时,他卷入了一起谋杀案,他所带领的团队负责向读者披露案件侦破过程,一个又一个的疑点对他相当不利,尽管他是无辜的,在紧张的调查过程中,他利用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为自己洗脱了罪名。
第9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国际电影大奖(提名)约翰·法罗
获得奖项
- 第9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国际奖-最佳电影
约翰·法罗 John Farrow导演
雷·米兰德 Ray Milland饰 George Stroud
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演员
莫琳·奥沙利文 Maureen O'Sullivan演员
诺尔·妮尔 Noel Neill演员
伯特·穆尔豪斯 Bert Moorhouse演员
简评
这剧本风格所体现出的前卫的趣味性思路让科恩兄弟,昆汀之流看到也会拍案叫绝啊。前半段看似社会性讽刺的情节铺陈看似有些平淡,原来全是线索铺垫。正反两派各自掌握着事件的一部分关键真相,却都有致命的信息误判。好在双方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正方被动不利地位是在起初,等他冷静下来不动声色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部分逐渐理解到事件的全部真相后,主动权开始倒向他这一边,反派意欲陷害的最终对象实则是一个不存在的空气人,其自以为得逞的谋划越发如小丑般幽默荒诞感十足。而同时目击证人不断累加的危机让主角的困境也越收越紧,由此让希望与绝望同时不断伸展,悬念的张力感越来越强,而巧妙的吸引观众走向了一决胜负的高潮,把黑色电影里的那种用来抬高自身格调的“宿命感”彻底玩成了一种极其戏剧化也喜剧化的工具。
拍得非常好,超出想象地优秀,是悬疑片+动作片的优秀结合体,后半部分尤其出色。整体节奏掌控得很好,主演雷米兰德出色的表演更是让观众很容易共情。后半段钟楼里的摄影和构图水平优秀。它和绿窗艳影是同类题材,沾上了出乎意料的谋杀案嫌疑,但本片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用更刺激和惊险地方式走向了结局。挑起主人和狗的策略真是赞爆!非常出色的心理博弈,自私的主人会弃卒保将,野心勃勃的狗则必不甘心被抛弃。
开头进入正题太慢,结尾又太仓促,好在剧情有创意,自己追踪自己的情节比较罕见。主要场景设置在大楼这个封闭空间,开头的长镜头和后半部分随男主位移的长镜头都很有看点。“钟”这个意向以各种形式贯穿始终,也算切题。随处可见的喜剧元素,让影片显得不那么“黑”。
230120 【B-】男主演雷·米兰德的许多小表情都让人想到詹姆斯·斯图尔特的神态特征。影片在谋杀发生之前毫无黑色电影的征兆(甚至无法料想谋杀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如同一出利用误会和错位让人捧腹的现代职场喜剧,讲述的是现代人如何扮演角色,平衡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的冲突,涉及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现代主义工作制度,工作安排与家庭生活,以及婚外恋等。整个部门开始搜寻嫌疑人的相关线索时仍然能够看见稀薄的喜剧感(当然很快随故事方向的调转进入到黑色电影的语境当中转变为紧张感),很大程度源于杀人凶手若无其事地贼喊捉贼,而被诬陷的主人公却在诸多线索逐渐汇聚并指向自身时心虚不已。唯一的诟病是仓促的结尾,在短短五分钟内迅速完成剧情反转平定案件,所有人将之前发生的抛之脑后迎接快乐结局,一切社会寓含也都烟消云散。
自己追查自己与限定空间内的脱逃,两个悬念推理类型中的高概念,被本片合二为一。虽然完成的逻辑链条肯定比不了一众本格推理经典文本,但是电影这种媒介能够展示的时空关系以及通过配乐、表演、剪辑能够层层烘托推进的情绪重压,也让本片获得了很多文本上更缜密作品所不具有的压迫感。开场强化空间关系的长镜头设计得真好,既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了让人眼前一亮又很好地揭示了全片的表达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人设方面,无论是男主还是反派都没展示出足够的丰满度,让剧情层面的对抗并没真的投射进两个人物的心灵之上,某种程度上浪费了雷·米兰德和查尔斯·劳顿的表演能力。
《谍海军魂》原型,看来很多喜欢的故事都是脱于黑色电影。片中查尔斯·劳顿由《控方证人》那个精明敏锐算无遗策的律师角色变为了自大贪婪的反派,像是在看《血红街道》《绿窗艳影》里被自身性格缺陷拖入道德深渊的爱德华·罗宾逊与他在《双重赔偿》里正义到时时让主角心惊胆战的人设反差。一旦在经典电影里塑造出令人难忘的角色,这演员在我脑子里就总覆盖着这么层灰。
镜头语言纯熟,开场长镜头和对峙正反打是最大闪光点。倒叙加旁白,用黑色电影的典型开场手法引出故事,男主角陷入家庭与道德困境,避嫌与追凶交织,并且出人意料地发展成了封闭空间的悬疑戏,十分扣人心弦。女画家的喜剧调和反而有点坏了紧张气氛,结尾虽然草率但是妙极。“钟”串联起了整部影片,日晷是凶器是证物,坏掉的钟是被反复伪造的犯罪现场的时间标志,机械大钟是老板膨胀的恶劣人格的外化。所以《凶案连载》相当于本片的低配版了
剧情设计相当灵巧的一部黑色电影,男主陷入案件之中,被杀手指派去调查凶手,而自己却时刻会被他人被指认成凶手,惊险又充满破案的趣味,而本片的喜剧色彩也有所体现,尤其女画家的神经质尤其可爱,只是男主妻子的角色塑造实在糟糕,完全反射刻板印象。首次观影时甚至没有注意到开头的长镜头,其插叙引起观众疑问的作用也是微小的。看完再看这段倒是既交代了事件冲突,又将室内外镜头融合的拍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Ray很适合这种神秘又充满魅力,且总被人怀疑的角色。
。剧情颇有巧思,男主在一个相对狭窄、闭环式的困顿结构里,追查假设的凶手(自己)和实际的凶手。节奏控制好,紧凑利落,查出的每一条线索都是为了把男主置于更加危急的空间里,步步紧逼让他的处境处于压缩状态,结局稍稍仓促,真凶暴露释放了这种压力。不错的黑丝。
两大影帝雷·米兰德和查尔斯·劳顿的银幕合作,两人应该都没有想到在多年后,互换角色的情况下一位主演了伟大的《控方证人》,另一位主演了精彩绝伦的《电话谋杀案》。在本作里由希区柯克式聚焦城市的长镜头为始,讲述了一个凶手大张旗鼓的找目击者试图嫁祸脱罪,而目击者自己在追查自己的同时想法设法脱离险境的巧妙故事,这种情节设计是首次得见,谁是凶手的疑问让位给了案件发生后的猫捉老鼠。没有凶手能掩盖真相,正如没人能让时间停止流逝。
开场,摄影机摇入大楼如同窥视另一时空,一如影片后半部分,被封锁的大楼与诸关系的建立将冲突空间化,罪人能指在舞台空间中的游荡,返归。对于巨型钟的迷恋是现代性的产物,旧式的日晷时间被不断切分,作为“刺入”(字面或引申含义)的凶器。黑色电影的宿命性在这里等同于物的引诱与处刑,破碎的电梯有如刑具。没有什么比《大钟》能够更好地阐释马克·费舍的Capitalist Realism。1940s末,传媒业的巅峰正在冲向后福特主义。一部精准地预言了现在的科幻片,大钟内部的电气元件变成了服务器与数据库,旧电影中最具“赛博感”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大》的最后一幕如此无法令人忍受,它将影片仓促地再次成为一部皆大欢喜的童话,充满了那种混杂着反讽,传统与社会批判的黑色父亲。
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拍的留名电影史的黑色电影。大厦的空间,提供了足够人物和摄影师移动的范围。长镜头从开始贯穿最终。不同其他黑色电影中常用的压抑的低照明和情绪高涨的大特写。灰色基调多了些冷峻。雷·米兰德是乔治·克鲁尼和詹姆斯·斯图尔特的结合版。查尔斯·劳顿太适合演希区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