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歼街头(1950)

评分:7.3
导演:伊利亚·卡赞
编剧:理查德·墨菲 / 丹尼尔·富克斯
主演:理查德·威德马克 / 保罗·道格拉斯 / 芭芭拉·贝尔·戈迪斯 / 杰克·帕兰斯 / 泽罗·莫斯苔 / 汤米·库克 / Dan Riss
类型:惊悚 / 犯罪 / 黑色电影
片长:96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 / 希腊语
影片别名:街头恐慌
上映:1950-09-15(美国)
IMDb:tt0042832
围歼街头简介
故事发生在新奥尔良市,布莱基因(杰克·帕兰斯 Jack Palance 饰)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他和一个名叫查卡的非法移民之间产生了一些经济纠纷,于是便找来了好友,将查卡杀死了。查卡的尸体被发现后,被送往公共卫生局进行解剖,负责解剖的克林特医生(理查德·威德马克 Richard Widmark 饰)震惊的发现,查卡患有会传染的瘟疫,这也就意味着,凡是和查卡接触过的人,都有患病的可能。
为了避免瘟疫大肆传播的惨剧发生,克林特医生奉命在四十八小时内要找到所有查卡生前接触过的人,并且这一调查必须秘密的进行,否则将会引起恐慌。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故事埃德娜·安哈尔特 / 爱德华·安哈尔特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伊利亚·卡赞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最佳电影伊利亚·卡赞
获得奖项
-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电影故事 -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国际奖-最佳电影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简评
新冠背景下可以考虑翻拍一版了。开场相当惊艳,黑帮穿过光影交错的大街与铁轨,将神秘外来客枪杀于黑暗之中,殊不知一场惊险万分的公共卫生事件正在缓慢萌芽。一面是要将瘟疫扼杀于无形而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的医生,一面是以为小弟私藏宝物而满城追杀的黑帮老大,双线并行环环相扣,在一场紧张刺激的狭窄空间追击战中达到高潮,而叙事间穿插的是对美国迂腐的官僚政府和多彩的社会阶层(船员中甚至有说普通话的中国人)的描绘。卡赞的发挥相当出色,叙事节奏挺好,场面调度和长镜头设计也交出了不少硬货,他塑造的医生克林特和《作法自毙》的检察官亨利一样,无疑是个在困境中被误解被陷害,只能单枪匹马作战的美式孤胆英雄(但老顽固警长最终弃暗投明还算个得力帮手),连家庭戏也一样是为了衬托铁汉柔情,但男主角这凶狠的面相和大脑门难免让人出戏。
案件充其量就是个街头小混混分赃的事,烈度并不大,结合了疫情来讲述加大了叙事张力,用上了时间锁,今天来看就比较了解男主的焦虑了,看点就是如何找到这几个传染源,对恶之人现世报来得太快,用疫情作了一个因果报应的互文,总体还行,故事的对抗并不大,如果再加强瘟疫传染的不可控传播,加上更多的严重后果会更紧张。
瘟疫公众事件和黑色凶杀案揉搓在一起使电影双线并行的主题在当时相当新颖/问题在于或许是限于条件通过安排压下传染事实的剧情避免出现群体恐慌的大场面导致走向可看性一般并没有把公众紧急事件的题材发挥彻底/而追捕嫌疑犯部分的黑色气质也比较一般除了结局营造狭窄空间追逐的紧张感以外比较抓人眼球/
或许最有价值的是电影的片名“Panic in the street”,可以直接作为黑色电影的氛围和情绪的关键词。开场和《码头风云》是相似的镜头设计想法,但设置瘟疫爆发的紧迫时限完全沦为了推动解决事件的“剧作法”。布莱基以为死去的科查卡隐瞒着不为人知的财富,而不知瘟疫背后的恐慌,卡赞也是这样,他或许不理解“瘟疫”和其他侦探故事的区别。
由于之前看了几部朱尔斯·达辛的电影,后来又知道该片的导演伊利亚·卡赞曾经害得达辛流亡海外,因此对他印象不够好,虽然知道他很有几部经典作品。不过今天看过这部影片,也算是对他心服口服了,撇开卡赞的人品不谈,他的电影实属一流,这一部也不例外,最近看了不少黑色电影,这部尤其荡气回肠!
该片算是开创了疾病灾难片的先河了吧,早半个多世纪就预见了非典哈。也因此对该片的类型定位显然也经验不足,紧张气氛始终被主角的分支戏冲淡,让主线游离,让最后反派的逃亡反而更抓住观众。从摄影上来说在当时堪称先进,运动镜头尤其是室内的机位运动非常丰富而流畅,景深调度也堪称当时的顶级水平。
在非常传统的黑色电影故事中,加入了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疫情蔓延背景,在限定时间内调查一名身患严重传染性疾病死者的故事。两条线紧凑有序地被结合进事件发生后四十八小时的时间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极为有效地给缉凶的故事提供了高度的紧张感,同时缉凶的情节又因为传染性疾病的背景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必要性,这个创意性的双线结合是最喜欢的地方。
犯罪缉凶和传染病的组合放到五十八年前应该是史无前例的首创,并且导演并没有诉诸于同类电影惯用的放慢节奏叙事,传染病确诊后的四十八小时时限被安排的紧凑有致,医官和警察的冲突和不信任,新闻媒体的纠缠和刁难,匪徒内部争斗,结尾码头缉凶,中间穿插大量密集的对话,根本不给观众喝一口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