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2001)

David Hockney: Secret KnowledgeUP:2024-09-16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

评分:8.8 导演:兰德尔·赖特 编剧:兰德尔·赖特 / 大卫·霍克尼
主演:大卫·霍克尼
类型:纪录片
片长:72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2001-10-13(英国)
IMDb:tt0387965

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简介

Artist David Hockney discusses his theory that artists were secretly using optical devices such as mirrors and lenses in creating their work as early as the 15th century. Examples from Flemish and Italian art are studied as he examines how famous paintings have had their noted mysteries newly solved; he also makes comparisons to modern film and digital imagery.

简评

边看边忍不住惊叹,大卫霍克尼也太强了吧,居然能从画中看到并思考出这么多内容,可见他的观察多么细致入微,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这个发现真让人震惊,以前看到这些画时只是觉得画得好逼真,画家好牛,没想到居然是用这样的方式画出来的,突然有种大师跌落神坛的感觉,好像被骗了哈哈。那时候还没有摄影技术,所以画得逼真是画家的追求,摄影技术出现以后,逼真不再是绘画的专利,画家转而回归原始,不再追求逼真,画作更具意向化,所以这部电影除了让我了解到透镜这一惊人发现之外,还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以前的画那么逼真,越到现代反而越抽象了,相当于简单地了解一下西方绘画史,真是受益匪浅啊!大卫霍克尼不亏是伟大的艺术家,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做的各种试验,脑中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都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有了新的认知。

虽然摄影史最开始就会讲到摄影术的发明本来就是为了辅助绘画,没想到这么多名作都是这么画出来的,而且卡拉瓦乔的所谓透视变形也只是因为透镜的使用,而不是一种追求而得到的结果,霍克尼的发现真的让那些过度解释画作的人很尴尬。

这么严谨的纪录片穿插着霍克尼的幽默。单视点的统治实际上不断在被瓦解,包括摄影电影,在计算机处理越来越便捷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做到再不反应真实世界。但霍克尼的这个疑问很有意味,艺术是不是还可以超越人经验的视角。

“一张画里同时出现三个左撇子还勉强可以算巧合,连居然连猴子都是左撇子??”结尾的结论很厉害:化学定影的摄影是这段历史中的exception,photoshop的年代我们又回到了“hand in the machine”的时代。

为什么艺术家们会去研究光学原理,去研究透镜成像呢?希腊人认为宇宙是完满的秩序,而人体是宇宙秩序中的小秩序,用雕塑表达心目中神的形象,将人体比例应用到建筑上。艺术总是和宗教密不可分,在基督教文明中,基督道成肉身基督教的象征意义,光和色成为了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利用光和色彩在二维空间中构建三维形象。直到摄影术出现,艺术家们对于美与真的突破,探索表达的道路。这部纪录片很棒,用画面来对比非常直观。很有收获,喜欢。

哈哈古典大师也cheat!我都要被硬核大卫说服了!几个线索:(包括金属的反光),(van eyck的吊灯),(Lorenzo lotto的桌布),(或可多个镜像拼接构成大画),(凹镜不会,但透镜会左右互倒,透镜+镜子可解决),(如hals),(如caravaggio玩牌人中作弊者视线并不聚焦在牌上,相当于模特在无实物表演,视线很难百分百吻合),(凹镜/透镜之前和摄影之后)的绘画有相似之处(如拜占庭艺术和先锋艺术)

一直惊叹15、16世纪的大师们是怎样画出如此细腻高超的画作,作为一个外行,无疑是在自己心中将其推向神圣的地位。看了这部纪录片倒是让我十足十的惊骇了一次,原来卡拉瓦乔这一类的大师们,是会进行暗箱临摹的,这也解释了我一直疑惑的他们是如何画出这样如照片般的作品,不过也论不上因此撤回对大师们的敬佩,毕竟大师们的水准一直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在心里会更加佩服莫奈、梵高这类真真切切用眼睛观察世界的大师们,真就随心而作,这样的作品更让我向往。大卫•霍克尼也属实是第一人了,真真像“打假”专家,也是让人佩服,可惜看的本片是删减版的49分钟,未删减的72分钟版本也是无缘找到,稍微有些遗憾。

确实是惊天的发现,霍克尼简直是画家中的侦探家!这个发现给中世纪擅长画逼真肖像画的大师们严重“祛魅”!不过他们高超的绘画技艺仍值得人敬佩,高山仰止。anyway 知不知这个秘密,我最爱的风格都是印象派,和霍大师“英雄所见略同”?。

评论里很多人说,本片是对大师打假,看大师打小抄……其实古代画家利用工具描摹轮廓并非“隐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无论用什么工具起稿,也只是确定位置。而色彩,节奏,薄厚,质感,塑造,笔触,气氛,空间……以及制作的工艺,用笔,用油——古典绘画是一套精湛而复杂的行活儿,上述除起稿外的因素,全都靠肉眼的观察和手上的功夫实打实做出来。用透镜之类的工具起个稿,就完成对古典绘画的“祛魅”了?用尺子画直线算不算“隐秘的知识”呢?这种片子(连带他的那本同名书)糊弄外行韭菜真是一忽悠就瘸——当然,大卫霍克尼自己也算是个画画的外行吧——和他在片子中列举并分析的古代大师们相比——他演示了古代大师们的起稿方式,但他没能力完成其中任何一副——哪怕只是看起来能对维米尔或卡拉瓦乔作品的效果有那么一丝接近。

感觉大卫霍克尼分析的比较靠谱。原来看画我一直认为十四十五世纪的画作远超现在的水平,确实是的。那种对各种复杂细节的处理,没有人能赶得上。大卫霍克尼通过详尽的分析和实验,得出大胆结论,证明那个时间的画作许多利用了凹镜和透视镜,有些意思。他认为,15世纪时,运用凹面镜,其投影的最佳尺寸(30㎝)²=早期大量荷兰肖像的画幅尺寸。《根特祭坛画》,多凹镜代表作。15世纪后,运用透镜,绘画出现大量左撇子酒徒。19世纪出现化学摄影术(30年代末),印象主义(70年代)、立体主义(20世纪初)应运而生。

大卫霍克尼发现从1400年开始许多欧洲画家的画作都非常逼真,像照片一样。特别是画面上的光泽和衣服的褶皱。他觉得这可能是因为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利用了透视的原理,让真实的场景投影下来,然后再描绘,因为这些画作上面有一些没有聚焦的部分,很像相机成像的过程。多人画作是分别投影拼接而成,所以存在视线偏差。凹面镜和透视镜的运用让画作中的很多人物都成了左撇子。

我是在高一暑假准备上高二的时候,去石家庄学了一个月的美术期间美术的老师给我们播了这个纪录片,那时候这个纪录片是央视的人物栏目,翻译重新制作的,而且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还看了人物纪录片的另一个姚明。刚刚我又把央视版本的看完了,透镜对艺术的影响真的好大。

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演员表